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34:00 来源:戏说三国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以"朱棣"尊称的永乐大帝,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必然得到了极大的荣耀和光辉。

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当这位卓越的君主离世后,朱家子孙对其的丧事处理却显得颇为遮掩,这究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众所周知,朱棣享年六十四岁,在古代帝王中实属长寿之人。

他一生中曾多次率军出征,甚至连自己的龙椅也是通过战争夺取而来。

更不用说,在他登基之后,对外的军事行动更是频繁不断,朱棣往往亲自披挂上阵,而朝廷内部的政务则交由太子朱高炽负责。

尽管朱棣身强力壮,但终究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最终未能及时返回京城,便在班师回朝的途中驾崩。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而杨荣却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秘密护送朱棣遗体回到京师,并且"秘不发丧",那么,这其中又有何缘由呢?朱棣暴亡榆木川

世人皆知朱棣乃英勇无敌、卓越非凡之君主。

他因“靖难”起兵篡位,力求超越其父朱元璋,建立丰功伟业。然而,他亦是多疑善变、好大喜功的战争狂人。

在长达22年的统治期间,朱棣五度亲征蒙古,深入漠北数千里,横扫北方强敌,赢得了“千古一帝”的赞誉。

而这位踏着蒙古人尸骨登顶的皇帝,最终也在征讨蒙古的路上倒下。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1424年,严寒的冬天过去,春天来临之际,蒙古阿鲁台部落出兵侵犯明朝边境,劫掠商旅,短短数日内,大明百姓陷入苦难之中。

时年64岁的朱棣,不顾太子朱高炽的劝阻,毅然决定发起人生最后一次远征,以期根除北方边患。

而这次远征面临诸多困境,朱棣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长期征战留下的伤痛令他痛苦不堪。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朱棣统治时期的支出远大于收入,国库空虚,民生困顿,粮草和补给成为无法跨越的障碍。

而朱棣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在草原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并未遭遇蒙古主力,几次小型战役也未能获得所需的补充。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更令人沮丧的是,居住在达兰纳木尔河流域的阿鲁台部落得知朱棣亲自领兵,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蒙古人在洪武、永乐两朝饱受明军打击,深谙“敌进我退,敌退我追”之道。

因此,朱棣的远征从一开始便处于劣势,若要在草原上战胜蒙古人,唯有这些剽悍的骑兵具备极度的自信,敢于正面交锋。

否则,农耕文明的深入,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

五个月后,朱棣仍未寻觅到阿鲁台部落的踪迹,尽管他仍想继续前行,但现实问题接踵而来。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明军长途跋涉导致补给线过长,后方防守兵力捉襟见肘,粮草短缺,使明军士气逐渐低落。

最为致命的是,朱棣病倒了。

持续150天的奔波耗尽了朱棣的体力,年老体弱的他生命垂危,勉力下令撤军,而明军刚抵达榆木川,朱棣病情恶化,骤然离世。

朱棣身边侍从惊慌失措,如此情境,在京城之外实属罕见。

唯有马云急匆匆的找来朱棣信任的大臣杨荣、金幼孜,三人短暂商议后,决定秘不发丧,禁止向外传递朱棣驾崩的消息。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首要议题自然是皇权归属,朱棣返京尚需时日,而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的状况,恐难等到其父归来便会生变。

此外,大军刚刚结束战斗,若此时公布朱棣离世,不仅军心不稳,还可能引来各方势力的干预。

而如何安全地将朱棣护送至京城呢?杨荣的妙计

在据史书记载,在杨荣升朝堂为官前,杨荣曾在南方地区任职。

那时,他便观察到诸多用于装载茶叶的锡制器具具备良好的防腐性能。

因此,杨荣借着朱棣的名义,在军队中全面征集锡制品,并将之熔炼成一口巨大的锡桶。随后,他在桶内放置了大量的咸鱼,以确保朱棣的遗体得以长久保存,同时也能有效地遮蔽尸体所散发的异味。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当朱棣的遗体被安放于锡桶之后,杨荣还要求周围的宦官及官员维持日常的生活与工作秩序,以防止他人产生疑虑,

当时还有情况是,朱高煦在朱棣的周围埋伏了诸多耳目,整日整夜地耐心等待着朱棣去世的消息。

而他苦苦等待,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确凿的反馈。

鉴于此种情况,朱高煦既无法暗中串连反对势力,也不得不暂时搁置集结军队的计划,继续等待着朱棣离世的消息传至耳边。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杨荣的勇气竟如此之大,甘愿承担诛灭九族的巨大风险,对皇帝的死讯进行隐瞒,甚至还将他装入木桶之中,堂而皇之地运送回京城。兄弟阋墙、暗流涌动

当军队成功进入大明领土之后,外敌入侵的危机得以解除,朝廷亦顺利实施了瞒天过海之计。

此时,杨荣开始积极筹划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首先,他全力以赴地打理军队各项事务,确保无虞之后,悄然返回京城,秘密晋见了当时的太子朱高炽。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他坚定地支持朱高炽,不仅是出于维护“太子即位”这一礼仪制度的考量,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为人正直,宅心仁厚,是皇帝的理想继承人。

