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3-06-15 10:53:00 来源:新民周刊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晚年在上海

黄永玉先生子女黄黑蛮、黄黑妮、李洁琴携孙黄香、黄田今日敬告:

我们的父亲黄永玉因病于二O二三年六月十三日三时四十三分离去。我们尊重他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先生,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农历)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2022年金秋黄永玉在荣宝斋

以下是刊载于2013年11月

《新民周刊》的专访报道

黄永玉:流不尽的无愁河

“我想告诉年轻人,我从小时候起,就没有浪费过时间,我有一杆猎枪、一只狗、一个喇叭,很多的书。我就是看书、吹号、带狗上山打猎。连下棋打桥牌我都不会。”

记者|王悦阳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九十了,“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这是他由衷地发出的感慨。

他的一生,走过太多的地方,吃尽了种种苦难,也享到了莫大的福分。从家乡凤凰,到厦门集美学校,抗战时的内地,辗转台湾、香港,最终回到北京,乃至晚年驻足的意大利、法国……而上海,在他的眼中,始终有着极为重要与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年轻时在上海的日子,没一天不辛苦,可我始终是那么爱这个城市,没有原因,也不需要原因。”

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我的文学行当”展览会上,黄永玉再次来到上海,尽管行色匆匆,却仍然不忘与新老朋友见面,还参加了“新民艺谭”的专题讲座与《可凡倾听》的录制。当老朋友曹可凡问起:“如果再过个50年,人们谈起黄永玉的时候,你希望他们怎么说你?”黄永玉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个混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上海因缘

《新民周刊》:黄先生,这么多年来,您开过无数次画展。在90岁时您却办了个最特别的文学创作回顾展览,而首站就放在上海,可见与这座城市的渊源与感情。当年您的表叔沈从文先生写过一篇《论海派》,他对海派的文化基本上采取不屑的态度,后来鲁迅先生也加入论战,京派和海派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您却对上海似乎一往情深。

黄永玉:我开始接触世界,接触家乡以外的那个大的世界,是从上海开始的。小时候就看《时代漫画》、《上海漫画》,认识这个时代、社会、环境,也知道了张乐平、叶浅予、张正宇、张光宇……我就想一定要到上海来。

第一次来的时候很小,是1937年陪父亲路过上海,准备到福建去。那次我住在白湖旅社,现在恐怕找不到了,凤凰小孩12岁,人家带着我到处去看,看国际饭店,问我高不高,我说不高,我家里的房子比它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房子有的是在山上的。那个时候大家说看国际饭店要仰起头,会把帽子也掉下来,我就奇怪,你就不能按着帽子看么?哈哈哈!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经典作品:套色木刻《齐白石》

《新民周刊》:再一次到上海已经是抗战胜利后了吧?

黄永玉:对,1946年,参加了木刻协会,老前辈们都在上海,所以一定要到上海来。我当时在厦门教书,教半年书就是为了到上海来,凑一笔路费。

到了上海,我就被安排在巴金先生那个出版社的宿舍里,随后开始找我的关系,见到了我多年以来写信来往的老前辈:野夫先生,李桦先生等,接触得最多的是杨可扬等人,当时他们在虹口大名路的楼上。还见到了唐弢先生,唐弢先生对我非常好,想方设法要帮我的忙,设计封面啊,刻点插图等等,这些我倒是可以勉为其难做到。有一次他介绍了有钱人家的一个老头让我画一个油画像,我不会画,这怎么办呢?赵延年是我的朋友,他念过美专,那次来我房间玩,很潇洒地举笔把轮廓勾勒出来了,然后就走了,我一想不行啊,他怎么不画完呢?我画不下去了,结果我很勉强地画完了这幅画,当然因为太差了,最后钱也没有拿到。

