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19 19:3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智穷力竭

在王世充努力扮演开明君主,白日做梦地想澄清宇内的这段时间,李唐已经打扫好后院,把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初一,唐高祖李渊下诏,命秦王李世民统率诸军讨伐王世充。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王世充马上做出反应,命诸王分别驻守洛阳四周军事重镇,自己亲自率军作战。王世充做皇帝不像样子,打仗还是可以的,称得上一个对手。

秦王率唐军向东挺进,于七月二十一日抵达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进入东都战场。

秦王命前锋罗士信兵围慈涧,王世充率部救援。交战时双方都会派出斥候侦察。秦王除了远置斥候外,经常自己搞侦察工作。

七月二十八日,秦王率一支轻骑兵在慈涧周围勘察地形,王世充部队突然出现,双方实力相差悬殊,遭遇的地方道路艰险,秦王瞬间被包围。

面对从天而降的敌军,秦王策马弯弓带着部下且战且退,弓弦响处郑军应声坠马,秦王一箭将郑军大将燕琪射落马下,唐兵迅速上前将其擒获。郑军畏惧李世民的威势不敢继续追击,镇定自若的李世民一路奔驰,杀开一条血路逃回大营。

回到营门外时,一行人满身尘土,已经无法辨认模样,营中将士误以为是敌军,险些将秦王射杀,李世民摘下头盔大喊,才被迎回大营之中。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秦王身先士卒,带动士兵也都勇猛作战。秦王的胆识,无疑给唐军注入了灵魂。在这一场小的遭遇战中唐军以极少的人数,于突降的危险之中,擒获敌军大将,士气大振。而王世充的部下,被勇猛杀敌的秦王和唐军所震慑,军心大受影响。

经过这次侦察,秦王掌握了战场的地形,第二天清晨,他亲自率领五万步骑进攻慈涧,王世充胆怯,率军退回洛阳。秦王令各路兵马从四方迅速向前推进,缩小对洛阳的包围圈。自己率主力大军进逼洛阳,驻扎在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下。

两军对峙期间,王郑州(今河南省扶沟县)长史张公谨、刺史崔枢献城投降唐军。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豪强发动叛乱,逮捕刺史后投降唐军。唐军大将黄军汉派水军攻克回洛仓,捉住守将达溪善定。

唐郑将军在洛阳城北青城宫列阵相对。双方隔着洛水进行了一场对话。王世充大喊:“隋室倾覆,唐在关中称帝,郑在河南称雄,各有分野。我不曾西侵,秦王为什么率军攻打我?”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李世民令宇文士及代为作答:“唐为正朔,四海归心,你冥顽不灵,阻碍生教。东都人民正翘首以待王师,劝你早早投降,保存性命。”

王世充:“我们休战和平共处岂不更好?”

宇文士及答:“我们领取的命令是攻取洛阳,不是讲和。”

一家,想称霸一方;一家,想统一天下。

一场对话,高下立判。

接下来的一连串消息,让王世充感觉越来越恐惧。

显州总管田瓒率下辖的二十五个州,尉州刺史时德睿率辖下七个州相继归降唐军。

对于降唐的各州县,秦王让投降的州县长官仍然在原州县任职,职务不变。河南其他州县得到消息,纷纷献城投降。毕竟隋朝已经彻底没了,选一个真正的开明之主,对以后的日子有好处。

秦王对收降的人一直采用的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政策,文臣武将到他的麾下,都可以放心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在唐军不断缩小包围圈,为攻打洛阳做准备的过程中,刘武周旧部叛逃,除尉迟敬德外跑得一个都不剩,唐军将士大为愤怒,立刻囚禁尉迟敬德。屈突通、殷开山再次进言李世民:“尉迟敬德骁勇绝伦,这次被我们囚禁,定会心怀怨恨,他日必生祸患,不如现在将他杀了,以绝后患。”

秦王说:“不对。尉迟敬德如果要叛逃,早和寻相这些人一起逃了,怎么会在这里等着被抓?”