杨荣详细地向朱高炽汇报了朱棣离世的经过,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朱高炽悲痛万分,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无法自拔。

杨荣见状,立即提出了三项应对策略。

第一,迅速派遣军队进驻京城,同时调动京外的薛禄等人率部进京,加强京师及皇宫的安保工作;

第二,安排太孙朱瞻基秘密北上,迎接朱棣的灵柩返京;

第三,派遣驸马前往南京,接手都督府的管理事宜,从而全面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这三项策略的实施,使朱高炽能够完全掌控国家的政治与军事权力,同时巧妙地削弱了朱高煦、朱高燧的影响力。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尽管朱高煦、朱高燧始终紧盯朱棣、朱高炽,但他们却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了圈套,当他们得知真相时,愤怒至极,甚至采取了一些反抗行为,然而这些努力终究未能改变现状,他们只得暂时接受这个事实。

而他们并未就此放弃对皇位的野心,仍然在暗中策划着夺取政权的阴谋。

在此过程中,多亏了杨荣、金幼孜等忠良之士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在新旧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地拯救国家,才使得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成为可能,也为明朝历史上难得的和平过渡创造了条件。

杨荣瞒天过海:揭秘永乐大帝朱棣逝世后的隐秘之旅

总而言之,对于榆木川事件的妥善处置,无疑是大明王朝的一件幸事,也是朱氏家族的一次幸运。

国家和皇帝都应该真诚地感激杨荣等一批有功之臣,正是他们的忠诚之心和爱国情怀,才守护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捍卫了朱氏家族的统治地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9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棣亲征途中驾崩密不发丧,为什么要封在桶内秘密运回京城?
...驾崩他立马做出了反应,连夜召见了朱棣的两个重臣——杨荣和金幼孜。马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与这两位重臣商讨皇帝驾崩之事,而接下来他们三个共同做出的一个决定,直接令人惊掉了下巴。
2023-01-04 17:21:00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会被蒙古武装消灭
...道旁有悬崖峭壁,足有数十丈高,他来了灵感,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撰文纪行,悬崖上刻石留念,好让后人在千百年后还知道,他朱棣曾经御驾亲征到过此地。这时候的明成祖当然是十分骄傲,但
2023-02-03 13:51:00
金幼孜坠马,为何只有杨荣一人去救他,其他两人连头都不回?
...中的大员,坠马的那位名叫金幼孜,扶他起来的那位名叫杨荣,不回头的两位大臣,分别叫胡广、金纯。众所周知,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六部的工作直接由皇帝本人领导。但这样下去,皇帝会非
2022-12-16 19:11
64岁朱棣回到榆木川后暴亡,杨荣是如何处理的
...的臣子,都不会随意将皇帝的死讯公开,何况是一代名臣杨荣。那么,杨荣又使用了何种计谋,才做到瞒天过海的呢?铸锡成桶、秘密回京此次朱棣出征,杨荣伴其左右,主掌内外大事。朱棣突然驾
2023-10-20 17:13:00
朱棣靖难之役后直奔皇宫,一小官因拦住他而成为四朝宰相
...甲力士对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于是问随行的大臣杨荣和金幼孜,你们怎么看?杨荣说:“北征固然是除暴安良,但战火之下,玉石俱焚。请陛下体会上天的意思。”朱棣就坡下驴,下令班师
2023-09-16 20:03:00
盘点明朝的杨姓人物,历史的主导力量
...赏识成为副主编,并最终成为明朝一代名臣。第二个人是杨荣。杨荣出生于洪武四年,福建人,又名杨子荣。杨荣出生官宦家庭,整个青少年时期也没什么传奇故事。他的出名只因为一句话。朱棣在
2023-10-27 07:56:00
朱棣直奔皇宫,哪位小官拦住他最后却成大宰相
...的马头?经问询得知,此人是建文二年的榜眼、翰林编修杨荣,时年才31岁。建文帝朱允炆杨荣并没有直接回答朱棣第二个问题,而是向他反问到:“殿下此次入京,是先要拜谒太祖陵寝(明孝陵
2023-08-10 22:00:00
“赌徒”杨荣为何获胜
...有人选择另辟蹊径,相信“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比如说杨荣。杨荣是刚进入明朝公务员队伍2年的新人,担任翰林院编修,他直接冲到路中间,拦住朱棣的马,问“殿下是先去拜谒孝陵呢,还是先
2024-04-25 22:48:00
朱棣临终圣旨:延续大明千年的历史传承
...是否会公之于众。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马云只能秘密会见杨荣、金玉子等人,慌乱之中,宦官马云选择了话题,为朱棣\"死不瞑目\"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杨荣是永乐年间的朝廷重臣,曾多次
2024-04-28 10:4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