每年我们在上海开两次木刻展览会,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我当选常务委员。当时穷得很,穷到什么程度呢?可能今天没有人可以过我这样的日子。吃一顿饭要从虹口走到复旦大学找我的初中同学,或者到同济大学找我的小学同学,吃完饭再往回走,回去刻木刻。饭是吃到了,可是费鞋,我唯一的一双皮鞋,我很心疼,可是也没有办法。那时候我们搞木刻没有政府的支持,自己刻了拿去发表,一般都是没有钱的。有一天全上海的大学生都游行了,我跟着同济大学的几个同学,还画了幅20多米长骂美国佬的漫画,也参加游行。走到外滩,国民党的水龙头就冲过来了,冲得我一身都是水,我唯一的一件西装,后来放在树杈子上烤干,一烤就更变了型,完全没办法穿了。那时候一个展览收了摊,大家说一起试一试西餐,找到一个小弄堂门面,我记得有一杯带糖的红茶,一小碗汤,还有饭,饭里面有牛肉,啊呀,那就非常满意了,大概8毛钱。当时满意到什么程度?我对李桦、野夫先生说下次有展览会我们再去吃一顿好不好?就是这样的状况,真是不讲价钱的。当时没有人委托你,都是没有津贴的。就是一边工作,一边自己刻木刻。那时候年纪轻满腔热情,开心得不得了。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代表作:套色木刻《阿诗玛》插图

《新民周刊》:您后来回忆,当表叔沈从文得知您去了上海,还特意在给学生汪曾祺的信里担心你和女明星们鬼混,被“掏空了身子”,哈哈哈。

黄永玉:哈哈,身子是天天空的,因为天天没有钱。就想办法赚钱。一幅木刻5块钱,房租是50块钱,所以一定要刻10幅木刻才能交房租。我那时认识的报纸杂志不多,臧克家先生就非常好,老帮我介绍。不光是这样,还先垫钱。比如我带去5张画,稿费25块钱,他一拿到画就先给我钱。像这样的老先生,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每一分钱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有次坐电车到了终点站,大家都下车了,我发现还有两分钱没有找给我。售票员当时很不高兴地找给我。我下车后,他还伸出头来用上海话骂了我一句粗话“瘪三”!现在想想就觉得好笑。

《新民周刊》:尽管在上海的岁月无一日不辛苦,但在您晚年的回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师长、友朋们深厚感情的围绕,对么?

黄永玉:比如李桦先生,他非常了不起。我和他写信是在30年代初,到了1946年,他也到上海了,和朋友在虹口一起弄了个花园房子。那时候一些老前辈也常常到他那里去。他对我这个小孩儿啊,也印象不错。有一次我们相约到大光明看电影,看迪士尼的《幻想曲》。他叫我到虹口总站去搭车,到了总站,他说你有电车钱吗?我说没有,没有的意思就是他有这个钱,我没有。他说,行,那我们走过去吧。于是他就陪着我从虹口总站走到了南京路上的电影院。解放后,他在中央美院当版画系主任,我在他底下教书,这又是很难得的缘分。这个老先生真的是很了不起的。

有时候我也去看巴金先生,巴先生不大说话。文艺界的老前辈我认识的非常多,但我就怕巴先生,因为他不说话。

我在上海还认识了一些年轻的朋友。来往的有柯灵先生的侄儿,还有田青,以及在帮萧乾做助手的魏武等人。他们基本上老到我住的地方去玩。那时候一群年轻人信口开河,我们有的时候找汪曾祺玩,汪曾祺就写信给沈从文,说有几个小孩常常到我的住处去,“除了永玉以外,这几个人都非常的狂妄!”还有一位我的朋友,小名叫阿仔,他非常会说话,做一些譬喻非常经典,经常让我们开怀大笑。没想到日后反右了,阿仔成了极右派,送到青海去劳改,然后就没有消息了。我常常想到这个朋友,据说他的罪状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劳动能够改造思想,牛早就都变成思想家了。”这句话可要了他的命,当然不止这一句。从上海分别后,到他劳改,我们都没有再联系过,现在还是常常想念他。

《新民周刊》:听说您当时在上海还是小有名气的,以至于还和钱钟书先生一起,挨了一本名为《同路人》的左派杂志的骂,说你的木刻是“对国家对人们无益的”。

黄永玉:我的第一张木刻是发表在《青年》杂志的,刻的是江西庆丰赶集的情况。我虽然是左派,但我刻的木刻里有的是不太进步的,喜欢刻点民间的东西等,经常受到批评。原因是我出生的那个地方是个少数民族地区,我大多数的教育、文化背景离不开那里,因此作品里理想抒情的部分可能多一些。钱先生问题不大,他不在乎。我不行,因为我才刚刚出道,我比较紧张。想想挺苦恼,我们是一个阵营的啊,为什么要骂我?但是也算了,也没有什么问题。后来我和钱先生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有时我到他家玩,他也到我家玩。我和他说起,40年代我们一起被骂,现在倒还过得不错。钱先生回答:“现在我自己健在,说真的,也希望他们福体安康。”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喜爱画荷花

《新民周刊》:您那时在上海只呆了一年多,从1946年底开始,1948年就去了台湾。在您的印象中,这么多年,上海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我记得您给曹可凡写过一句话,内容是:“上海过去是冒险家的乐园,如今是艺术家的摇篮,谁不信,我揍他!”