秦王下令释放尉迟敬德,又拿出一笔钱给他,对他说:“大丈夫之间讲的是意气相投,不要因为小事而生嫌隙,我不会因谗言而害忠良,你应该了解。如果你选择离开,这笔钱就给你做路费,聊表这段时间的共事之情。”尉迟敬德本来也没准备逃走,又得秦王如此倾心相待,更是感激涕零,只觉得无以为报。

尉迟敬德回报秦王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九月二十一日,秦王带五百骑兵巡视战场地形,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巡视到山脚下的景陵(北魏宣武帝陵墓)时,王世充突然率领一万多步骑出现,大将单雄信手持长槊直奔秦王,眼看着槊尖已经抵在秦王身上,单雄信却突然落马。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原来是尉迟敬德从斜刺里冲出救下了李世民,他手持长矛,跃马厉声大喊,把单雄信刺下战马。单雄信骁勇矫捷,勇武过人,号称“飞将”,郑军一看连单雄信都被挑落马下,大为惊恐。看着唐军首领就在眼前,一时之间却被惊得不敢上前。尉迟敬德保护秦王突围。

屈突通闻听前方来报秦王遇险,率大军赶来救援。秦王李世民,大将尉迟敬德、屈突通又率骑兵反杀回来,出入郑军营地如入无人之境。本就被吓得胆寒的郑军顿时崩溃,四散溃逃。此战唐军活捉郑军大将陈智略,斩敌一千多,俘虏排槊兵六千,王世充带着受伤的单雄信和少量残兵败将逃回洛阳城。

秦王对尉迟敬德说:“公何相报之速也。”(《资治通鉴》卷一八八)又赏赐了尉迟敬德一箱金银,此后秦王对尉迟敬德更加信任和器重。武德三年(620年)的冬天对王世充来说异常寒冷。

在唐军猛烈的攻势下,管州、荥州、阳城、汴州相继归降唐朝。

唐将李大亮攻克樊城镇后连下十四座城寨,接着又攻克了沮州、华州。郑军大将国大安被杀,襄阳成了一座孤城。

之后,许州、亳州等十一州降唐,随州总管徐毅举州降唐。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梁州(今河南省睢县)总管程嘉降唐,唐将陈正通攻克梁城(今河南省汝州市)。

与此同时秦王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秦王在军中精选骑兵一千多人,给士兵全部穿上黑色战甲,望过去黑压压一片,战斗中如乌云压城,所以称为“玄甲军”。

玄甲军分为左右两队,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为左右统领。作战时,李世民身披黑色战甲,亲自率领玄甲军冲锋陷阵。“所向无不摧破,人畏之。”(《资治通鉴》卷一八八)

玄甲军在武德、贞观年间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曾多次在对突厥的战斗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组建不久,玄甲军就完成了一次漂亮的亮相。唐将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率部下巡视阵地,王世充率军突然出现,唐军陷于不利地位。李世民亲率玄甲军营救,以一千玄甲军斩杀并俘虏郑军六千余人,生擒郑军将领葛彦璋。

二月,久被围困的洛阳城粮草匮乏。郑太子王玄应率兵士数千从虎牢关运粮支援洛阳。唐军侦知此事,秦王派将军李君羡截夺粮草,李君羡夺得全部粮草,王玄应只身逃入洛阳。

洛阳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粮草断绝的境地,攻城的时机已然成熟。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秦王派宇文士及奏请进围东都,高祖对宇文士及说:“回去告诉你们秦王:现在攻取洛阳,是为早日结束战争。克城之日,乘舆法物,图籍器械,收存保管起来;子女玉帛,全部分给将士。”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十三日,秦王率军推进到青城宫驻扎。青城宫原是郑军营垒,营垒已被破坏。王世充趁唐军未及立营,率两万大军出城,凭借原来的马坊垣堑,临谷水以拒唐兵,唐军诸将皆惧。

