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中年患癌,名校教授的最后一课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5-18 20:13:00 来源:缘之心

撰文|灯灯

202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院教授朱锐在网络走红。

一节寻常的课上,56岁的朱锐公布了自己作为直肠癌晚期患者的病情,并平静地对学生们说:“如果有一天我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开心,为我骄傲,因为哲学家是不惧死亡的”。

课后,有学生把朱锐的话发到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人为这位正值壮年的名校教授感到深深地惋惜,同时也对他怀有诸多好奇:一个人如何能做到如此豁达地面对死亡?

2024年8月1日,朱锐在北京去世。时隔八个月,朱锐的新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出版。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由朱锐临终前十天的口述内容整理完成。书中,朱锐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个癌症晚期患者的临终体验是怎样的?哲学家为什么不恐惧死亡?站在人生的终点回头望,什么是重要的,而什么不重要?

在朱锐看来,这是他与世界告别的最好方式,“我应该跟大家分享我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以轻松的方式谈一谈大家一般不愿意谈,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这也算是我走之前对社会的关怀,还有爱”。

一个哲学教授确诊癌症之后

朱锐被确诊患有直肠癌是在2022年的秋天,确诊时已是晚期。

医生告诉朱锐,他还有3到5年的时间。朱锐的第一反应不是悲伤,也不是害怕,而是不相信。他的身体一向很好,患病前很少去医院,平日里酷爱运动,尤其喜欢徒步和爬山,足迹遍布世界。他怎么也无法想到,自己会和癌症扯上关系。

确诊后的第一年,朱锐暂别人大校园,辗转各地求医。虽然不再上课,但朱锐仍坚持在线上给硕博生开组会,跟进学生的学业进度,尽心地履行导师的职责。他极少主动提起自己的病情,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们都对他的疾病没有实感,常常会忘记老师是一位癌症病人。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朱锐第一次披露了自己作为直肠癌患者的痛苦:“我每天需要花大量时间跟疼痛打交道,化疗药物随着血液流经我的全身,从口腔黏膜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些地方的黏膜全部破裂。这个过程就像吃进一粒米,把它放进嘴里后,这粒米所到的每个地方,你都能感受到疼痛。”

2023年的秋季学期,朱锐重返人大,除了原有的教学任务,还主动接下了为本科生讲课的工作。

学生们注意到,朱锐消瘦了许多,皮肤变得暗黄,讲课时的声音有些沙哑,标志性的一头爆炸卷发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毛线帽。过了不久,朱锐开始拄拐,用的是他过去的登山杖,走路变得颤颤巍巍,上课时手腕经常挂着病房的手环。后来学生们才知道,朱锐那时候每天需要服用大量止疼片,为了争取到出院讲课的机会,好几次差点和医院签后果自负的“生死状”。

朱锐需要拄拐才能站着授课

到了2024年春天,朱锐的体力和精力下降得更厉害了,一节90分钟的课,他通常只能讲40分钟左右,其余时间只好请别的教授代讲。也是在那段时间,朱锐在课堂上公开了自己的病情,有学生深受触动,课后在网上发帖,标题是《因为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获得了近3万点赞和数千条留言。

因为这篇帖子,朱锐“火”了,慕名而来的学生和老师们挤满了朱锐的课堂,许多人没有椅子,只能席地而坐,还有人从上海、苏州等地飞来旁听。媒体也纷纷向朱锐发出采访邀约,但大部分朱锐都拒绝了,因为他要把十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朱锐手上经常挂着病房的手环

2024年6月中旬,朱锐发现自己有了小肚子。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朱锐,他不是胖了,而是癌细胞攻破了腹膜,已经没有更多医疗手段可以让他变得更好了。

书中,朱锐用“内外交困、节奏紊乱”形容他那时候的感受。每天早上7点左右,他需要在家人的搀扶下才能坐起来,但他的体力连坐满10分钟都困难。由于严重的肠梗阻和腹水,他已不能再进食,仅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朱锐觉得,自己就像一张人皮,松松垮垮地挂在骨架上。

7月中旬,朱锐转院到海淀医院的安宁病房。当生命随时可能走到尽头,朱锐决定,抓住最后的时日,与人们分享他这半生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他与年轻记者解亦鸿约定,每天中午11点半,以生命与死亡为主题,在病房展开对谈。