黄永玉:当时张正宇先生要编一本大画集《今日台湾》,需要两个助手。张先生的头脑是很精明的,需要又能够干活、待遇又不高的人,当时就把我和陆志庠请去了。于是我就离开了上海。

但是无论到哪里,只要人家问起我,我就说我最喜欢上海,包括解放前,让我认识世界就是从上海开始。若是在内地,怎么会知道现代派的绘画潮流?世界美术的思潮我是从上海开始理解的。更可贵的是,很多小时候崇拜的人逐渐在上海变成自己的朋友,这种感觉太妙了。

还有一件事情我告诉你,90年代我有一次在上海,寄居在王丹凤陕南邨的家里,有天打车,和出租车司机聊天,她是个女的,知道我是画画的之后,告诉我她丈夫也画画,因为喜欢画画,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她为了全力支持丈夫,一个人开车养家,她坚信自己的丈夫一定能画出名。我听了很感动,回去送了本画册给她丈夫,转达一个画画的对另一个画画的人的敬意。这就是上海,别处没有!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比我老的老头

《新民周刊》:您前些年出版的《比我老的老头》轰动一时畅销不衰。在这本书里,很多篇幅的回忆都发生在上海,很多描写的老头也都在上海结缘。

黄永玉:像巴金先生,在我心里他是圣人。几十年后,看看他的信,总是在规劝别人。曹禺、沈从文等等,他都在规劝别人。我始终觉得,他的威望仅次于鲁迅,可是“文革”中张春桥居然说没枪毙他还是对他好的,要知道他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啊!当时很多年轻人到延安去就是受了他的影响。这是有功劳的人,怎么可以对他那么不客气,这真是太奇怪了!

《新民周刊》:说起巴老和鲁迅,我记得您似乎还见过内山完造先生?

黄永玉:像内山书店在虹口,有几位版画家朋友带我去看内山先生。内山先生是鲁迅先生朋友,人很好,常常请我们喝茶。后来有一天听到一个消息说内山先生被遣送回日本了,当时我们跑到店里面发现没有人管了,门口挤满了人,书散落一地。我们几个人马上跑到码头,那个时候内山先生已经上船了,船舷的梯子都撤掉了,他看见我们还非常客气地道了再见。从此就这么和内山先生再见了。内山先生后来从香港回到北京,我去看他,他看到我高兴得不得了。再后来我到日本,他的弟弟在日本,我看到当年我们的版画都还在他那里保存着。

《新民周刊》:在上海,您与黄裳、汪曾祺两位的友谊,也是至今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

黄永玉:那时候他们介绍我去闵行中学教书。星期六到市区来找汪曾祺,然后一起去找黄裳,黄裳是有钱人,他在公司算是高级职员,和《文汇报》的关系很密切,家庭又简单,只有一个老妈妈。那时候他一看到我们就马上放下手头的文件,抽屉一锁,就和我们走。汪曾祺私下里告诉我,在上海滩能混到这样的级别,是颇不简单的。几乎每个星期六黄裳就带我们出去玩,吃东西、看电影、喝咖啡……前两年我来上海看他,特意请他全家吃了一顿饭。我和他说:“黄裳,我吃了你一辈子的饭,这次我请你。”

《新民周刊》:您和汪曾祺曾经是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在上海的岁月里,他还曾在给老师沈从文的信里,毫不掩饰对你的赞美:“黄永玉是一个小天才,即使你将来写不出东西,多做一些帮助黄永玉的事也不会令你失望。”

黄永玉:这封信后来沈从文先生送给我了,有好几千字,里面还有一句话:“我总算找到了我可以终身做朋友的人。”现在他去世十几年了,如果现在能够在世,能够再和他说东说西就好了。他不光在文学上有造诣,他在绘画上非常有随意性,对很多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

