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27 17:0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来不缺英雄。而这些著名的英雄人物中,有的人是功成名就善始善终,有的人是善始恶终的悲情英雄。

但无论如何,这些人曾经都创造了伟大的功勋,尽管有些人物的命运有悲情色彩,但总归青史留名。

但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历史人物,他还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就在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之中沦为千古笑柄,他就是赵括,我们熟知的“纸上谈兵”这一故事的主人公。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中后期两大军事强国的一次对决,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赵国遭遇了一场惨痛的失败。

而关于这场战争的胜负归因,后人多讥笑于赵国君臣昏暗无能,竟然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使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场战争的结果真的完全是由一两个关键人物决定的吗?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赵国的困境:换帅是无奈之举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因为赵国君臣利令智昏,在秦国即将夺取韩国上党的时候虎口夺食,将上党之地据为己有。

但赵孝成王也不傻,他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与秦国开战。而当时,秦国著名将领白起仍在当打之年,白起一生南征北战,威名震慑山东六国。

赵国想要吞掉上党就要仔细衡量自己有没有实力与白起率领的秦国虎狼之师交战,平原君赵胜表示不用担忧,赵国又大将廉颇,虽然可能不如白起擅长野战,但廉颇的守城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于是,赵国派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上党接收土地。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长平地理位置示意图

果不其然,秦国在得知上党被赵国占领后怒不可遏,当即派前线大军转而攻击赵军,但领军的是王龁。廉颇依托上党地区的地形构筑了严密的守备工事,准备与秦军打持久战。

但秦国军队攻势猛烈,双方第一次交战秦军就攻破了谷城和赵东城,杀死了四名军尉。

要知道,古代的军尉是可以统领一万人的高级军官,其级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师长。一口气被敌人杀死了四名师长级别的将领,可见秦军攻势之猛烈,而这也将严重打击赵国的士气。

赵军首战遇挫,不得不进行收缩,但秦军并不退让,一番恶战后,赵军再次损失西垒,两名军尉被杀。

两次交战,赵国军队就损失了六名高级军官以及数万部队。

由此可见,当时的秦国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而廉颇的防守战略在这样的攻势下十分被动,因此不得不继续后撤,并沿山脊修建了所谓“百里石长城”。

而至此,赵军才稳住阵脚,而战事逐渐陷入僵滞状态。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数十万军队在远离本土的战场持续对峙三年,秦国还可以依靠巴蜀的粮草咬牙坚持,而赵国的粮食储备已经捉襟见肘。本来赵国想要议和,但由于秦国的从中作梗而没能如愿。

万般无奈之下,赵孝成王不得不考虑改变军事策略,想要通过积极出战而改变局面,这才有了赵括的挂帅。

悲情英雄:赵括竟是被自己人害死的

后人对赵国用赵括替代廉颇一直诟病不已,但其实这大多数都是以果求因的马后炮。

比如后世史书曾大篇幅记载赵括挂帅前有许多人来谏阻孝成王,这其中包括名相蔺相如以及赵括的母亲,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谏阻的理由。

蔺相如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是批评赵括只知道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属于高分低能。

问题在于一个具有高超理论水平的人是否一定是一个实践能力特别差的人,这有点像我们现在批评应试教育下只会出书呆子一样,但现实并非如此,往往那些学习能力特别强的人会有非一般的实干能力。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蔺相如说赵括是个书呆子,可事实是赵括早年长期追随其父亲赵奢戎马南北,不仅有过实际的的军事体验,更有突出的指挥才能表现。

在公元前280年,赵国伐齐,赵括为赵奢出谋划策,攻破了齐国麦丘。十年后,赵括又指挥军队在韩国截击秦军,取得大胜。

要知道,就连廉颇之前都没有战胜秦军的记录,赵括却做到了。

赵括的母亲劝孝成王说:“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玉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赵括的母亲批评赵括不亲近士兵,贪财好利。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分清楚一个事情,一个将领的军事才能与他的道德素养有没有必然联系?答案是否定的。

春秋时期的吴起是一个著名的爱兵如子的将领,但是否只有像吴起一样的将领才能打胜仗呢?

