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借得东风好扬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谚语里的老家河南)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1-23 05:0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借得东风好扬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谚语里的老家河南)

□本报记者 胡巨成 刘宏冰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1月20日,大寒。雪后初晴,红日升腾,淮河上金辉闪耀,让这“冰封世界”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对于固始船民邓照喜、丁金侠夫妻俩来说,2024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在淮滨县临港产业集聚区建造的新船全面完工,目前已办妥所有手续,即将择吉日下水。

“我15岁起就跟着父亲跑船,开过五六百吨的钢筋水泥船,前几年又与人合伙建了条万吨大船跑长江。去年自筹300多万元回老家建条新船,打算自己单干。河南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淮河航运繁忙,淮滨中心港航线日增,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坐在船头装修豪华的客厅中的沙发上,邓照喜乐呵呵地说。

结婚十多年,丁金侠跟着丈夫风里来、浪里去,邓照喜总觉得亏欠她和家人,辛苦迎来幸福收获:2016年,丁金侠和丈夫终于在固始县城买了房,还把大女儿送进了城里的学校。

“我们这一代在船上漂泊,吃尽了苦头,不能让下一代再居无定所了。”邓照喜说。

“老话说得好,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在一边哄着小女儿的丁金侠接过了话茬,“俺跟着你一块跑船,心里踏实。父母年纪大了,还是让他们上岸看孩子。现在国家政策好,淮河航运火,我们趁年轻,好好挣几年。”

“喜子在吗?我们来参观一下你家新装修的客厅。”说话间,造船新结识的“邻居”、安徽蚌埠的船东卜飞飞夫妻俩,攀着舷梯上了船。

卜家的船晚开工一个月,这会儿正装修。听说邓家的船完工了,便上来看看,好参照着装修自己“流动的家”。

淮滨造船历史悠久,长江、大运河水系上跑的船,素有“十船三淮滨”之说。改革开放后,淮滨造船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县里将其确定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这里生产的1000吨—4000吨钢制散装货船,以船形美、航速快、稳定性强而闻名遐迩,甚至远销到珠江流域。近年来还引进了游艇和画舫生产,造船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作为整合壮大后的淮滨七家造船企业之一,承建邓照喜、卜飞飞两家新船的淮滨县祥云船业有限责任公司内,沿淮河滩上摆满了几十艘在建的船只。