《新民周刊》:您在和李辉先生的谈话中曾经说过,如果现在汪曾祺在的话,可能您的万荷堂就不是现在的万荷堂。您的画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为什么会把汪曾祺先生放在您人生中这么特殊的地位?而且你写过很多老头,就是没有写过汪曾祺,当时李辉先生问过您,您说您觉得他分量太重,下不了笔。

黄永玉:有一段时间他写样板戏,彼此间的生活就拉开了好多年。那时候孩子小,还让孩子看看汪伯伯的戏。在剧场里汪曾祺没有招呼我的孩子,伤了他们的心。那时候我就有一点看法,但当时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一点看法也是很正常。四人帮被打垮了,后来他到我家里来,当然那些看法不可能没有影响,于是我就怠慢了他一点……一些很复杂的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距离。后来当我在意大利的家里,我的孩子看到报纸,说:“爸爸你看,汪伯伯去世了。”我当时在楼上写东西,我就说:“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啦?”老朋友去世,并不像书里面讲的,好像并没有特别痛苦的情况。就觉得是老了,去世了,不会捶胸顿足的,也可能是年纪大了,没有太大的感觉。

《新民周刊》:前些年您的老朋友殷振家先生、黄裳先生、谢蔚明先生先后去世了,您说在上海的老朋友就一个也不剩了。

黄永玉:殷振家值得提一提,他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他是我在江西时的老同事,在1943年左右在江西在蒋经国管理的时候叫做新赣南。那个时候在剧团里殷振家是个重要演员、一个很杰出的表演者。我们那时候来往得很频繁,我才19岁,在那里是见习队员,每天就是看书、刻木刻,没有担任任何工作。抗战时候的剧团培养了多少年轻人,年轻人是在剧团里挂单成长起来的,我就是这么一个年轻人,得到了他们的好处。我们从1943年分手,没有再见面。我很挂念他,所以我90年代到了香港后,就托人帮忙打听,没想到朋友回来告诉我,他亲眼看到殷振家的生活,“再没有一个人在解放后的生活还是这么惨的”。于是我就开始和他联系,写了很多信。一边写信还一边画插图,当年我住的地方我就画了不少给他。我每到上海就找他,他也的确觉得我是最了解他的,所以我们在上海一直有相当深入的生活接触。不幸前些年他逝世了。我就赶快从北京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就是他导演的,张乐平也是他的老朋友。我还有一个朋友是谢蔚明,也去世了。前两年黄裳又走了,我在上海的老朋友就没有了。

《新民周刊》:您曾经说过沈从文先生给了您文学的良心,而聂绀弩先生给了您文学的样式。为什么?

黄永玉:我当时是左派,我的表叔沈从文是不是右派我们先不去管他。他是教授,他当时在学院教文学。从文学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这个方面,他是有距离的。而且我从年轻一直到中年,都是跟着左派来往的,谈不到受他文学上的影响。而聂绀弩先生也是很有分量的。尤其他的人格比较伟大。聂先生一生始终是文章写得好,战斗力很强的。现在看看他的文章,太不像话,太左了。但是在当时,他的文章一出,所有右派的人都不敢出声。他晚年写的几篇杂文、诗歌,任何时候来看都是很有力量的。

《新民周刊》:您曾经还给曹禺先生写了封信,批评他的无所作为。没想到他不但没生气,还受到很大的触动,把信裱起来挂在家里。

黄永玉:我和曹禺先生是好朋友,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写信,说他为势位所误,再也没有写出好作品来。所有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得罪曹禺了,没想到信收到后,他很激动。他后来有时间就找我聊天。聊天的时候他就说他对不起从文,从文受苦难的时候他都没有常常去看他。他还说他很羡慕我,有这么多的朋友,他就从来没有人来找……哎,解放以后,把知识分子全部弄起来,高高供着……哎呀,其实很简单!贴着地生活,离地面近一点。快乐无限!你拔高了,东张西望,不踏实。无论是写书还是绘画,都贴着地,像对待小时候的同伴一样去对待。无论谁来都一样,人家就不会对你见外了,你也用不着说谎。是不是?