答案显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中有太多或者暴脾气、或者私心重的、或者严苛的将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带兵打仗。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因此,史书往往批评赵孝成王不懂用人,但站在赵孝成王的角度,赵国需要的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而不是一个道德完人,因此这些毛病又有什么关系。

再者,赵括在赵国大买田宅或许别有用意。毕竟赵括是要率领赵国举国之兵前往前线,如果不赢得君王的信任,那他必然不能安心领军。

赵括大买田宅就是要告诉赵孝成王,自己是赵人,要在赵国扎根,以此让赵孝成王放心。

史家在编写史书的时候通过描写蔺相如、赵母等人的劝谏其实是在向读者积极暗示赵括的无能。

都说“知子莫若父”,而蔺相如又是一代贤相,这样两个人站出来反对赵括,更能获得读者的认同,从而将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推卸到赵孝成王,尤其是赵括的身上,而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其实还另有隐情。

赵括在达到前线之后,第一时间就将廉颇留下的高层将领全部撤换,史书说赵括此举引起军心不稳,而实则赵括此举直接给自己的失败埋下祸根。

赵括一改廉颇的保守策略,准备主动出击,现在来看这并非赵括脑子发热,而是赵国高层一致决策的结果,派赵括来就是要让他主动出击的。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长平之战过程示意图

赵括的计划是抢夺如今的箭头村一带的交通要道,将秦军封锁在丹河河谷,并同时截断秦军的补给线。在完成这一目标后再大规模反攻秦军,以此歼灭秦军。

赵括的计划不是没有可行性,但由于赵军的营垒距离目标点太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然会被秦军斥候发现。于是,赵括不得不选择用少量精兵前往执行任务。

但是,赵国军队内部的廉颇势力对赵括有抵触情绪,他们消极应对赵括的战略部署,使得赵括不得不亲自带兵执行突击任务。

赵括成功拿下了箭头村要地,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但赵国主力部队却迟迟没有行动,导致赵军被秦军主力围困,只好就此修筑壁垒进行防御作战。

从当时秦将白起只派了两万多军力进行包抄堵截我们就可以得知,被围困的赵国军队规模并不大。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正因为规模不大,赵军粮草储备不足,结果在四十六天的围困之后,赵括军队弹尽粮绝,五次突围未果,被秦军全歼。

而此时赵军的几十万主力部队在四十六天之内一直没有救援,反而可能已经与秦军达成某种共识。

背叛了主将的赵国军队在几位将领的带领下向秦军全面投降,而担心赵军哗变的秦军不得不坑杀赵军,而至于那些主导投降的赵国军官,史书并无记载。

超前的军事思路害苦了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而关于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还有一些可探讨之处。比如,在前期的对抗中,为什么赵国军队屡战屡败,以致于不得不持续后撤筑垒自守。

在春秋时期,战车在当时的战场占据了主要的作用,当时的军队基本组成单位就是一辆战车尾随一定数量的步兵。

这种作战方式有点像我们现代战争的步坦协同,借助战车的冲击力与步兵的对抗能力进行作战。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而这种作战模式只适用于春秋时期,因为当时的战争往往还有“君子之风”。双方要事先选定一个平坦的地方,约好时间,再摆开阵势大干一场。

而进入战国时代,这一战法已经不适用了,作战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各种战略战术可以应用。而战车这一作战武器因为对战场环境要求较高,已经不适应如今复杂多变的战争。

因此,战国时代的各国军队都是以大量的步兵为主,比如秦国以“锐士”闻名,被当时的各国称为“虎狼之师”。

而赵国的军队有些不同,赵国因为早先是依靠向北扩张发展起来的,赵武灵王还特意发起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在此之后,赵国在军队建设的时候就特别注重加强骑兵建设。

骑兵能够依靠战马在战场上快速机动,发挥截击、袭扰等多种作用,这一新兴兵种的形成极大的加强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在赵国军队中,骑兵的比例一度达到百分之八,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比例。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赵国骑兵示意图

但问题在于战国时期的骑兵还没有马镫,因此无法在马背上完成劈砍等大幅度的战术动作,因此不能像后世骑兵一样执行冲击任务。

当时的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弩,主要用于扰袭与快速机动。

而骑兵虽然比战车的体量小很多,依然对地形有较高的要求,山地作战是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的。

而正如上文所说,赵国军队在长平就遭遇了如上困境。

因为上党地区多山地,只有少量河谷地区较为平坦,因此赵国军队引以为傲的骑兵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赵国还是只能依靠步兵与秦军对抗,但秦军的单兵素质非常强,即使是剽悍如赵军也要稍逊一筹。

