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粮食增产村民增收集体增效
50亩涝洼地改造取得三重效应
农村大众报记者孙成民通讯员孙晨侯昱彤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河湾村在沂河边上,村西有50亩涝洼地,因分到67户村民手中,户均不到一亩,没法挖排涝沟,用村民的话说,是十年九不收。现在,50亩涝洼地得以改造,实现了粮食增产、村民增收、集体增效的三重效应。
河湾村是沂河苑村的一个自然村,沂河苑村党委书记田宗强也是河湾村的负责人。他说,河湾村村西的这50亩涝洼地,当初分地时分给67户村民,因每户地块都不大,谁家都不舍得在自家地里挖排涝沟,雨水稍大些,便成了“水田”。以前村民也是种两季,收完小麦之后怕涝,不敢种玉米,便种秋黄豆。秋黄豆长得倒挺高,但结荚少,产量很低,雨水大了还是会绝收。
河湾村有1353人,只有1500亩耕地,耕地资源十分宝贵,村里想着改造村西的这片涝洼地,却没找到破解的办法。2021年春天,村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召集67户村民,提出合作社以每年每亩1200元价格,流转这50亩涝洼地。67户村民都很高兴:自己种,好年景一年一亩地能有500元的收入就不错了,还没算人工;流转后啥也不用管,年年有1200元的收入,太合算了。
合作社流转50亩涝洼地后,对其进行改造,挖出4条排涝沟。改造后,种的是冬小麦和秋旱稻。“说是旱稻,只是相对水稻来说,比种其他粮食用水量还是要多很多的。”田宗强说,“这片地改造后,很适合种旱稻。”
50亩地的耕种收,都由机械完成;田间管理,由村干部和以党员为主的志愿者来完成。田宗强说,打药用上无人机,地里的主要活就是浇水、放水。地块越大,农机作业效率便越高,每亩的收费当然也越低,改造后这50亩地一年的农机作业费就可省出3000多元。
2022年、2023年,这50亩地的粮食产量差不多,都是每亩1000斤小麦、1400斤大米。除去给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合作社靠这50亩地还能为村集体一年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
“我算过,这50亩地改造后,一年至少能增产8万斤粮食。”田宗强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2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