流不尽的《无愁河》

《新民周刊》:近年来您花了很多时间在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创作中,至今已出版第一部《朱雀城》,才写到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已有近80万字。

黄永玉:抗战胜利时我就打算开始写了,现在想那时候真是开玩笑,若真写了,我怎么可能写得像今天这样的面目呢?那时候没写,回北京以后更谈不上写了,当时看到一些老前辈、老大哥因为写文章倒大霉了,我当然不敢写,想都不敢想。更何况写的时间也没有了,下乡啊上课啊把时间都占掉了,写文章的动机就不再存在了。我们那个时候就是搞创作,不是图钱,也不是图名,出名要倒霉的,就是想要创作,有机会可以工作,别的情况都不去考虑了。这样的状况下文章是写不出来的。到了四人帮垮台后,我就逐步逐步写一些有趣的文章。听到一些老人家反映还是很开心的,胡乔木也写信给我说好,我很开心。

我那个地方小虽小,非常边远,偏僻,但是出了不少人物,每个人都是挺有意思的,是历史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不把它写出来,别人都写不出来,我不写就可惜了。我希望我能够把它写完。有的人说可以先写解放后,抗战八年慢慢写,活得长一点能够写到解放后那就好了。可是我不能放下抗战八年不写,抗战八年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不过我觉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在回顾历史时不要诅咒它,不要骂它怜悯它。一个人得罪另一个人已经不简单了,能够让全国人都难受这是需要本事的。所以我想慢慢地写这样一个事情,不要诅咒、不要责备,慢慢地写到人的心里头去,希望有机会把它写完,写不完我也没有办法了,就是感到有点可惜了,毕竟我90岁了,如果天天认真写作,我算过,100岁之前玩的时间就没有了!哈哈哈。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新民周刊》:您自己也说,写这部书稿的时候未免晚了一些,很多老人都不在了。当您在稿纸上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会不会觉得那些老前辈比如萧乾、从文表叔都会在旁边看着你?

黄永玉:是的。我感到周围有朋友在等着看我,有沈从文、有萧乾在盯着我,我们仿佛要对对口径,我每写一章,就在想,要是他们看的时候会怎么想。如果他们在的话,哪怕只有一个人在。比如如果萧乾还活着,我估计他看了肯定开心得不得了。表叔如果看到了,他会在旁边写注,注的内容可能比我写的还要多。巴先生不好说,但我觉得他会喜欢。

《新民周刊》:您曾有句名言——“很多人想要跳出红尘,而我偏要往红尘里钻”。

黄永玉:写东西、画画必须要在红尘里,出来的题材也不一样,人家骂你两句也不在意。“文化大革命”上千张大字报,我还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吗?

《新民周刊》:您的一生伴随着苦难与艰辛,可您却很赞同“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苦难”,这是为什么?

黄永玉:我从小受的教育比较特殊,我们那边常常杀人,街上一吹号,我们全班同学都往外跑去看杀头,看得太多了,同时和街上的人一起评论,来杀头的值价不值价。我们放学了经过杀头的地方还会打闹,互相扔人头。再加上抗战八年的残酷的生活,对于生死我就有了我自己的角度,我可以自己调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尤其是我本人在“文革”中常常说谎,我一辈子不大说谎,“文革”中却常常说谎,让医生给我开假条,让我去玩,玩得非常大胆,很少感到痛苦。一位老朋友来转告我:“你稍微收敛一点,表现沉重一点,不然你受的苦还要大。”尤其是后来批黑画的时候,他要我表现得沉痛一点。

对待人生,我有我的看法,不在乎,没什么了不起。尤其我是孤立的个体,在文化上我是个体,我不需要照顾周围。我们学校也有很多派,比如延安来的,还有徐悲鸿派的等等,我没有派,我就是一个人,不过一个人也有个麻烦,就是谁都可以欺负你。形象一点,谁都可以踢你两脚,打你几下,你要忍耐,回家去用功。所以我在家很努力,幸好我没有派,我是个个体,自由。

由此想到自由的问题。自由是什么?别人给你的,那叫做自由吗?自由是自己主观的东西。司马迁是自由的,受了宫刑,关在监牢里面,写出《史记》来。很重要的是培养自己主观的自由意识。对于周围的社会就要用这种态度。那时我关在牛棚,关在牛棚里怕什么?“文革”十年不准我抽烟,不准抽烟就不准抽烟,怕什么?这个叫做自由。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经典作品《猫头鹰》

《新民周刊》:在凤凰,您为表叔沈从文的墓碑上题字“一个战士若不是战死沙场,就要回到故乡”,而您自己也为自己题下了碑文“爱、怜悯、感恩”,这代表什么意思?

