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自6月25日高考查分开启,济南协和双语实验学校高三年级主任李亚杰的手机就没有停过,报喜电话一个接一个。今年,这所学校特招线和一段线上线人数,都比前一年大幅增长。
“这个成绩,是全体师生一点点拼出来的。”李亚杰说。
严格管理,远近闻名
每天早上6点半,李亚杰都会准时站在协和双语实验学校的操场上,给高三生们开一个简单的晨会。这个时间点,孩子们已经上完第一波早自习,跑完操。
他讲近期学生们集中出现、高三常见的问题,帮大家排解下压力,随后早会就在李亚杰带着大家喊出的口号声中结束。
“高三加油!高三必胜!”李亚杰握着拳喊出第一声,口号声随即在六个班中陆续响起。晨光中,孩子们热血沸腾的声音仿佛能冲破一切,以此来开启迎接“人生一战”的新一天。
协和双语实验学校管理的严格,远近闻名。
“我们要保证每一分钟我们学生都有事情做,每一分钟都不会虚度。”李亚杰说,学校的管理精细化程度非常高,比如早晨几点几分起床,几点到教室,几点读什么,都提前规划好;每个月老师们也都会将学习内容、目标提前公示,哪天学什么,学生们都会知道。
老师教了,任务布置了,也不是就此不管了。“比如读十分钟内容,就由老师来检查背诵;如果哪个学生没背过老师会记录在案,要找另外的时间检查,当天任务一定要在当天结束。”
每次考完试,老师们也要对每个学生丢的每一分进行分析,每一两周要对该错题进行回顾,对错题重组重做。“这种精细化还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应该怎么去答题,我们都有一个详细的一个规范。”李亚杰说。
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学校实施了“培优补弱”——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将其集中起来,利用大课间或晚自习对他们的“弱科”进行补课;对成绩好的学生也有针对性的进行“拔高”课程,让他们的潜力进一步发挥。“我们都是老师分包不同的学生,面听面改。”地理老师苗元振介绍说。
此外,学校还有个坚持许久的“传统”,是让高一高二高三老师一起备课,这样高三时反应的一些教学中的没讲透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高一高二,让下一批学生“学得更好”。
“低分高出”的逆袭
协和双语实验的管理模式,好似有一种拽也要把孩子拽到“大学”、拽出“未来”的坚持。
“不这样不行,很多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在初中没养成。”李亚杰说,老师们通过精细化管理,一边重新给孩子们“打地基”,一边从习惯和心理上增进孩子们“学习力”的养成。
“导师育人”的制度下,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导师”。考试后,“导师”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总结,帮助他制定两周或一个月的短期目标,有不会的及时教,有成果也及时鼓励;同时,老师们也注意通过一些交流,激发孩子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以后人生“理想”的建立。
有三个问题,被老师们反复提问,让孩子们去思考。
第一,我为什么要上高中?
第二,在高中我要得到什么?