尽管天寒地冻,有着30多年造船经验的王明海父子,领着他们班组的四五个小伙子,正干得热火朝天。

“年前抓紧将这几艘船干完好结账,我们过个幸福年,船老板新船下水也喜庆,家家都欢喜。”王明海笑着说。

“十里淮畔造船忙,钢花飞溅迎新年。”淮滨县临港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心党组书记杨勇表示,2023年累计完成船舶生产620艘,2024年上半年造船订单已经排满,如今园区240个船台座无虚席,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借得东风好扬帆,行舟破浪出中原!”杨勇感言,“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行船如此,做事亦如此。小到一条船,大到一个产业,乃至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化河南建设,甚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3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冬季探麦看良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谚语里的老家河南)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本报记者 杨晓东 祁道鹏“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作为村子里的种粮“老把式”,过去,新蔡县孙召镇农民李振均“靠天吃饭”,“总盼
2024-01-20 06:40:00
春雨润苗助丰产(谚语里的老家河南)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本报记者 陈学桦 成安林 本报通讯员 李梦茹2月18日,武陟县嘉应观镇二铺营村的国联农机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农田里,合作社负责人张国联蹲下身子查看麦田墒情。“农谚
2024-02-19 06:42:00
和“掌柜的”一起向前冲(谚语里的老家河南)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本报记者 李林农历正月初三,刚过11点,位于郑州市中原区文思街上一家名叫“超姐咱家小院”的饭店,就开始有三五成群的顾客鱼贯而入。“今年春节没打烊,订餐的顾客不
2024-02-13 06:43:00
抢抓农时春管忙(谚语里的老家河南)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本报记者 孟向东 曾倩 本报通讯员 董希峰农谚云:春田肥料早运上,耙耢保墒不容停。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八。穿行在唐河县的广袤田野上,放眼望去,绿油油的麦田里
2024-02-18 06:24:00
公益健身走出幸福生活(谚语里的老家河南)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本报记者 张海涛 王冰珂 本报通讯员 刚鑫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1月18日早上7时,汝州市城市中央公园,户外运动协会南环路健步走总队结束了5公里的晨走。稍
2024-01-21 06:40:00
为何有“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的谚语
...物,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产于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地。作为菊科植物,千里光和菊花一样,也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早在古代就用于治疗疮疖脓肿、皮
2023-09-03 19:53:00
...进一步凸显,“消博之约”,汇全球、惠世界。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在奋进的春天里,中国正向着新的目标奋跃而上,释放出提振消费信心、加强开放合作的积极信号。
2024-04-12 11:48:00
起势扬帆2024 东风汽车提速冲刺“新”征程
华龙网讯(齐澈)开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开门红,产销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各主要汽车集团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为全年汽车产业发展开了个好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汽车
2024-03-08 20:36:00
20年奋楫扬帆,东风Honda破浪笃行
所有的不凡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2003年,在中国偏南,广州以北的荒芜土地上,一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东风日产应运而来。这一年,在非典肆虐的华北地区,一个崭新地标落于天津,在那里
2023-07-26 00:16: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楚河汉界落子定盘 山东省第十七届万人象棋(乡村组)总决赛在新泰圆满收官
通讯员 李悦 10月19日,山东省第十七届万人象棋(乡村组)总决赛在山东省新泰市清音棋院落下帷幕。经过三天九轮的激烈角逐
2025-10-20 12:14:00
通讯员 张偌晨在泰安党支部工作指导中心,一场围绕“支部工作怎么干”的实践探索正持续走深走实。这里不仅是党支部书记的“能力充电站”
2025-10-20 12:14:00
顺丰日照“物流+文旅”新生态落地,场景化服务开启行业服务新篇
日照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与丰富特色物产,每年吸引海量游客纷至沓来。为精准承接游客的服务需求,顺丰自10月以来在日照启动文旅专项服务
2025-10-20 12:14:00
从“一处美”到“一片和”:洛阳城乡共育文明花丨文明中国看河南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要多来河南?“豫”人为善的表述里写着多少篇真诚故事?“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河南,聚焦“好人”与“善事”
2025-10-20 12:16:00
永清多部门联合护航秋收秋种
河北新闻网讯(庞趁友、王洁)近日,持续阴雨天气给“三秋”生产带来多重挑战,永清县气象局、永清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2025-10-20 12:16:00
vivo影像馆登陆泉城 打造高端数码新地标
鲁网10月20日讯10月18日,vivo影像馆开业仪式在济南核心商圈泉城路拉开帷幕。泉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小宁、山东vivo总经理王海滨
2025-10-20 12:17:00
鲁网10月20日讯郯城县杨集镇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理念,采取得力措施,精准施策,全力做好秋季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秋冬季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2025-10-20 12:17:00
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开展\
鲁网10月20日讯10月16日,为深化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联合民盟济宁市委组织开展“黄丝带帮教”法治宣讲活动
2025-10-20 12:17:00
55天攻坚突击!中建筑港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综合楼顺利封顶
鲁网10月19日讯 近日,由中建筑港承建的沈海高速公路南村至青岛日照界段改扩建工程服务区房建工程施工2标段项目迎来重要建设节点——黄岛西服务区综合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2025-10-20 12:17:00
临沂第六中学太原路校区举行七年级建队仪式
鲁网10月20日讯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迎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6周年的光辉节日。为传承红色基因
2025-10-20 12:18:00
临沂医保便民新举措:线上绑定“家庭共济”,即可为家人缴费
鲁网10月20日讯 (记者 李文静)10月16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完善医保惠民政策 优化便民服务举措”有关情况
2025-10-20 12:19:00
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荷韵花园社区“香飘邻里‘肠’相伴 反诈知识入人心”主题活动
鲁网10月20日讯为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拉近邻里距离并提升居民反诈意识,近日,济宁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荷韵花园社区党委联合碧桂园天绘小区物业开展“香飘邻里‘肠’相伴
2025-10-20 12:20:00
京冀协同推动就业服务 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在三河举办
河北新闻网讯(马皓琪、胡静微)10月15日,由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办、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承办,三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10-20 12:21:00
鲁网10月20日讯国庆刚过,全县的高中生助学金陆续开始发放,符合条件的学生家长纷纷来到农行网点,为学生申办银行卡。为保障广大学生能够及时领取到国家助学金
2025-10-20 12:21:00
鲁网专访青岛政协委员王艳芳:深耕基层二十五载,以“她力量”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鲁网8月20日讯(记者 薛同春)从1998年踏入社区工作至今,王艳芳已在基层岗位上坚守25年。作为青岛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2025-10-20 1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