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 月 16 日至 22 日,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定向实践队响应贵州省团委“青春长征”专项活动号召,深入贵州省贵阳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 “青助乡村兴” 专题实践。实践队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田间地头探产业路径,在非遗工坊传文化薪火,在古村秘境悟生态智慧,将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书写新时代青年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在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黄金桃农业基地,实践队员们化身 “新农人”,穿梭于硕果满枝的桃林间,协助村民采摘、分拣黄金桃,指尖沾满的果香与汗水,成为亲近乡土最鲜活的印记。队员们围绕 “智慧农业 + 旅游业” 融合发展主线,与基地负责人深入交流种植技术推广、采摘游线路设计、农产品深加工等议题。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自信的源泉。在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实践队员们向贵州省劳动模范张谨拜师学艺,沉浸式体验苗族传统制银工艺,从银料熔化时的火光闪烁,到錾刻图案时的精雕细琢,再到成品抛光后的光泽流转,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苗族先民的审美与智慧。队员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主动思考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银饰,让非遗产品更贴合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走进黔东南州肇兴镇翘街古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扎染技艺传承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获得者陆永江,为队员们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的深度课堂。从蓝靛染料的古法制作,到扎结纹样的创意设计,队员们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要让非遗‘活’起来,首先要让年轻人‘爱’起来。” 队员们结合新媒体传播知识,与陆永江探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计划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讲述非遗背后的乡村故事,助力非遗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这正是对国家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求的生动响应。
在肇兴侗寨,队员们聆听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侗族大歌,歌声中蕴含的侗族生活哲学与团结精神令人动容;驻足风雨桥、鼓楼前,研究其榫卯结构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民族文化,深刻认识到特色建筑是乡村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这些实践经历,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守护乡村文化根脉的决心,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资源。在堂安梯田,层层叠叠的田垄如绿色画卷铺展山间,队员们沿着田埂行走,探寻这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背后的生态密码 —— 侗族先民 “依山造田、顺水灌溉” 的耕作方式,生动诠释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这与国家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
实践队队长邹涛骏表示,未来队员们将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围绕乡村产业升级、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等课题持续探索,把实践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让青春力量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实践队的黔贵之行,是新时代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的生动写照,更是青年群体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缩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正扎根乡土、服务人民,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贡献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西北工业大学 邹涛骏 杨月莹 代富平)
责任编辑:赵家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7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