对谈连续进行了10天。对谈结束,朱锐申请终止人工维生手段。一周后,朱锐去世,终年56岁。

哲学家的死亡练习

刘畅是人大哲学院的老师,也是朱锐的同事和挚友。他这样评价朱锐:“如果说世界上有两类以哲学为业的人,一类以哲学为职业,另一类以哲学为志业,那么朱锐无疑属于后者。”

朱锐是安徽安庆人,在家中排行老三,父母都是老师。朱锐的姐姐朱素梅在一篇题为《朱锐在小三子时代》的文章中回忆,童年的朱锐调皮且早慧,不喜欢上学和考试,反感灌输式教育,但从小就有自己的阅读兴趣。逢年过节,父母和朋友问朱锐想要什么礼物,他的回答都是“小人书”。

15岁,朱锐便考入了安徽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之后又在美国的杜兰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后二十年,朱锐执教于美国多所高校的哲学系,2018年回国,先是在深圳大学哲学系担任特聘教授,2020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是“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的首席专家。

朱锐的学生回忆,朱锐对哲学充满热忱,讲课风格自由、奔放、包罗万象,即使癌症晚期身体已经很虚弱,但只要讨论起哲学问题,“老师的眼睛似乎在瞬间变得充满光彩,如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最明亮的东西一般”。

面对学生,朱锐严格但不失关怀,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把大家看作和我平等的朋友和学者,所有人都可以在我的课上畅所欲言”。

朱锐生病前的照片

生病后,朱锐曾在课上和学生们聊起苏格拉底的名言,“哲学是练习死亡”。在他看来,所谓练习死亡,是在练习摆脱对死亡的不必要的恐惧。《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朱锐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恐惧的看法:“人们惧怕死亡,实际上是源于无知。从来不知道、没经历过的东西,为什么要恐惧呢?这在逻辑上是一个悖论。”

朱锐强调,“死”(dying)和“死亡”(death)是两个概念,“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比如他在癌症末期经历的疼痛、脱发、皮炎,都令他度日如年,而“死亡”则是这个过程的终结。朱锐认为,人们应该更关怀迈向死亡的过程,而非依靠传统文化的载力,对死亡本身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

在生命的末尾,朱锐甚至期待着自己的死亡,期待着小草从他身上长出来,期待着生命的一种重新开始。他对死亡怀揣着积极的态度,“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这个世界的一切均为永生,那么新生物将永远不会出世,世界将没有空间,充满老旧,这是很可怕的”。

癌症晚期的朱锐

住进安宁病房后,朱锐不再用一切有创的、痛苦的手段维持生命,而是逐一会见学生、好友,邀请每位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对身后事进行详尽的讨论,坦然、镇静地与所有人道别。

朱锐相信,他死后,他最好的朋友、最亲近的家人们依然能够正常地继续生活,没有人会深陷于他的死亡,“生者对亲人的离开感到悲痛是很正常的事,悲痛持续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因此陷入无休止的悲痛,让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被悲痛笼罩和控制,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平凡是生命的终极真理

2024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会中播放了一段朱锐给毕业生的寄语视频,再次引发热烈的反响。

彼时的朱锐已经形销骨立,两颊深深地凹陷下去,只有一双眼睛明亮如常。视频中,朱锐谈到“内卷”和“躺平”的议题,提出中国社会的“内卷”并不一定是因为人多、资源少,而是因为欲望被外在的机制单一化,导致所有人都在对某一事物进行无谓的争斗。

朱锐用了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法国社会学家勒内·基拉尔设想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男孩走进他的卧室,尽管满屋子都是玩具,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无聊之中他随便拿起一辆玩具车,正当他打算放下这辆车去拿另一个玩具时,他妹妹走了进来。妹妹看到哥哥手里的车,就向她索要,但哥哥不愿意给她,于是两个人发生口角,甚至起了冲突”。

朱锐在人大毕业典礼上的视频寄语

在朱锐看来,如果人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够真正联结自己的欲望和事物的价值,也许就可以自然地实现欲望的多元化。而当一个社会的欲望多元化之后,所谓的“资源稀缺”就能得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会相应地缓解。