黄永玉:爱是因为有很多老前辈、家里人、朋友这么爱我。而一生遇到这么多愚蠢的、幼稚的、残暴的手段,你怎么能不去怜悯他,为什么那么傻呢?因此我要怜悯这些人为什么这么蠢?好好的一个世界怎么弄成这样!在巴黎圣母院旁边,有一个纪念二战的圆形小厅,刻有一句话:“可以原谅,不能忘记。”我认为它是错的,这个事怎么可以原谅呢?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不要原谅,也不忘记!”所以我用怜悯。然后还有感恩,难道不应该感恩吗?这个世界这么多的好人、这么多的对你好的人,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对这个世界要感恩。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经典作品,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庚申猴》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最后的生肖邮票《癸卯兔》

《新民周刊》:您90岁了,对于年轻一代的80后、90后、00后,有怎样的话想说?

黄永玉:90岁再说年轻可能就不像话了,我在北京常开玩笑,说我死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我确实死了,不要等我还没死透,就把我送到火葬场去。你可以挠我痒看我笑不笑,或者拿根针扎我一下,不然送到火葬场电炉里,我想敲门都来不及了。哈哈哈!开个玩笑。

我想告诉年轻人,我从小时候起,就没有浪费过时间,我有一杆猎枪、一只狗、一个喇叭,很多的书。我就是看书、吹号、带狗上山打猎,连下棋打桥牌我都不会。我就看书,刻木刻。我感觉现在的孩子们把时间花在玩上太可惜了。我最赞成看书,没想到我一转眼就90岁了,我希望大家不要浪费时间。

