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2030年,300颗星组网运行
全球范围10分钟内即时响应
低轨星座建设是国家战略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低轨星座建设可以提供更加精准、实时、高效的服务,满足各方需求。
7月12日,在湖北武汉开幕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宣布正式启动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建设,首发星计划12月发射。
■ 超低轨道卫星看得更清更快
超低轨道是指轨道高度低于300公里的轨道,将卫星从传统的近地轨道降低到300公里以下,使其对地“遥感”变为“近端”,使其具备有效载荷成本低、通信时延小、用户终端小型化等优势。
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总设计师张楠介绍,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看得更清,空间分辨率将达到0.5米;二是看得更快,空间信息15分钟内直达用户;三是看得更懂,通过星上智能处理、星端直连、星间通信等,省去了地面集中处理数据环节,实现空间信息直达用户终端。同时,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单颗卫星的成本将更低,实现同等分辨率下光学载荷重量、成本降低50%。
面向未来,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建设将分步骤实施,共包括三个阶段:
在技术与业务验证阶段,完成超低轨卫星关键技术验证,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与业务验证;2024年,完成9星组成的业务验证星簇发射;2025年,构建即时遥感业务应用示范系统,提供1天级服务响应能力。
在规模组网阶段,完成行业广泛应用,形成规模化组网,实现半小时级响应能力。计划2030年,完成300颗星组网运行,提供可见光、合成孔径雷达、高光谱、红外多类型全时向遥感服务体系,形成全球15分钟响应能力。
在融合发展阶段,完成业务系统全面建设,达到全球范围10分钟以内的即时业务响应能力,提供完整的即时感知服务。
■ 卫星变得更加“智能”
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的建设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实力,也将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据介绍,卫星将通过星间链路实现多星协同,如第一颗卫星接收用户需求,第二颗卫星拍摄所需信息,第三颗卫星完成智能处理。同时,卫星还将变得更加“智能”,能够实现图像数据在轨实时处理与智能识别,并将结果通过星间链路快速分发。
面对应急救援领域的需求,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可提供高时效灾情信息,可为应急救援、火情监测、防灾减灾领域提供有效的数据和能力支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常态化的灾情监测预警,应急事件发生后,星间传输和星上智能处理可高效拍摄和提取关键信息,依托网络直传至车载或便携终端,在15分钟内为一线处置单元和前线指挥机构提供高时效的灾区现场影像,高效支撑应急救援和辅助决策。
这么庞大的星座建设,如何盈利?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总体部副总经理李艳彬介绍,一方面可以通过销售卫星及用户终端产品(含软件)、空间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来获取商业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超低轨空间基础底座打造新质新域产业生态,面向社会征集有效搭载载荷,实现互利共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