朱锐坦言,自己也曾经历过迷茫、内耗、被欲望裹挟的时期。他在书中提到,自己最迷茫的阶段是在中年,那时候,他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冲突,不再对生活掌有完全的自主权,大部分时间用于接送孩子和通勤,工作安排常常被打乱。每次送孩子上学要迟到时,他的心情都非常烦躁,只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是为糟糕的交通生气。

站在生命的尽头往回看,朱锐感叹,那是一种完全不必要的烦恼,“现在能看见孩子,我都会觉得太幸福了”。

生病彻底改变了朱锐对生活的感受。以前他是个登山高手,经常一个人去爬野山,从日出爬到日落,大部分阅读和思考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开始化疗后,朱锐发现自己逐渐失去了对身体的掌控能力,曾经寻常的生活变得遥不可及,他突然深刻地理解了一辈子饱受胃病困扰的尼采,为何多次提到“最大的自由、最棒的人生、最好的哲学莫过于拥有一个强健的胃”。

以前,朱锐也不怎么喜欢吃饭,对食物兴趣不高。但真的不能进食后,他开始渴望食物,家人帮他把哈密瓜切成小块,他含在嘴里慢慢咀嚼,然后把渣滓吐出来,只把甜甜的果汁咽下去,这点微小的甜蜜令他感到无比幸福,

“平平常常才是真,才是幸福,才是快乐,这是我最深的体会”,朱锐在书里写道,“平凡是终极真理,个人生命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

学生们最后一次去安宁病房看望朱锐时,朱锐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他仍对这群年轻人嘱咐了许多。朱锐去世后,学生将他的嘱托整理成文:

第一,不要害怕挫折,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要接受挫折。在挫折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第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时间段,早和晚没有意义。一旦认定事业的目标,一定要去勇敢地坚信并努力追求。