秦王陈精锐骑兵于北邙山下,自己带众将登上北魏宣武帝陵观察敌情。察看后,李世民对左右说:“贼子兵力窘迫,现在倾巢而出,拼死反抗,今日打败此贼,他必不敢再战。”

侦察完毕,秦王命屈突通率五千步兵渡过谷水,以为诱饵,屈突通与王世充接战后立刻放出烟雾信号。收到信号的秦王率主力骑兵从上游过河,与屈突通合势力战。

秦王让主力正面厮杀,自己率数十名精锐骑兵,侦察郑军军阵情况。秦王等人向敌人比较薄弱的背后冲杀,所向披靡,杀伤郑军特别多。突然前面出现一条河堤,去路被阻断,秦王拨转马头,发现不仅与大军相隔甚远,连所率骑兵也已失散,只有大将丘行恭还跟在身边,两人深陷重围。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郑军骑兵紧紧追击而至,箭矢纷纷射向秦王,其中一箭正中秦王战马飒露紫前胸,“威凌八阵”的神骏倒在地上。丘行恭拨转马头,连发数箭,数箭皆中,追击的郑军骑兵不敢上前。

丘行恭忙把自己战马让给秦王,又想给飒露紫拔箭疗伤,但是飒露紫已因失血过多死在了战场上。丘行恭手持长刀步行在前,大声呼喊,连斩数人,李世民执弓箭在后,二人边战边退,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与大军会合。

惨烈的战斗还在继续。唐军越战越勇,郑军多次被冲散又重新组织起来继续进攻,大战从早晨打到中午,不擅长野战的郑军终于退回了洛阳城,秦王率军追到城下。

唐骠骑将军段志玄力战过程中深陷敌阵,战马倒地,为郑军所擒,两名郑军骑兵将他挟持在中间,快要渡过洛水时,段志玄突然跃起发力,将两名骑兵拉下马来,段志玄疾驰逃回,郑军数百骑在后追赶,都因惧怕段志玄的勇武,而未敢近身。

这一场殊死搏斗中唐军斩首并俘虏郑军超过七千人。唐军对洛阳城的包围彻底完成,郑军据城固守,持久且艰难的攻城战拉开序幕。

这时的洛阳城,是隋炀帝时作为东都所营建,由将作大匠宇文恺主持修建,是座十足的新城,城墙坚固。

郑军为守城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准备两种大型杀伤性武器,投石机和八弓弩。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投石机,可投五十斤(唐计量单位)石头至二百步。八弓弩,巨型连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程达五百步,可连续击发八箭。

这两种重型武器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慑力。

唐军日夜不停地攻打洛阳城十几天,洛阳城岿然不动,唐军疲敝不堪。众将渐渐萌生去意,士兵均有思归之心,行军总管刘弘基等鉴于当下的情形请求班师回朝。

李世民坚决不允,他说:“我军大举进攻,应当一劳永逸攻取洛阳,现在各州县望风归降,洛阳一座孤城又能坚持多久?成功在即,怎能放弃?”秦王明令诸军:“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资治通鉴》卷一八八)

唐高祖李渊在长安也收到了前线的战报,下了一道撤兵的密诏给秦王。秦王意志坚决,上表称洛阳必能攻克,又遣军事参谋封德彝回长安面见高祖,汇报战况。

封德彝面见高祖,说:“王世充与其手下离心离德,只有洛阳一座孤城在他的掌控之中。现在王世充已智究力竭,洛阳朝夕之间必能攻克;此时班师,等他重新振作,联合各地贼兵,之后再消灭将会更加困难。”李渊收回了撤兵的命令。唐军上下一心,发誓拿下洛阳城。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王世充被困孤城,智穷力竭。眼见着,就是一败涂地;眼见着,就是城破人亡。