黄永玉先生逝世,他曾这样谈自己和老友们

黄永玉与《新民周刊》记者王悦阳在上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5 11:45:4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黄永玉去世,曾说“不要把死亡看得太重”
...下班晚高峰,行色匆匆的人们收到一条手机弹窗新闻,“黄永玉逝世”。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昨天凌晨逝世,享年99岁。报道称,黄永玉先生子女
2023-06-15 10:52:00
黄永玉离世,享年99岁,成龙晒合影悼念大师,愿您一路走好
国画艺术大师黄永玉离世,享年99岁。各大官方媒体发文送别艺术大师,成龙晒与其昔日的合影照片悼念大师,愿黄永玉大师能一路走好。成龙原文:黄永玉先生走了。您这一生,活得轰轰烈烈,光华
2023-06-15 08:46:00
回看黄永玉木刻:这是他艺术的根
澎湃新闻获悉,知名画家黄永玉因病于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去世。遵照黄老生前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黄永玉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可以说,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
2023-06-15 10:48:00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在深圳中国版画博物馆开幕
...创产业基地共同主办,中国版画博物馆承办的“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于1月31日在深圳中国版画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呈现了黄永玉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版画作品
2024-02-06 20:46:00
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巡展正式启动
...展”巡展启动仪式2024年8月12日“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巡展启动仪式在北京画院举办。在黄永玉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开启“新作展”全国巡展亦是缅怀,也是致敬。北京
2024-08-13 14:27:00
艺术家黄永玉病逝:让我回到大自然去
记者 师文静据媒体报道,6月13日,黄永玉先生因病逝世。黄永玉是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他木刻、绘画、文学皆精通,曾创作中国
2023-06-14 19:31:00
我画水浒——黄永玉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
...编者按】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离世。2002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请黄永玉谈谈有关水浒人物画的创作。本文为黄永玉的演讲。黄永玉先
2023-06-15 10:42:00
黄永玉:画个兔子邮票是开心的事
...布图稿开始,就引发热议,褒贬不一。这套邮票由艺术家黄永玉设计,这是其第三次设计生肖邮票,也是其第四次与邮票结缘。《癸卯年》特种邮票是中国生肖邮票第四轮中的第八套,一套两枚。第
2023-06-14 18:05:00
陈履生追忆黄永玉先生: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有趣的艺术家
本文转自: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6月14日,黄永玉先生的子女发布讣告:父亲黄永玉因病于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离去。同时,他们将尊重黄永玉先生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
2023-06-14 21:27: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
45岁殷桃又带火了极简穿搭:针织衫+小黑裤+帆布袋,高级又洋气
时尚圈的潮流风向总在变,可45岁的殷桃,穿搭品味一直超在线。机场上,她一套“针织衫+小黑裤+帆布袋”的极简穿搭,迅速火出圈
2025-04-02 14:30:00
大众网记者 张亚茹 德州报道
2025-04-02 14:38:00
自己女儿开车出事,凭啥找小米和雷军维权
女大学生开小米汽车出事之后,这舆论彻底带偏了,雷军和小米公司都发声了,起因就是女孩的妈妈在网上维权,引发了极高的讨论热度但你这个妈妈也是真不负责我同情你希望往后一切都好
2025-04-02 14:40:00
迷雾剧场出品的6部悬疑剧,可别说你一部也没追过
1、《平原上的摩西》平铺叙事最动容,今年我看过的最佳,一下拉回了久远的年代,还有尘封在时代下每个人矛盾冲突又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生
2025-04-02 14:42:00
邓萃雯迎来“触底”最强反弹,是因为踩中了中国文化3个隐形规则
文案|罗生编辑|喵三三《浪姐6》正在热播,节目中陈德容与王蓉的争吵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像这样的真人秀最能看透一个人的本质
2025-04-02 14:43:00
一季度接待600+短视频剧组,横店如何“横竖都有戏”?
近两年,如果说网络视听领域有什么亮点,微短剧的爆发一定榜上有名。如今,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横店影视基地,因为密集产出大量适配手机竖屏观看的微短剧
2025-04-02 14:44:00
37岁赵丽颖穿搭又火了!叠穿背心+拼接牛仔裤,露小蛮腰又甜又辣
说起娱乐圈里面根正苗红的女演员,相信很多人都和小北一样,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赵丽颖吧。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群演到娱乐圈里面的当红女明星
2025-04-02 14:44:00
《我的后半生》是奔着梅婷去的,却被剧中的“老鼠屎”给吸引了!
前言《我的后半生》在央视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度,能在央视电视台播出,这可谓是起点很高了。众所周知,央视的眼光绝对值得相信
2025-04-02 14:46:00
河北新闻网讯(陈晓蕾)近日,由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青龙朗诵协会承办的“你好 春天——金声杯第一期少儿朗诵大赛”在青少年文化宫举办
2025-04-02 14:56:00
吴宣仪体力不支晕倒在舞台,三公成绩引争议,现场观众大喊有黑幕
《浪姐》的争议年年有,而今年似乎格外多!首先是王蓉,能唱会跳,结果遭遇一轮游,节目组把拖后腿的陈德容保进了二公,甚至三公她都还在
2025-04-02 14:57:00
春天“西装+牛仔裤”太养眼,40+女生这样穿,更减龄时髦
在春日的时尚穿搭里,“西装+牛仔裤”堪称经典组合,对40+的女性来说,更是塑造减龄又时髦造型的绝佳选择。巧妙搭配,不仅能展现成熟女性的韵味
2025-04-02 15:09:00
君乐宝至臻奶粉:科学营养助力宝宝春季身高领跑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也是宝宝身高增长较快的季节。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宝宝“一直领跑”或实现“弯道超车”?君乐宝乳业集团以其明星产品——至臻奶粉
2025-04-02 15:16:00
《乌云之上》定档,孙俪罗晋主演,犯罪刑侦,优质大剧气象
4月2日,电视剧《乌云之上》官宣定档,4月3日起,爱奇艺迷雾剧场上线开播。这部电视剧由孙俪、罗晋等演员主演,讲的则是犯罪刑侦内容
2025-04-02 15:18:00
破格公主,这次好像真的破出了圈
是的,我突然就爱上了姚安娜!随着魔性洗脑的“这么阔”“这么阔”“这么阔很有型”的广告语,我们又看到了姚安娜。只不过这次
2025-04-02 15:18:00
她才是贵圈第一疯?全网却爱惨了
大家看《雁回时》了吗?谁还没被咱们的“京城第一贵女”阮惜文惊艳到?温峥嵘老师太会演了。一出场她蜷坐在轮椅上,大吼着控诉“你们庄家一个个面慈心善
2025-04-02 1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