第三,时刻想着为社会做贡献,不要为了自己的小我去消耗自己的生命。

第四,始终保持善的心灵。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要做到问心无愧。

第五,做学问非常艰苦,但其中的乐趣也是无穷尽的,需要奉献,要有坚强的自我意志,相信自己所做的东西是有深刻意义的。

——摘自《如晚星显耀——我的老师朱锐》

最后的时日里,朱锐常常提起自己10岁那年反复梦见的一个场景,他梦见自己可以飞,飞得不高,只是人群以上的高度,无法俯瞰高楼大厦,但很自由,感觉特别好。

多年后朱锐才知道,有一种运动叫“翼装飞行”。他说,自己这一辈子的生活方式可能都是对于“翼装飞行”的某种追求——自由地探索,尽情地感受,来时洒脱,走时无憾。

一只逆风飞行的鸟 摄影 | 朱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8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课。“如果我哪天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因为哲学家,是不恐惧死亡的。”一位学生把他的话发到网上,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名癌症晚期患者,他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非常豁达,带领学生
2024-08-02 08:34:00
大学需要非功利性的通识教育
...上的典型场景,也是梁中和一直坚持的教学方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与别人谈话、讨论问题的时候,从不声称自己知识丰富,而是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对方自愿地说出
2023-06-20 04:34:00
...之处在于其演绎并传递的一种豁达面对人生的态度。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于如何面对死亡给出了一个哲学视角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也就是向着必将到来的死亡的方
2024-04-17 09:30:00
中外学者赞赏贵州文化魅力
...阳明思想非常具有启发性,因为他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不以对立的方式思考问题,而是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极具价值。浙江大学副
2025-07-25 23:41:00
哲学读物越来越网红,先别急着骂
...源泉》(1949)剧照硬核读书会:最近,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乔姆斯基猛烈批判了ChatGPT的应用。他认为ChatGPT为我们代劳了思考的过程,仅仅提供思考的产物,不可言说的
2023-07-27 11:54:00
哲学教授讲真爱,百万网友云蹭课
...回两问一中心”,第一是回答问题,“不回答问题,只讲哲学家的故事,那讲的是‘关于哲学’而不是‘哲学本身’,任何一个学科,前提就是要回答问题。”第二是回到文本,就是阅读经典,学哲
2024-03-28 06:00:00
...辑,进一步认知生命的规律。”在海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闵义的课堂上,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思考……“在闵义教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可以收获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
2023-02-13 01:47:00
从哲学窗口探索教育世界
...之间的关系,展望教育未来的方向。本书收录了当代教育哲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荣誉教授约翰·怀特的多篇论文,集中呈现了其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教育哲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2024-04-19 15:23:00
“花费上百万的海外名校生,回国最好的工作是留学中介”
...教授一起做趣味游戏。都是知识性的问答:这句话是哪位哲学家说的、这段话属于什么哲学观点。限时答题,奖品是一美元一个的沃尔玛小玩具。有一年,伊碧抱着了教授大腿,拔得头筹,得到了一
2023-06-30 04:2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长假“奔县游” 美景与美食皆不可负
大皖新闻讯 今年的国庆中秋长假,位于安徽绩溪县的鄣山大峡谷景区,10月3日至5日连续在上午十点多钟就发布当天限流公告。络绎不绝的车流与人流
2025-10-09 13:47:00
供热缴费丨菏泽永恒热力第一批开通缴费小区明细
尊敬的热用户:菏泽永恒热力现公布2025-2026年供暖季第一批开通缴费小区名单,现已开通缴费小区共316个,其他小区将根据各项供暖工作进度陆续开通缴费
2025-10-09 13:14:00
敬老院里笑声扬 郓城志愿服务不打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周千清 通讯员 崔如坤国庆中秋双节同庆,郓城县丁里长街道敬老院里暖意融融、笑声不断。10月5日,郓城县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带着满满心意来到这里
2025-10-09 13:14:00
近日,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李俊永用一句“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的幽默语录火遍全网,6元鸡排卖出60元的情绪价值,其幽默风趣的经营方式和真诚服务近期引发网络广泛热议
2025-10-09 10:00:00
冠军揭榜!2025亚太青少年辩论锦标赛(德阳站)圆满结束!
10月5日,2025亚太青少年辩论锦标赛(德阳站)在四川省德阳市圆满闭幕。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澳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支大学组队伍以及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
2025-10-09 10:49:00
胡欣红据媒体报道,中秋过后,包装精美、寓意团圆的月饼,一夜之间从“宠儿”变为“弃儿”。超市工作人员介绍,未卖完的月饼将全部下架寄回厂家
2025-10-09 10:49:00
中国网10月9日讯 据中央政法委网站消息,2025年10月9日,中央政法委在京发布2025年第二、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
2025-10-09 10:56:00
宏昆集团携手中国人民大学 共绘“陆地游轮”品牌发展新蓝图
9月27日,宏昆集团与中国人民大学品牌战略规划签约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宏昆酒店集团董事长兼CEO叶漫青、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
2025-10-09 10:56:00
【我们的节日·中秋】【文化书院·阅莱阅好 悦读秋韵】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土楼村举行“家国同庆·书香传情”阅读活动
鲁网10月9日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近日,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土楼村农家书屋内书声琅琅、笑语盈盈,一场以“家国同庆·书香传情”为主题的阅读分享活动在此举行
2025-10-09 10:28:00
【红色导师·思想汇报64】在金融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
思想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2025-10-09 09:29:00
国庆坚守“医”线 | 看不见的战场,离不开的“侦察兵”
鲁网10月9日讯金秋十月,红旗飘扬,迎来了祖国的华诞。朋友圈里,是各地的美景美食;欢声笑语中,是阖家团圆的幸福。然而,在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里有这样一个地方
2025-10-09 10:28:00
画里有话|教育的“桥”不该由跪下的身体搭成
近日,河南郑州中牟县某学校班级组织的“愧疚教育”活动引发热议。活动中,家长们跪成一排,学生蒙眼从家长背上踩过。有女生摘开眼罩后发现跪地的是自己父母
2025-10-09 09:24:00
情系国庆 月满中秋网络中国节·中秋随着国庆中秋假期收官,不少市民将回归工作模式。回顾这个假期,他们没有经历旅途的奔波,却在熟悉的城市里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2025-10-09 07:26:00
以传统文化凝聚侨心、联结两岸,栖霞区两场中秋主题活动接连举办一轮“中秋月”,照进游子心南报网讯(记者朱旖旎通讯员朱国磊)近日
2025-10-09 07:32:00
AI-AR导航定位“精准打靶”肺结节这项全国首例手术操作更便捷、更安全□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通讯员潘相龙吴怡“本还在为术前多闯一道‘难关’而忧虑
2025-10-09 07: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