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得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同年十二月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洛阳失守。
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唐玄宗逃往蜀中避难。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朝的衰退就不得不提唐玄宗了。
好大喜功的唐玄宗从来没变过
人们在谈论唐玄宗时代,总是采取一刀切的二分法,将唐玄宗的前期和后期截然分开,前期的皇帝英明神武,后期的皇帝昏聩不堪。但事实上,唐玄宗并没有这么大的变化。
在前期,他已经表现出极强的私欲和炫耀武力的虚荣心,只是因为拨乱反正的需要,不得不任命武则天时期留下来的一批贤相,来稳定局势。但随着唐玄宗对朝堂把控越来越强,并且贤相们只知道要求皇帝省钱和节制私欲,这已经让虚荣心极强的唐玄宗忍无可忍。于是,能够满足唐玄宗要求的新的集团官员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并取代了前者。只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渐达成的结果而已。可以说,开元年间和天宝年间的玄宗皇帝从来没有变过,他先后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可这些人的宰相任期都不长,直到遇到了李林甫。
任用一代权相李林甫
公元726年,李林甫结交了玄宗时期的能臣宇文融。宇文融也正好需要帮手,于是将他提拔为御史中丞。之后,李林甫又担任过刑部和吏部的侍郎。宇文融提拔李林甫,目的是为了对付张说。果然李林甫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与宇文融合力将宰相张说扳倒,但宇文融没多久就倒台,可是却没有影响李林甫,他很快又有了新的靠山。这次的靠山是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武惠妃是杨贵妃出现之前的第一红人,她的最大目标是让儿子寿王挤掉当时的太子李瑛,成为皇帝的接班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武惠妃也在招兵买马,积攒自己的势力,她将李林甫招入帐下。李林甫除了武惠妃这一条路之外,还善于结交各色太监和宫人,这些人在皇帝面前不断地说李林甫的好话。到了公元734年五月,皇帝终于将李林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了宰相之一。
李林甫上台后,立刻获得了皇帝的喜爱。他在宫中耳目众多,善于猜测皇帝的意图,因此,他的建议比起其他两位宰相来,更符合皇帝的口味。这里,就涉及一个宰相的职责问题。在贤相集团看来,宰相的职责是替皇帝治理好国家。但是,皇帝却越来越认为,所谓宰相,就是按照皇帝的意图做事的人。事实上,玄宗后期一直在寻找的,就是一个能够理解他的意图,并按照他的意思办事的人。
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和私欲,皇帝的意图并不总是对国家有利的,贤相们依然认为,只要对国家有利的,就是皇帝应该支持的。这种矛盾导致了皇帝和贤相集团的冲突。
公元736年十月,皇帝要从东都返回西京,裴耀卿和张九龄两位宰相认为现在是秋收的季节,皇帝回京兴师动众,会影响农时,不如晚一点回去。
但李林甫却认为长安、洛阳只不过是皇帝的东西宫而已,皇帝在两宫之间来往,不需要看时间,至于影响农时,可以考虑免除回京途经地区的租税。
同年十一月,皇帝和宰相之间再次起了冲突。皇帝想要重用一位武将出身的人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张九龄等人主张牛仙客无功不应重赏,李林甫却认为皇帝可以自己决定赏赐和任命。
到底是制度至上,还是皇帝的意志至上,双方的立场在这两件事上表现得异常明确,越来越缺乏模糊的空间。皇帝选择了支持李林甫,也就必然会抛弃张九龄等人。
同年年底,李林甫就以张九龄包庇罪人为由,将张九龄贬斥。继任宰相的正是牛仙客。
牛仙客作为一位武将,不懂政治,于是,唐玄宗后期就进入了李林甫时代。
节度使权利进一步扩大
在与外部国家对抗时,唐玄宗发现,帝国兵制已经腐朽到不能打仗了。唐代的兵制经过了三次变化,其中后两次都发生在玄宗时代。第一次是唐高祖时期建立的府兵制。府兵要求士兵一直服役,到老才能退休即六十岁。
但当兵过于艰苦,不仅要打仗,还要在空闲时种地。随着盛世的到来,青年们已经吃不了苦了,他们纷逃离兵籍成了流民,或者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出路。由于政府招不够兵,许多士兵都已经白发苍苍,还在穿着军装守卫边防。
并且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军事开支出现数倍甚至十倍的增长,中央政府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持庞大的花费。
唐玄宗决定进一步削减内地的府兵,却使得边境的士兵占去了全国士兵总数的大半,形成了严重的失衡。
为了解决军事费用问题,玄宗除了设立节度使之外,还必须授予他们行政权,让他们在统治区域内自行搜刮。也就是说,节度使统兵,但他们的钱只有一部分来自皇帝的拨款,剩下的只能靠他们手中的民政权力,从地方上筹款解决。
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宰相李林甫的心意,因为他要帮助皇帝筹钱来解决财政问题,但仅仅靠筹钱还不够,还得减少财政开支。如果财政开支减不下来,就采取将财政“隐性化”的做法,也就是让地方自行筹措开支。至于这种自筹开支造成的搜刮是否会引起民怨,已经不是皇帝要操心的了。
节度使得权限就此开始膨胀,使得他能够调动足够的资源来进行战争,于是到了玄宗后期,战争也随之扩大。
但是,皇帝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情况,到底如何才能保证手握兵权的节度使保持忠心而不发动叛乱呢?最初的解决之道,是派遣可靠的官员去担任节度使,比如请一些退职或没有退职的宰相来担任或者兼任,这些宰相对皇帝足够忠心,也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来执行使命。
但是,随着贤相集团的崩溃,帝国的宰相职位被权臣掌握。权臣集团有着严酷的内斗传统,为了打击政敌,获胜的人不会把节度使得职责放给那些失败者。李林甫成为宰相后,决定再进一步,将节度使授予归顺的胡人。于是唐帝国边境的军政大权经过了数次演化后,落入了胡人之手。这也成为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1 0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