赵括的军事能力真的就只是纸上谈兵吗

古代骑兵作战

而在赵括被围赵东垒之时,赵括曾组织了五次突围,但均告失败。失败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赵国军队所依靠的轻骑兵在面对秦军的反包围壁垒以及强弓劲弩之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以致于赵括也被乱箭射杀。

长平之战的阴霾已经消散了两千多年,而正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很多事情我们很难通过史料记载去真正了解。人为创作的资料必然包含人为的因素,因此永远不是绝对事实。

而根据现有了原始资料,对于这场已经沉寂两千多年的战争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新认识。

历史上的赵括究竟是什么样,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就目前来看,我们似乎不能再对一个人进行标签化的简单定义。

赵国的失败决不能简单归咎于一两个人的决策失误。诚然,我们必须承认个人对历史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影响个人决策的则是更为现实的条件制约。

赵国与秦国之间是存在绝大的综合国力的差距的,在这一方面,赵国已经落于下风。

而在军队建设方面,赵国具有超前性,而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能支撑赵国通过超前的军队建设完全改变其国家在战国中的军事地位。

再者,赵国内部深刻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影响着赵国。对待接受上党,赵国有分歧;在战略选择上,赵国有分歧;在人才选用上,赵国有分歧;在军队内部,赵国有矛盾。

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这四个选择题赵国至少错了一半。

相对于秦国至少在战争时期上下一心,有明确的目标,也有完整的策略,秦国又占了先机。至此,赵国焉能不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7 17: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会输?因为论综合实力赵国早输了
...整个补给线。 白起打百里石防线是两万五千精兵,这些只是先头部队,出其不意快速达到目的后,白起后续部队一定会最快增员的。其实白起刚刚偷家断粮道的时候,如果赵军回过神猛攻有突围
2023-05-10 17:51:00
如果用李牧替换赵括,赵国还能赢秦国吗
...?一、赵国输在哪里?长平之战不是一场寻常的战役,起初只是小规模的冲突,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和后勤物质,到了第三年竟然成秦、赵两国的倾国之战。从军事角度来看,秦军凭着战斗力可以在战
2023-05-10 21:17:00
为何会有李牧不死赵国不亡的说法
...之良将,而李牧是赵之北边良将。北边二字,就是说李牧只是打匈奴厉害的将领而已。李牧战绩要看李牧有没有能力力挽狂澜,那么用战绩来说话,是最直接的表现。首先,就是抵抗匈奴的战斗。李
2023-05-28 22:12:00
揭秘长平之战:赵括并非纸上谈兵,实则有勇有谋?
...落后,都是战争失败的关键因素。“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只是历史个人主义的偏见。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上,赵国的实力都根本无法与秦国相提并论,这是赵国失败的
2024-03-04 12:37:00
长平之战赵括为何能成为秦国主将
...其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可见其军事才能之强悍。而赵括只是赵国的青年将领,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自然不是白起的对手。哪怕是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都打不过白起,赵国在长平之战几乎就没有胜利
2023-06-20 20:55:00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赵括对此需要负多大的责任
...但是在政治外交上其实已经处处受制于人,而赵括其实也只是为数不多的愿意出战的将领,所接到的命令也只是尽快决战,只不过历史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替罪羊用以告诫后人而已,其
2023-10-08 16:08:00
廉颇打仗数次被敌军击败,为何可以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月的时间内三次被王龁击败,打到最后,廉颇不敢出战,只是依靠壁垒与秦军对峙,因此还被赵孝成王责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
2023-07-07 11:45:00
纸上谈兵背后的真相: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只是替罪羊吗?
...路之下,选择让赵括顶住秦军。而赵括领导赵军,其实也只是加快了赵军覆灭的进程,并没能影响战争的大局。3、结语因此个人觉得,长平之战的结局,赵括只是起到了加快赵军溃败的过程,即便
2024-03-07 05:43:00
赵括的失败与赵奢的胜利:论纸上谈兵与实战经验的差异
...别人,正是令六国军队闻风丧胆的秦军。如果赵国面对的只是一般小国家,那么史书上的赵奢可能只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将领。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登基,这位在秦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久的
2023-10-17 05: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