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2年前,新四军战士孙海云在溧水即兴创作《石臼渔歌》
“铁军”之声唱出抗战必胜信念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胡英华 实习生赵璇 通讯员阴树琪颜夏男周颖
三伏天,溧水石臼湖的绝美落日火爆“出圈”。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石臼湖便铺展成一幅流动的油画,倒映着苍穹的壮丽变幻。石臼湖“天空之镜”水天一色、界限消融,行走其间,恍若步入仙境。
82年前,这片美丽的水域曾激荡起一曲穿越硝烟的战歌——《石臼渔歌》。“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歌曲既唱出石臼湖水天一色的绝美景色,也唱出新四军战士保卫家乡的赤诚之心,更唱出全民族抗战的必胜信念。
芦苇荡飞出的抗战歌曲
“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家乡处处起歌声,唱到东方现朝阳。”7月17日下午,和凤镇张家村响起悠扬的歌声,溧水区委党校音乐党课教师陈灼之带着学员走进实境课堂——张家村村史馆。
石臼湖横跨苏皖两省,湖面广阔,盛夏时节,平静的湖水倒映着湖畔一个个美丽乡村,张家村就是其中之一。数百年来,当地村民“靠湖吃湖”,孕育出独特的渔家文化。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年代,也留下一段段军民鱼水深情的佳话。村史馆墙上,生动展示了《石臼渔歌》的词曲和描写的美好画面。陈灼之领唱一遍后,为大家讲述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1943年3月,新四军第一师师部巡视团来到苏南新四军十六旅部队了解工作。新四军战士孙海云是当时巡视团团员,在石臼湖畔看到水天一色、野鸭成群、渔帆成行的景象,情不自抑,捡起一根树枝,在湖滩上激情写下这首《石臼渔歌》。孙海云的战友涂克当时在抗大九分校,擅长作曲,看了歌词后高声朗诵并称赞说:“写得好,有生活,乐感强!”他连夜谱曲,曲调悠扬的《石臼渔歌》就此诞生,很快在部队和群众中传唱开来。
“歌曲蕴含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当今新时代,都给我们带来了精神鼓舞。”陈灼之说,区委党校特地开设了音乐党课——“溧水的《石臼渔歌》”,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在抗战音符中汲取红色养分。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说,这首歌清新质朴,贴近生活,洋溢着浓浓的水乡气息,捕鱼场景描绘出劳动者的乐观与坚韧,同时将渔民与新四军战士形象融合,展现了溧水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生活,虽不是雄壮有力的战斗进行曲,却一样发挥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孙海云曾在回忆文章里写道:“这首歌曲为什么受到欢迎得以流传呢?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艰苦岁月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斗争必胜的信心。”
硝烟炮火中的“铁军”之声
抒情优美的歌曲背后,却是一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溧水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蒋红松介绍,1943年,日、伪军在苏南地区实施高频次的“扫荡”和“清乡”,苏南新四军和溧水人民面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
溧水地处苏南抗日根据地核心区,一度成为苏南军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旅部等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转移到溧水,以李巷(今属溧水区石头寨村)为中心开展抗日斗争。
“在《石臼渔歌》诞生前,新四军十六旅曾经历壮烈的塘马战斗,而南京作为日伪统治中心,日军活动猖獗,战斗时有发生,可以说是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但新四军带领人民群众奋力抵抗,牢牢守住溧水这个战斗堡垒。”常浩如接受采访时说,《石臼渔歌》还反映了当时抗战军民“一手拿枪、一手生产”生产自救的时代风貌。
抗战期间,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抗日根据地军民相继掀起大生产运动。“鱼米之乡”石臼湖既是抗日战场,也是生产阵地,军民共同参与捕鱼、垦荒等劳动。
“尽管是在敌后最困难的时期,但歌中看不到悲观、看不到失望,而是昂扬奋进的战斗士气,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当年新四军从江西、福建、浙西南、皖南的崇山峻岭,来到石臼湖平原水网,仍然可以依靠人民,战胜敌人,歌声唱出了新四军将士的共同心声。”常浩如说。
1943年4月,部队在石臼湖附近的南岗与日军展开激战。50多名重伤员为了不拖累部队,在石臼湖芦苇荡中养伤,其中一名重伤员廖章泉在《石臼湖上的战斗生活》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疼痛难忍时便哼唱起《石臼渔歌》,我们坚信革命战争终将胜利,船舱里充满希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璀璨明珠”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80多年后,石臼湖依然是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石臼渔歌》的旋律则穿越时空,代代传唱,并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在张家村村史馆,一段《石臼渔歌》视频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自和凤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用稚嫩的童声,唱出新时代的《石臼渔歌》。
石臼湖自古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之美誉。“我们村世代靠湖吃湖,以前以捕鱼为生,2018年退渔还湖,渔民上岸后,转型从事水产养殖,同时依托石臼湖的旖旎风光,发展休闲旅游,闯出‘靠湖吃湖’新路。”和凤镇张家村党总支书记张兰头介绍,村史馆所在的诸家自然村是有着近700年历史的古村落,近年来,该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引进“田姐家”“凰栖渔家”“栖泊”等民宿品牌,“爱心树”、诸氏祠堂、村落美术馆等旅游地标火出圈。2024年,张家村旅游收入达500万元,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张家村是石臼湖沿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溧水区深挖石臼湖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天空之镜”、龙猫草海、石臼湖落日等景点成为社交平台的“顶流”,吸引咖啡馆、民宿、露营基地等业态沿湖集聚,带动当地乡村富民增收,书写出动人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石臼湖是溧水的红色记忆,更是溧水传承红色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近年来,溧水区深挖红色资源,打造了红色李巷、里佳山新四军抗战遗址群等一批红色地标,通过文旅融合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同时,溧水坚持制造立区、产业强区,聚焦新能源、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智慧农业“两新两智”主导产业,夯实制造业“压舱石”,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排名全市第一,近3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幅居全市前列,成为长三角地区备受关注的发展热土。
溧水,正以更加自信、更加昂扬的姿态,在这片红色热土续写高质量发展华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8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