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小 语
这次见到双河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华是在黔北的一个大山上。
黄华个子不算太高,戴着一副眼镜,激情饱满,一见面就一个劲儿介绍他的蛙田,如数家珍,胸有成竹。
黄华不是学养殖的,也不是学农的,他是航天江南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
春耕四月天,一路飞奔感受着山路十八弯,我来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督导乡村振兴。抵达县城时已是中午,在此任职的老战友郑成刚听说我要去,就赶来与我见面,然后直奔涪洋镇双河村。
双河村在一个茂密的山里,树木葳蕤,野花怒放。透过车窗,看见一路的鸢尾花开得白白净净,春天的鸟鸣很稠密,各种动物的声音像在合唱。尽管路遥山高,春天的气息却浓郁清新,让人没有觉得有一丝疲倦。
双河村的水资源丰富,是“山高自有活水来”的写实。走进养蛙基地,只见稻田四周和头顶被一层洁白的纱网覆盖,顿时多了些许安静,甚至听得见溪水源源不断流到田里的声音。
来之前,收到过黄华发给我的一些照片和视频。其中,半个月前他和村里乡亲们一起打田、筑埂并将黑斑蛙苗缓缓送入水中的场景历历在目,令人印象深刻。
在养蛙基地,见一位乡亲正给蛙苗投放饲料。老乡一边挥动着手里的饲料瓢一边用手机在拍摄,脸上挂满笑容。他说:“在家门口务工多安逸,我拍来发个抖音。”
涪洋镇党委书记邓宇峰说,这个“稻+蛙”种植养殖基地集“稳粮、增效、绿色、生态”功能为一体,是一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在稻田中通过“蛙吃虫、粪肥田”的方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既能产出高品质的有机稻,又能收获高效益的生态蛙,老百姓也能在这里务工,真的是一举几得。
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简福红告诉我,为了这十亩样板田,黄华带领村支两委的同志先后三次到铜仁市德江县的“稻+蛙”种植养殖基地参观学习。他的办法多,用诚心请到了技术员梁正其作为双河村稻蛙基地技术负责人,从稻蛙基地选址、蛙苗投放以及后期的养殖,由梁正其全程负责。
听见村支书的赞美,黄华谦逊地说:“我白天陪着梁师傅一起下田干活,晚上围炉煮酒,听他传经送宝。”
大山深处,稻蛙蝌蚪密密麻麻地在清澈的水里吸吮着。田边,黄华给我算了一笔账:十亩地计划投入20万元,全部由航天江南支持,现已落实7万元,预计亩产1500余斤蛙、500余斤生态大米,亩产值有望突破3万余元。按这样的方式计算,不出意外,十亩蛙田年产值近30万元,就一个字:爽。
说来有点巧,督导组一行离开务川的那天是4月24日,正好是“中国航天日”。黄华是航天战线上的一名党员,他在大山里践行着一名航天人“极目楚天、共襄星汉”的忠诚。
是的,任何岗位上的笃行都是一种大美。我一路思考着,大脑里浮现出先贤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即兴之余就吟下两句:“十亩蛙田有未来,乡村振兴百花开。”
我的应景诗还没完全出口,高速路边随着车轮快速退去的风景里,已听见蛙在抢着叫:“呱”“呱”“呱”……
也许,它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想听听这春天泥巴味蕾里的诗和远方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9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