秦王修书一封给王世充,劝他出城投降,王世充没有回应,因为他还有最后一线希望,有一支援军就要到了。

死守洛阳,王世充现在要做的就是死守洛阳,等待援军。放手一搏

洛阳双方僵持不下时,突然有三十万大军,溯黄河而上,出现在唐军背后。窦建德的大夏军来了。

窦建德,贝州漳南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东)人,出身农民家庭,有侠义之名。大业七年(611年)被征召为二百夫长,因窝藏被官府抓捕的同乡孙祖安,被官府抄家,一家老小全部被捕杀,遂率部反隋,投高士达。高士达战死后,自称将军。

窦建德善待属下,轻财重义。历经多次战斗,声威大震,河北郡县尽皆归附,又于境内劝课农桑,使生产有所恢复。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唐武德元年(618年),窦建德改元五凤,定国号夏。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称帝后始建天子旌旗。

窦建德深孚众望,夏政权在河北境内深得民心。后来魏州百姓建夏王庙,每岁祭祀。

唐伐郑前,唐高祖李渊曾派使者出使夏,提议结盟,夏王窦建德没有答应,但为了表示友好,让人带回了攻打黎阳时俘虏的同安长公主。

窦建德不是王世充的朋友,夏也不是郑的盟友。两人都接受过洛阳皇泰主册封,王世充称帝后两家关系恶化,窦建德占领过王世充的殷州,夏郑两国之前并无信使往来。

唐郑中原大战开始后,夏一直坐山观虎斗,窦建德在等一个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的时机。

夏中书舍人刘斌进言:“今唐、郑、夏各据一方,天下成鼎足之势。唐军攻郑,郑日渐衰微,唐强郑弱,唐早晚必将破郑,唇亡则齿寒。为大王考虑,不如与王世充联手,唐军必败,或退回关中,恢复三足鼎立;或唐军退去,郑衰微,我们拿下洛阳,再趁势破潼关,占领都城长安,可成就太平基业。”

唇亡齿寒,帮助王世充也是帮自己。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恰在此时,王世充派使者求援,夏王也派使者去洛阳,表达了愿意救援的意愿,王世充马上派自己的侄子王琬作为特使,出使窦建德,正式提出求援请求,双方达成同盟。

夏王率军南下,攻克周桥(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南),生擒孟海公,收降孟海公所部。收拾完后方,夏王率众向西驰援王世充。

随后,夏军接连攻克唐军驻守的管州、荥阳、阳翟,水陆并进,泛舟运粮,溯黄河西上,郑将郭士衡部带数千兵马与夏军会合,对外号称三十万大军,实际也有十几万。大军于成皋东面平原安营扎寨,遣使与王世充联系。此时,唐军消灭了郑军诸多有生力量,在外围也多有斩获,但是洛阳城久攻不下,将士疲敝,人心思归,而现在郑夏联合,因为窦建德的加入,这场中原大战的结果变得难以预料。

窦建德曾遣使到唐军营中,传递书信。信中要求李世民撤出战场,撤到潼关以西,归还郑国土地,以保持夏与唐的良好关系。否则,两军将刀兵相向。秦王紧急展开一场军事会议,商讨对策。会上,秦王先宣读了夏王的来信,然后问大家应该如何应对。众人的意见分歧很大。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李世勣副手郭孝恪坚决主张与王世充、窦建德同时决战,他说:“郑军日薄西山,抓住他只是时间问题。窦建德远道而来助王世充,不过是上天将两个敌人同时交到我们手里,让他们同时灭亡。而今之计,我们应该据守武牢关(即虎牢关,避李唐祖先李虎讳,改称武牢关),伺机而动。”

记室薛收(薛道衡之子,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分析形势,也认为不应撤军,他说:“王世充占据东都,洛阳城中府库充实,将士多为江淮精锐和久经锻炼的瓦岗降兵。他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粮道断绝,城中缺粮,导致陷入困境,求战不得,守城也难以持久。现在窦建德亲率大军前来营救,意在结精锐之师,置我军于死地。如果我们稍有松懈,让夏军进抵东都,打开交通通道,把河北的粮食运到河南。两股贼寇合到一外,到时候大战重开,偃兵无日,混战无期,统一海内之日将变得遥遥无期。如今应当分兵围困洛阳,深沟高垒,不与之交战。大王您再携精锐占据成皋,进据武牢关,秣马厉兵,以逸待劳,歼灭夏军,之后洛阳城将不战而克。用不了多长时间,郑夏两王都将成擒。”

