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无到有:创建脑病专科
2015年,正值遵义市中医院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当时,遵义市医疗资源仍显薄弱,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因缺乏专科诊疗,不得不四处求医问药。作为青年医生的张相锋深知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时效与康复质量关乎生命尊严和家庭幸福,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他牵头创建了以中风病康复治疗为核心的脑病科。
初创时期,脑病科面临着设备有限、经验不足、患者信任度低等诸多困境。但团队并未退缩,而是以“精准评估+个体化康复”为突破口,积极整合针灸、中药、现代康复技术,构建起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体系。从成功让第一位偏瘫患者重新独立行走,到帮助第一位失语症老人恢复语言功能,脑病科凭借实实在在的疗效逐渐赢得了患者的口碑。短短两年时间,科室年接诊量便接连取得突破,成为了医院脑卒中康复领域的中心科室。
破茧:走出去,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2018年,一次进修之旅为脑病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张相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进修期间,亲眼目睹了卒中中心“黄金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规范化流程,学习了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疑难病的精准诊疗模式。顶级专家的一句“基层科室若只做康复,终会沦为‘下游’;唯有向疾病全程管理延伸,才能创造价值”点醒了他。
归来后,张相锋带领科室团队重新规划科室发展方向,从单一的康复服务向“预防—急救—康复—慢病管理”全链条转型。引入卒中单元管理模式,联合急诊科、影像科建立绿色通道;开设眩晕专病门诊,运用“耳石复位术”为众多患者解决了多年的顽疾;组建神经电生理团队,填补了医院肌电图检查的空白……在不断探索中,科室找到了“专科精进”与“服务下沉”的平衡点。
逆流而上:以质量破局,重建疾病谱系
2020年,遵义市中医院脑病科搬迁至新院区,环境得到升级,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新院区周边人口密度低,导致病员数量锐减。面对这一困境,团队达成共识——“患者减少,但诊疗质量必须提升”。脑病科以“常见病精看”为突破口,重新梳理疾病谱。
针对中风病,建立“急性期溶栓+恢复期康复+长期随访”的全周期管理路径,大幅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对于头痛/眩晕病症,细分病因,开展前庭功能训练、肉毒素注射等特色技术,使误诊率降低30%;在帕金森/痴呆的诊疗上,引入认知评估量表,联合家属制定居家照护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转型过程充满艰辛,但“重质量、强口碑”的策略逐渐显现成效:2024年,脑病科疑难病例占比明显提升,外地转诊患者数量显著增加。
厚积薄发:星光不负赶路人
如今,脑病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区域重点专科。
团队从最初的10余人扩展到20多人,涵盖了神经内科、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走廊里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而更让团队自豪的是那些经过治疗后重返生活正轨的患者——脑梗死后重返讲台的教师、患帕金森病十年仍能执笔画画的老人……
从“康复小科”到“神经疾病综合诊疗中心”,八年的风雨历程,不仅见证了医者的初心,更凝聚着整个团队对生命的敬畏。未来,遵义市中医院脑病科将继续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指引,在基层医疗的土壤中不断深耕。因为真正的医学温度,不仅体现在技术的高度上,更体现在守护生命的深度中。
作者:遵义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 张相锋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 信 姚 腾
三审:唐全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1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