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运城日报
从“稳步走”到“步步高”
——夏县庙前镇杨村发展集体经济小记
本报记者 韩维元
如何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实现村集体经济良性健康发展?记者近日在夏县庙前镇杨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稳步走”到“步步高”的转变。
杨村有30多年的蔬菜种植历史,全村有耕地面积3000余亩,设施蔬菜达2000亩,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质优势,使得这里生产的西红柿色泽鲜艳、果肉饱满。每年一到西红柿上市的季节,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将这里出产的西红柿销往北京、上海、河南等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杨村把发展壮大蔬菜产业作为推动集体经济“稳步走”的基础,对传统设施蔬菜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原来的蔬菜大棚跨度只有7米至9米,高也就是2米左右。这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而且因为保暖达不到要求,导致西红柿上市时间较晚,价格也相对较低。”杨村村委会主任郝运峰介绍,改造后的蔬菜大棚高达4.5米,跨度超20米,光照、保暖、保湿都得到进一步提升,灌溉、打药、通风实现自动化,蔬菜的品质、产量大幅提高。西红柿的上市时间也进一步提前,实现了高产、高质、高价。
随着设施蔬菜大棚的改造提升,菜农们在原有西红柿、黄瓜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生菜种植。“别看这一茬生菜,每亩至少可以增收1万元。”村民白建喜一边收获绿油油的生菜,一边高兴地说。
蔬菜产业体量大了,销售成了关键环节。郝运峰把突破口放在村里年久失修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上。“这个市场是2000年建成的,占地30多亩,虽然客商、菜农都在这里交易,但说白了就是个大场子,也没人管理,客商与菜农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
为改善这一状况,村里先后于2019年和2020年向上级申请资金,在市场内增设3个遮阳避雨棚,并对地面进行翻新硬化。“规范管理后,村集体按每公斤0.02元的价格收取管理费,一年下来可以为村集体增收五六万元。”
一子落,满盘活。产业强,市场新,管理更规范,客商更愿意来,村民的腰包也更鼓了。
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郝运峰把目光盯在了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偌大的顶棚上:“这些遮阳避雨棚加起来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如果能安装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也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
2023年,通过多方考察,村里以村集体名义投资70万余元,在杨村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棚顶上安装了1000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6万余元的收入。
为节约投资,村里对其余3000多平方米的棚顶进行出租。“由于光伏发电投资较大,我们就以出租的形式,将其余棚顶租赁给第三方进行光伏发电,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
同时,村里立足杨村产业优势,以村集体名义投资建设了两座设施蔬菜大棚。“后续我们村还将扩大设施蔬菜大棚面积,推动集体经济多渠道发展,稳步推进集体经济‘步步高’。”郝运峰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0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