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等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洛阳宫城坚固,易守难攻;夏军士气正盛,锐不可当;我军疲惫,腹背受敌。不如先退守新安,再图后举。”

这是一个十字路口,将决定唐、郑、夏三支大军的结局,也将决定整个中原及至整个东亚大陆未来的走向。

暂时撤兵,伺机再战?还是两线作战,放手一搏?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秦王说:“王世充接连受挫,粮草告罄,上下离心,垂死挣扎,我军无须再战,可于城下坐等其败亡;窦建德刚战胜孟海公,将骄卒惰,我们据守武牢,扼其咽喉。窦建德若火速攻我取之甚易,他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洛阳将不攻自溃。洛阳城破,窦建德士气一定低落,我军士气必然大振,再一鼓作气拿下窦建德,这是一次战役收两大强敌的好时机。现在若不速速进军,武牢关必会被夏军攻占,夏郑两军合力,我军再无机可乘。大家不必多言,吾意已决!”

这位二十三岁的秦王决定:放手一搏,毕其功于一役。

秦王将军队分为两部分。齐王李元吉率大将屈突通等人继续围困洛阳。秦王亲率精锐部队抵抗窦建德。

计议已定,秦王先率三千五百名骁勇精兵为前锋,向东急赴武牢关,稳定形势。

武牢关,洛阳八关之一,是洛阳东侧门户,北据黄河,南连嵩山,山岭交错,自成天险。

次日,秦王抵达武牢关。同时,窦建德已驻扎在成皋东原,但尚未发起攻击。

秦王带领五百骑兵,侦察窦建德大营。秦王令李世勣、秦琼带兵在敌人大营附近道路两侧设下埋伏,自己带尉迟敬德和四名骑兵往夏王大营而去。秦王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我拿着弓箭,你拿着长矛,就算遇到百万敌军,又能拿我们怎么样?这是什么样的勇气和自信哪!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二人说话之间,已离夏军大营只有三里远了,正好看到了夏军的流动哨。夏军的将士以为这几个人是唐军的斥候,本没有在意。

“我乃秦王李世民!”一声断喝之后,自称秦王的人弯弓搭箭,当场射死夏军将领一名。

窦建德的士兵、李世民的骑兵都惊得脸色一变。

夏军这边在想,这是白日见鬼了吗?大战之前敌军主帅会只带了几个人跑到自己大营这来了?《资治通鉴》称:“建德军中大惊。”秦王带的几个骑兵也吓傻了,自己老大这是做什么,您老人家和尉迟将军再勇武,我们就这几个人在人家家门口,这不是送死吗?《资治通鉴》说: “从者咸失色。”

转念之间,夏军已出动五六千骑兵冲出营垒,直奔秦王扑来。

秦王让骑兵先撤,自己和尉迟敬德断后。秦王按辔徐行,等夏军将要追到眼前时,“引弓射之,辄毙一人”。夏军追兵因害怕而停下脚步,过一会儿才又追上来,夏军追秦王又害怕,不追又不忍放弃,追追停停。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秦王百发百中,射杀数人;尉迟敬德手持长枪,杀了十几人。追兵不敢靠近,秦王故意徘徊引诱夏军追赶,两人缓缓后退,将敌人引到了伏兵之处。李世勣等人突然冲杀而出,当场斩首敌人三百多,俘虏夏军骁将殷秋、石瓒。

秦王此次行动,就是为了挫敌锐气,你窦建德不是才打了胜仗,兵锋正盛、士气高昂吗?那就给你降降温,也提提自己军队的士气,让他们看看,夏军号称三十万又如何,你们秦王和尉迟将军两人就可在他们军中来去自如。

