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借我初庚涤袢暑,泠风美荫木千寻。
当前,长三角正推动各项发展走进快车道。在沪浙皖,上海五个新城开发建设持续全面推进,浙江启动百村万户增收促富试点,安徽新增高技能人才11.24万人。
上海:五个新城开发建设持续全面推进
7月12日,2023年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年中工作现场调度会在奉贤新城举行。会上透露,上半年,上海市相关部门和五个新城全面推进新城开发建设。1月—6月新城所在区(管委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7300亿元左右,占全市比重近40%,其中临港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超70%,成为全市工业增长极。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区共同推动59个重大产业项目、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3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新城。五个新城全年保障性租赁住房计划建设筹措1.4万套(间),上半年已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十个示范样板区方面,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夯实底盘,持续推进首发区域开工建设和重点功能性项目落地。年度重大项目方面,在印发的《2023年五个新城建设重大事项实施推进清单》中明确了452项重大项目和活动,其中1月—6月新开工61项,总投资约425亿元,年度重大项目中累计约63%的实体性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
下半年,五个新城将持续推动十大专项行动落地见效。上海市级相关牵头部门聚焦“一城一中心”“一城一名园”“一城一枢纽”“一城一绿环”,以项目为抓手,加快形成工作成果;加快推动十个示范样板区出功能。上海市级相关部门跨前一步加强指导,推动示范样板区成为新城和上海市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名片”;加快年度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建设。聚焦452个年度重大任务事项和102个示范项目,各新城加强统筹推进力度,市级部门加大资源倾斜。
会上提出,要充分发挥进博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国家级和市级功能平台、招商平台、会展平台对新城发展的带动促进作用,大力推动更多高能级活动和顶级赛事优先在新城举办,提升新城影响力和热度。
浙江:启动百村万户增收促富试点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百村万户增收促富试点实施方案》,明确2023年启动百村万户增收促富试点,提出带动试点区域100个村村均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15万元以上、万家农户户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创新形成更多农民增收新模式的目标。首批确定瓯海区、海宁市、磐安县、三门县、青田县5个县(市、区)开展试点。
“这次政策的支持重点很明确,是小农户增收。”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浙江省财政厅以支持扩中群体为切入点,进一步聚焦留在农村的小农户群体。
小农户增收不易。如何破难?方案重点突出财政支持乡村发展项目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强调以农村改革赋能,充分盘活农业农村资源要素,以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小农户增收。方案明确规定,每个项目参与直接抱团入股的村数不少于10个,辐射带动周边10个以上村受益;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房屋、资金等参与入股的低收入农户和其他农户数不少于100人,辐射带动农户就业增收不少于500人。
这条共富路上,首批试点县(市、区)已尝试不同发展路径——以瓯海为例,泽雅镇“开元一然村”康旅项目,是一个集“民宿康养+旅居生活+农田观光”为一体的一站式康养度假综合体。它通过将闲置集体公房、闲置宅基地农房和闲置土地农田流转费用作价入股,低收入农户资金入股、动员乡贤投资入股、村自筹资金入股等方式,实现10个行政村合作成立的公司的固定回报收益、村集体的固定回报及分红和低收入农户的保底收益及分红等多方共赢的增收促富新路子。
“后续我们将持续跟进首批项目推进情况,及时总结推广有效的增收模式,不断深化试点工作,推动更多小农户致富和村集体增收。”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安徽: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11.24万人
聚焦服务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深入推动实施“新八级工”制度,今年以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持续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搭台赋能,着力建设技工强省,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11.24万人,占新增技能人才的比例同比提升9%。
为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安徽省持续扩大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实行技能人才技能等级“企业说了算”,通过直接认定、越级申报、破格评价等方式,企业已累计认定高技能人才3.38万人。建立“高技能人才统考周”制度,今年首次16个市、100家社评组织参加5月统考周,评价服务高级工以上1.23万人,机构数和参评人数同比提升400%、392%。
安徽省突出技能考核,支持高职和应用类本科院校开展应届毕业生技能评价,首批试点院校2800人取得高级工证书。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7人获评全国首批首席技师、58人较早获评特级技师。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0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7万人。
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第三方为补充的评价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安徽全省备案评价机构有883家,其中企业477家、技工院校53家、社评组织353家,职业工种达1400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6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