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跨界合作让创新产生“化学反应”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1-07 05:2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分属两家科研机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联手5年两次成果转化,效率之高背后有何门道

跨界合作让创新产生“化学反应”

黄海华

本报记者 黄海华

一天好几个电话,一个月至少见面一次,这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胜和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研究员程建军的常态。

合作不止于研究。日前,针对他们共同研发的一款原创抗抑郁药物,两位科学家所在机构和翼思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达成一项授权许可协议,“里程碑付款”金额达1.2亿元人民币。

这是两位科学家合作5年来第二次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效率之高的背后有什么可复制的经验?一位生物学家和一位化学家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为“锁”配到“钥匙”

传统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长达几周甚至数月才能起效,且对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用不大。

从某种蘑菇中提取的裸盖菇素,在一天内可极大改善抑郁症患者症状,且效果可持续三个月以上,但由于伴有产生幻觉的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快速起效且不致幻的新型抗抑郁药。

裸盖菇素究竟如何发挥作用?除了已知的一条“阳关大道”,汪胜研究组在实验中偶然发现可“暗度陈仓”的第二条路,这是之前从未被发现的。

“我擅长做设计、画出分子的轮廓,但不知最终能否通过化学合成出来。”汪胜告诉记者,这就好比有了一个“锁”,但还没有找到适配的“钥匙”。于是,他找到擅长药物化学研究的程建军研究组,对方通过不断设计、比对,最终找到了“钥匙”。

2022年1月,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这项合作研究成果。他们乘胜追击,发现了成药性更好的化合物,并在猴身上做了试验,同样效果不错。

交叉合作提供新视角

“我们的研究得益于学科交叉,否则不可能那么快实现突破。”汪胜说。

两位科学家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时一见如故,此后相继回到上海,从2018年开始紧密合作。

汪胜研究团队平时主要关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程建军的博士和博士后课题做的都是精神分裂症,两位科学家一直在精神类药物领域深耕不辍。一位专攻药理研究,另一位擅长药物化学,正好形成互补优势。

“汪老师不时会有一些大胆想法,我偏保守一点,会通过谨慎的科学方法来验证。”程建军说,从合作伊始,他们就秉持着一致的想法:发文章不是最重要的,要做有用的精神类药物。

如今,他们之间越来越有默契,“国外不乏合作了一辈子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能一直合作下去”。

科学家的交叉合作,为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为科学家心无旁骛创新提供土壤

论文发表后,两位科学家接触了十几家国内外药企和投资商,最终选择了现在的合作伙伴。“他们有意愿把这个化合物快速推上临床,大概2024年年中到年末启动,此前已有其他比较成熟的药物上了临床三期。”

为何不尝试自己开公司?汪胜告诉记者,他对科学问题本身更感兴趣,好在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知识产权部给了他很大的支持。“我所感受到的不是管理,而是服务。”

早在科学家开展研究阶段,知识产权部工作人员就开始帮助专利的挖掘和布局,后续则从资源链接整合、风险防控和合规等多角度来为成果转化助力把关。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们和上海科技大学也达成了共赢的共识,建立了顺畅的沟通渠道。”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知识产权部负责人殷梦昕告诉记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7 09: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重磅!相隔1万公里,两个“异地”实验室成功合作,登上Nature子刊
...的真正变革。通过采用动态知识图谱和分布式体系结构,科学家们不再受制于实验室的物理局限,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实时协同。这一科技奇迹的背后,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赋予科学
2024-01-25 09:23:00
...十大进展遴选活动旨在宣传我国基础研究重大进展,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开展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遴选活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19届,历年
2024-03-03 05:17:00
首次看到电子在液态水中实时移动
科学家们使用来自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的同步阿秒X射线脉冲对(此处为粉红色和绿色)来研究阿秒时间尺度上液态水中电子(金)的能量响应,而氢(白色)和氧(红色)原子在时间上被“冻结”。
2024-02-20 10:24:00
化学反应研究不再像“抽盲盒”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化学反应研究不再像“抽盲盒”科学家实现对氢分子的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研究人员在控制氢分子化学键取向的激光器前工作。受访者供图■本报见习记者 孙丹宁化学反应无处不
2023-01-18 07:35:00
...是否存在漫游反应?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最新消息说,中国科学家通过最新研究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既表明漫游反应机理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适性,也为理解和
2024-02-16 11:14:00
从酸奶中提取黄金?科学家开辟地壳黄金提取新途径!
...科学发展的大潮中,一项惊人的发现再次震撼了全世界。科学家们近日宣布,他们成功地从常见的食品酸奶中提取出了黄金!这项突破性的成果不仅意味着我们有了一种全新的黄金提取方法,更展示
2023-08-21 11:44:00
勇敢探索“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David W.C. MacMilla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对青年科学家提出一些有趣的建议。我与化学的“双向奔赴”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麦克米兰告诉《中国科学报》
2023-10-18 06:49:00
...一走进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大厅,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张志炳就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是南京市政府、南京大学、研发团队等多方出资数亿元
2023-10-23 08:13:00
本文转自:九江日报柴桑区一中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上科普课柴桑区讯(邵英)9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走进柴桑区一中,上了一堂题为《化学无处不在》的科普课。高二年
2023-09-18 07:45: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