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一年多时间里,美国机器视觉公司的“IM系列着陆器(IM-1与IM-2)”进行了两次登月尝试,结果两次都在月面摔残,第二次比第一次强一点,向地球发回了比较清晰的月面图像。
IM-2着陆器在月面摔倒的实拍画面
近日,美国“LRO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对IM-2的着陆区域进行了成像。起初人们以为它落在了撞击坑的边缘上,有图有真相之后才恍然大悟,竟然是直接摔在撞击坑里面……
比摔在撞击坑里更戏剧性的是,通过图像比对发现,IM-2在着陆月面之后倾倒,此时发动机还没有熄火,靠着残存的推力,着陆器又在月面被迫滑行了一段距离。
在这段距离上有一段比较明亮的月面痕迹(如下图箭头所示),最终掉进了一个直径约20米的撞击坑中,进坑之后地面人员才远程控制关闭了发动机。
话说,美国IM系列着陆器其实是师从我国的嫦娥系列着陆器,只不过他们没有学到家。
人类在21世纪以前的各型无人登月探测器均为盲降登月,它们都沿着设计好的弹道直勾勾地落下去,不具备末端障碍识别与规避能力。
唯有阿波罗登月飞船是因为有了人的干预,才具备了障碍识别与机动规避能力。
这一局面直到嫦娥三号才真正被打破,该型着陆器应用了微波测距测速、激光测距、激光三维成像等一系列传感器,实现了基于“机器视觉理念”的登月控制。
正是这套技术的创造,我国嫦娥系列着陆器才能实现四次登月四次成功的100%成功率。
嫦娥系列着陆器末段激光三维成像效果示意图
此后,其它国家的着陆器也大都延续了嫦娥系列着陆器的方案,在这套控制系统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
它是在着陆器距月面100米高度悬停时开机10秒,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对下方月面区域进行快速高精度成像,并基于机器算法快速遴选安全着陆区,进而控制着陆器进行小范围机动飞行,从而避开障碍,安全落月。
美国机器视觉公司的IM系列着陆器也应用了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技术,然而他们这次败就败在这里。
IM系列着陆器的激光三维成像效果示意图
据调查,IM-2失败的原因是激光测距敏感器失效,导致高度判断错误所致,而激光测距敏感器是需要和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协同作业。
私营航天向来自诩低成本,但如此重要的传感器都无法实现高可靠运行,说明地面测试投入不足。
归根结底,他们还是没有学到家。
十一年前,结束人类“无人探测器”盲降月球历史的“嫦娥三号”避障段机动飞行直至降落月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3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