窦建德不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吗?秦王决定也给窦建德来一封信:“赵、魏之地,原本是我唐所有,后被阁下侵夺,你对待被俘的淮安王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还算尽心尽意,所以我们也不打算与你为难。王世充与你结盟,后又背盟,现在他已朝不保夕,你以三军之众、千金之资来救王世充,实非良策。前日相遇,你已经战败,现在你无法通过武牢关,救不了洛阳,不觉得惭愧吗?你现在若不退兵,之后将追悔莫及。”

对于这封信,窦建德没有回应。唐军和夏军在武牢关僵持不下,夏军屡次进攻,都被挡在城下。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王世充困守孤城,急得要死,估计做梦都能梦到窦建德兵临城下。万分焦急的王世充,得知李世民不在城外,又带走一半兵力,决定冒险出城一战。两军多次交锋,互有胜负,齐王李元吉表现中规中矩,完成了围住洛阳的任务。

王世充困守孤城,艰难支撑;窦建德一筹莫展,进退两难;秦王放手一搏,结果如何?天策上将

窦建德在武牢关下,屯兵累月,都不能前进一步,将士思归。

秦王派王君廓率一千轻骑兵迂回到夏军背后,骚扰窦建德粮道,又取得胜利,俘虏窦建德大将军张青特,夏军军心震动。

窦建德国子祭酒凌敬建议另辟蹊径,曲线营救洛阳,他指出李世民战斗力虽强,但唐此次出兵乃是倾全国兵力。夏军应北渡黄河,收取河东之地,威胁蒲津渡口,进军长安。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唐后方空虚,进军将如入无人之境,取胜容易;二是可以扩张地盘,增强自己实力;三是长安危急,关中震骇,秦王必然回军营救。如此洛阳之围自解。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窦建德闻言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准备北渡黄河。郑军使者王琬、长孙安世“朝夕涕泣,请救洛阳”。两人天天哭着求窦建德先去救洛阳,又用金银财宝贿赂窦建德麾下大将。窦建德手下大将本就急于立功,又收了贿赂,都说凌敬不过是个书生,哪懂什么是打仗,他出的主意不能用。

窦建德见将士们士气高昂,以为军心正锐,是决战的时机,放弃了围长安救洛阳的计划。

凌敬苦谏,被“扶出”。窦妻曹氏,是位能带兵打仗的女中豪杰,她也支持凌敬的策略,窦建德却说:“这不是女子能知道的事情。”

窦建德已下定决心,这确实是个时机,如果能夺下武牢关,打败唐军,顺势吞并王世充,就有了睥睨天下的资本。夏王准备决战时,秦王也在寻找决战的时机,最好是让夏军出现在自己选定的决战之地。

五月,秦王散布消息,称唐军草料告罄,要外出放马,又故意赶着一千多匹战马来到广武附近的沙洲之上,做出牧马的样子。

窦建德中计,倾巢而出,北据黄河,南连鹊山,西临汜水,绵延二十多里,金鼓齐鸣,向前推进。唐军见如此阵势,无不惊惧。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秦王带众将领登高远眺,观察敌情,他对诸位将士说:“窦建德在山东起兵,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的强敌,身涉险境,却军纪涣散,鼓噪喧哗。窦建德选择城下列阵,有轻我心。我们按兵不动,他们士气定会慢慢衰竭,列阵时间一长,士卒饥饿,士气就会衰颓,到时我们再追击,不过日中,必能破之。”

窦建德轻视唐军,派三百勇骑过汜水挑战,李世民派王君廓率二百长矛手应战,双方交战,不分胜负,各自返回。

王世充侄子王琬此时正在夏军之中,他出阵破口大骂,所骑战马是隋炀帝生前的御马,高大威猛,非常漂亮。

秦王不由得感叹:“真是一匹好马!”

