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风凌度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从预制晨袍照,到预制朋友圈,从预制婚礼到预制人生……近段时间以来,关于预制的讨论热度不减。当生活变成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一道经过加热就能上桌的饭菜,你是欣然接纳还是反感拒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所谓预制,顾名思义,预先制作、提前备好。从预制菜里,可见一斑。有人觉得这是一场“厨房效率革命”,上班上课已经够累了,预制已经是对一日三餐最大的尊重。更何况,配料清晰、份量可见,不知道比小作坊的外卖干净多少倍。但也有人觉得敷衍,如果美食都可以这么轻易辜负,那么和做咸鱼有什么区别?不吃预制菜,就是打工人最后的倔强,要对得起自己的胃,更不能夺走对生活所剩不多的热爱。吃不吃预制菜,尚且还算“萝卜青菜”的口味范畴。过不过预制生活,显然增添了一丝哲学意味。比如拿预制朋友圈来说,“6个小时拍1000多张照片”“暴走一天炮制未来七天的内容”,等等。批量预制的一大好处,就在于给予未来生活以高度确定性。从奇谲瑰丽的景色,到自由随性的切片,“我的朋友圈我做主”。看似精彩的人生剪影,其实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排练”,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预制朋友圈。图源网络预制里有预期,更有一种“尽力的控制”。不管生活失不失控,朋友圈一定要可控。某种程度上,追求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也是许多人对碎片化生存状况的精准回应。精心修饰的朋友圈,构成了自我想象的投射,也完成了自我形象的管理。只不过,精心编排好的生活剧本,究竟是不是通往未来的正确轨道?这或许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生活最有趣的地方,反而在于那些不可预制的部分。与高度确定性相对应的,是极致的标准化。有人在预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制人”的概念,总结其特征为思维僵化、行为固化。这其实很好理解。相比千姿百态的生活、独一无二的体验,预制的标准答案反而千篇一律,预制的人更容易陷入情绪黑洞。倘若人生被切割成预制菜般的标准模块,每一个都标注着精确的保质期,这样的“完美配方”能否烹饪出生活的醇香?当鲜活的人生,被压缩为升学率、薪资表、房产证的数据拼图,纵然一丝不苟、一骑绝尘,又谈何真实,更遑论精彩?正因如此,有人重新审视当下的现实生活。追求流程化、目标导向的工具理性,是不是早已忘记了思考的意义、探索的乐趣;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时间”,多久没有仰望头顶的星空、叩问内心的宇宙了。前几天,我们曾一起聊过2024年的年度热词“脑腐”,认为“数字时代,我们的内心世界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未曾预料的‘水土流失’”。某种程度上,这与预制生活并无二异——同样的信息茧房、一样的精神荒芜、全面的自我沦陷。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在“逝者如斯夫”的人生舞台上,只有正剧,没有彩排,每一秒都在“燃烧”。生活不是一种可以预制的算法模型,纵然输入所有已知的可控变量,也无法穷尽一切可能性。一旦人生被定义,结局已注定,那么现在的纠结与反复、困顿和挣扎也就丧失了意义。生活是有层次的,人生是有褶皱的。再精巧的预制,也无法媲美精彩的一瞬。这是生命诚可贵的关键所在。最后,用评论君最近追的一部剧里的话,来结束今晚的讨论——“我们并不活在戏里。你有你的,我有我的,需要直面的生活。”大家晚安!(文丨风凌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5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