第三,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孩子思考了,对人生的规划清晰了,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尚一鸣,2020年入校,在当年的中考中擦边过了高中提档线。以他的成绩,可选的公立学校也只有排在后面的寥寥几所。最后,他来了协和双语实验这所民办高中。
“都说这所学校学风很正,老师很负责。”尚一鸣说,三年下来他的经历验证了当时听到的这些“传说”。高三备考的日子里,他有时会看到老师在没人问问题的大课间趴在桌子上睡着,“老师们太累了,可想而知平时对大家付出真的很多。”
从一个差一点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尚一鸣找到了自己“学习的节奏”,成绩一步步提升,向往东北的他一度给自己的目标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样是2020年,中考“险上高中”的穆彦晨也选择了协和双语实验。“开始是听说这里学生少,老师给每个孩子分配的精力更多些”。
进了学校后,穆彦晨发现曾经自由散漫的大家不由自主地收了心,生活中只有一个主题了——“学习”。“下了课大家也你问我我问你,除了学习不想别的,氛围真的非常重要。”
穆彦晨至今难忘的是,有一天早读背诵《赤壁赋》,语文不太好的他怎么也背不下来。结果那一天,几乎每个课间,他都会被老师叫出去背诵,最后老师甚至站在一旁陪着他背。
穆彦晨的成绩一路“飙升”,他自己形容那感觉如同“上路骑了一阵子,单车变摩托”。
在穆彦晨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中考后一度觉得自己前途“无亮”。但经过一年的学习以后,高一期末考试,他们已经超过了初中时比自己优异的同学。
“很多学生进来的时候不太被看好,但是现在他们都已经开始被家长、朋友等看好了。”李亚杰很是欣慰,在协和双语实验,“低进高出”成了师生们一个坚定的信念。
抓紧文化课的同时,协和双语实验也注重“灵活施教”。为挖掘一些有艺体天赋的学生,学校在高一就开设了一些以“高考”为指向的艺体类培训课。“像素描速写啊,包括一些体育类的教学,先给大家打一打基础,后面如果想从这个方向考大学,也会更有底气。”艺体部主任王长鑫说。
刚刚过去的6月25日,高考分数出炉。尚一鸣超出一段线几十分,穆彦晨则考了全校第一名,超过特招线几十分。而这一批毕业生整体上线人数,也比前一年也有了显著增长。
很多人“从倒数跑到了中上”,完成逆袭。
“感觉来这个学校像一个中转站,之前是一条路,之后是另一条路。老师们给这条路裁弯取直,而我们还可以可以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尚一鸣说。
老师和学生
李亚杰是安徽人,整个高三这一年,他几乎没回过家。
“说是对学生管理严格,其实我们对老师的管理也很严格”李亚杰说,学校对所有老师实行“一课一研”,高三老师更是“一天一研”——大家每天都会抽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把明天要上的内容、要布置的作业、要讲的一些知识点规范统一。年级组也会每周检查老师对作业、试卷的批改,关注作业有没有批、有没有在评语中跟孩子沟通;甚至孩子们做的每张试卷,学校都要求老师事先做一遍,作出分析和评价。
班主任早上5点半就得到班里等着学生上早自习,晚上忙完常常是夜里11点;在一些学校,晚自习时间一层楼可能有一个值班老师,但在协和双语实验,每个班都得有一个老师;普通老师晚8点半以后也都不走,都留在班里继续给孩子们辅导。
“大家都很拼,但我们都有种热情,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颜浩今年29岁,是高三二班的班主任,今年高考结束后,一封来自班级里“叛逆”孩子的信,让这位年轻老师感动不已。
“最开始那是个厌学,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颜浩说,这位同学来自单亲家庭,他也总是不由自主对其多操了一份心,经常给他补数学,有时间就找他聊天。一段时间后,那个总“对抗全世界”的孩子慢慢柔和下来,开始写作业、学习,也开始跟同学们交往,更加尊敬所有的老师。三年下来,这个同学的成绩已经可以稳上本科线,他将大学目标定为了山东财经大学。
颜浩说,每个孩子可能都需要“被关注”的感觉。“可能在补课的同时,也为他补齐了某种心理上的空缺,补齐了某些价值观。”
颜浩看来,在协和双语,老师们在用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帮孩子们树立信心,也走出舒适圈。“一些孩子最缺乏的是信心,他觉得他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这种信心不是有事就表扬,而是细致地发现他的闪光点,在合适的时候给予鼓励;另一方面,一个人在‘舒适圈’,比如那种不用努力学习的环境待久了就很难走出,这时就必须有人使劲推他一把,督促他走出来。”
这几年,苗元振老师也观察到一个让他欣喜的现象——越来越多协和双语实验的孩子考上了名校研究生,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专升本的孩子。“这说明大家形成了一个持久的学习力和态度,哪怕他们曾经基础不是很好。”苗元振说,可能来这的孩子起点确实没那么高,但他和所有老师都希望,大家的路可以越走越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30 23:45:4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