尉迟敬德上前请求去抢夺王琬的战马。李世民说:“不能因为一匹马伤害我的猛士。”

尉迟敬德势在必得,旋即和高甑生、梁建方三骑冲杀到阵前,把王琬从马上薅下活捉,转眼就牵着青骢马回到阵营之中。

唐军喊声震天动地。面对数倍于己方的夏军,唐军将士原来心存疑惧,现在见到尉迟将军在夏军之中来去自如,还能擒敌夺马,军心大振。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秦王命人召回假装“被放牧”的战马,做好了发动进攻的准备。

窦建德十几万大军在城下旷野之中向唐军挑战,秦王一直不迎战,夏军从早上站到中午,此时正值夏季,士卒又饿又渴,于是三五成群地去喝水,还有一些士卒干脆就地坐下休息,夏军“逡巡欲退”,无心作战。果如秦王所料,夏军是一支后勤保障不力、纪律松散的部队。

动手的时机来了。秦王命宇文士及率三百骑兵在从窦建德军阵之西经过,再转而奔驰向南。秦王说:“如果敌人不动,就马上撤回。如果敌人动了,我会率军出战。”

宇文士及领命出战,夏军果然动了,沙洲上的战马也已回到营中,秦王说:“可以出击了。”

秦王率轻骑兵做前锋,主力跟在后面,过汜水,冲入敌营,直取夏军指挥机关。

此时窦建德正在上早朝,所以窦建德和夏军主要将领全都在后方,唐军骤然攻来,群臣拥阻在窦建德和唐军中间,导致卫队无法冲杀出去,窦建德大声指挥,群臣才分开,卫队得以冲出,一进一退之间,唐军已经冲杀进来。窦建德在部分卫队的保护下往东侧高坡逃窜,唐军骑兵追击窦建德,窦建德拼死反抗,暂时击退唐军。

李世民带主力赶到再次组织进攻,窦建德主力也向这个山坡聚拢,诸军大战,尘埃漫天。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秦王带着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率一支骑兵,卷起旗帜,摸到夏军后方突然将旌旗展开。夏军见状,以为是一股新的唐军把他们包围,大为惊恐,作鸟兽散,唐军趁势追出三十里远,斩杀敌人三千余人。

混战中窦建德受伤骑马仓惶逃离,唐军一路猛追,奔跑途中窦建德坠落马下,唐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挺槊便刺。窦建德高喊:“不要杀我,我是夏王,抓住我交给秦王,你们能获得荣华富贵。”

虎牢关大战以生擒窦建德,俘虏夏军五万士兵的结果落下帷幕。

一场决定了天下归属走向的大战结束。战后秦王质问窦建德:“我讨伐王世充,与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跑这么老远,主动攻击我?”窦建德回复:“我不自己来,将来还要麻烦您劳军远征。”

秦王释放了夏军的普通士兵,让他们返回家乡。窦建德妻子曹王后得以逃脱,带着数百名骑兵逃回了洺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永年县)。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唐军押着窦建德、王琬、长孙安世、郭士衡,浩浩荡荡返回洛阳城。王世充终于等到了窦建德,只是此时的窦建德已经是唐军的俘虏。二人一个在城上,一个在城下,都是泪流满面。

唐军放长孙安世入城汇报情况,坐等王世充出城投降。王世充提出冲出重围,去襄阳,再图后举,但是手下将士都不愿再战。

绝望的王世充换上素服,带着太子和文武百官两千多人步行出城投降唐军。唐军进驻洛阳城,对将士约法三章,严肃军纪。进城后唐军秋毫无犯,洛阳城民心迅速安定。

秦王命记事参军房玄龄到中书省和门下省收取隋朝的图书和档案,已全部被王世充所毁,没有收获;又令萧瑀、窦轨等人封存国库,将所有财物统计后分给手下将士。秦王又命人将单雄信、段达等十几人斩首于洛水之上。深爱将才,屡屡对降将信任优待的秦王这次为什么会把单雄信作为罪大恶极之人斩首?秦王没有说,后人猜测大概是两个原因:一是单雄信曾险些刺中秦王;二是单雄信素有“轻于去就”的名声。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也可能两个原因兼而有之。总之,“飞将”之名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初九,长安。

李世民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斩首

夏王窦建德被斩首,他在河北地区深得民心,窦建德是被秦王所擒,窦建德旧部对秦王深怀怨愤。而且秦王现在功高难赏,不宜再给他机会了!所以当太子李建成主动请求往河北镇压叛乱时,高祖欣然应允。

太子到河北后接受太子洗马魏徵建议,释放俘虏,将他们送回家乡。当时刘黑闼军中断粮,手下士兵听说大唐太子善待俘虏,将他们放回了家乡,于是不断叛逃投降唐军。

刘黑闼无计可施,准备退回大本营再图后举,在他撤退时,李建成从后追击,刘黑闼部众几乎全部投降唐军,他本人带着一千多人拼命地跑,唐军大将刘弘基紧追不放。几天后,刘黑闼逃到饶阳(今河北省饶阳县),被饶州刺史诸葛德威抓住送给了唐军。

武德六年(623年),刘黑闼被俘,河北平定,不久后徐圆朗也被流民所杀,河南平定。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李靖大败辅公,江南平定...

群雄一一凋零,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在东亚大陆崛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9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李世民统一全国的“三大战役”,他为什么都打“粮食”牌?
...眈。唐朝建国后,消灭各地武装割据势力的重任落在秦王李世民身上,李世民通过“三大战役”,东征西讨,基本平定天下。那么,李世民统一全国的“三大战役”是什么?为何都打“粮食”牌?且
2023-01-19 19:41:00
李世民是如何一步一步让四方臣服的
...决定各个击破,一边武力征讨,一边分化瓦解。1薛举,李世民成名的垫脚石薛举,他据有陇西之地,拥兵13万,自称“西秦霸王”。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秦帝薛举进攻唐朝,把长
2023-03-11 22:39:00
李唐王朝的统一之路:李世民的征战传奇
...照这个逻辑,男孩从此有了一个光耀大唐300年的名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上面这些《旧唐书》中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记载,是史家典籍在描述封建君主的出生和外貌时所贯用的写作手法,
2024-02-26 18:34:00
李世民一战灭王世充、窦建德,成就天策上将的威名
前言虎牢关之战,这场决定命运的战役,成就了李世民的传奇威名。面对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劲敌,李世民在关键时刻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一战之下,王世充投降,窦建德被擒,天策上
2024-06-11 20:00:00
三十万联军为何打不过李世民三千玄甲兵
...现这个梦想,他把大军交给了三个姓李的人(含赐姓)。李世民全权节制诸军,李元吉担任他的副手,李勣则成为仅次于两位亲王的三号首长。王世充得知了唐军东征的消息,巨大的震惊和恐惧驱使
2024-05-15 16:48:00
玄武门缘何成为大唐王朝的血腥“命门”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诏命自己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为东征总指挥,统率10万精锐唐军进攻占据中原的王世充政权,王世充在李世民的攻击下很快溃败,丢城失地,不得不退守龟缩
2023-02-04 11:59:00
聊聊李世民如何在虎牢关以少胜多
在大唐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以至于其父李渊都自愧不如。彼时,唐朝初年中原还盘踞着两大势力,王世充占据洛阳,窦建德盘踞山东。李世民平定这两股势力的成就,使得其在历史上
2024-05-08 19:09:00
李世民4000玄甲兵大破窦建德的十万援军
这是李世民最巅峰一战,以区区4000玄甲兵大破窦建德的十万援军,从精神上摧毁坚守待援的王世充,从而一战灭两王,使得大唐统一之势不可逆转,那么,年仅21岁的李世民是如何缔造这一神话
2023-02-23 17:39:00
...二年三月至武德三年四月,在山西新绛西南的柏壁,秦王李世民搞定了刘武周、宋金刚等割据势力,这使李渊得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王世充和窦建德。李渊的方略是先郑后夏、各个击破,于武
2023-10-25 18: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