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4 12:53:00 来源:戏说三国

应该说国内绝大多数古装剧都不考究,但在一箭能不能把人杀死的问题上,答案肯定是“Yes”。虽然仅靠一支弓箭就要射杀敌人,实在费神费力还需要点运气。

但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而且在历史中也确实存在被一箭射死的例子。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其实能不能被一箭射死主要考虑四个因素:射手的力度、射击位置、是否有铠甲保护和被攻击者的运气。

在这四个因素中,运气甚至是最重要的,至于为什么,我们按下不表,后面详细探讨,先说一下弓箭一击便射死人的两种常见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然就是当场毙命,如果单靠弓箭就能把一个身穿装备的士兵直接射杀,射击者肯定是三位一体的幸运儿,射击力度够大、位置刁钻、外加运气爆棚才能完成这一壮举。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古代冷兵器时期打仗,士兵都会身穿铠甲,虽然普通士兵的铠甲没有想象中厚实,但面对远距离射击,还是有一定几率可以挡住弓箭的伤害。

可就算身穿铠甲,为了行动方便,身体总有软肋暴露,比如腰部或脸部,而这两个地方恰恰都非常脆弱,很容易被一击毙命。

明朝曾经有一位名叫赵德胜的名将,在敌军攻击到城下时,这位赵德胜将军作为守军在城楼上指挥,但飞来“横箭”一枚,直接击中腰部,当场毙命,享年39岁。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赵德胜作为指挥,身穿的铠甲一定是防护措施做得非常到位的那种,但依旧在腰部露出软肋,运气太差被射中腰椎,结果当场死亡。

腰椎附近有无数条神经,一旦被金属箭头射中,轻则半身不遂,重则直接死亡。

另外,士兵的脸部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不要小看脸部暴露的问题,三国时期的关羽就曾被庞德在脑门来了一箭,好在射在头盔上,不然关二哥就一命呜呼了。

八旗兵就曾被明军形容为“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第二种情况就是一箭射在身上,虽然当场没有毙命,但过了一段时间因病或者因伤死亡,这种情况也应该算在“一箭毙命”的统计中。

由于弓箭的箭头多是金属所制(如:青铜、铁),当时没有那么好的防锈技术(也没有必要防锈),所以打仗时容易看到一些“破伤风箭头”,通过名字就能想象出一些端倪。

一眼望去,箭头布满锈迹,这一箭射在身上,哪怕没破皮,都感觉九死一生。

实际战斗中,在那个面对破伤风或伤口发炎无从下手的年代,一旦出现上述问题,战场上基本就是落得等死的下场。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另外,弓箭的力度非常之大,只要距离不是非常远,一箭射入骨头轻松至极,虽然当时没有威胁到生命,但光是疼痛和流血也够当事人喝一壶,在麻醉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基本也是沦为生不如死的境地。

最后一种情况当然就是有人在箭头涂了毒药,就算只是擦伤,也有死亡的风险,只不过这种情况在那个打仗都要约时间的年代,的确令人不齿。

以上两种情况基本都能算作“一击毙命”的范畴,至于被射中丧失战斗力,比如张献忠曾经被射中额头,但最终并不是因为箭伤而死,我们当然不能算到统计数据中。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接下来就聊聊为什么相比射击者的力道、运气,其实被攻击者的运气最为重要,答案很简单,单根弓箭的杀伤力有限。

刚才聊了这么多一击毙命的情况,但在现实打仗时,由于士兵大面积穿戴铠甲,而且使用弓箭都是远距离的,所以真正遇到一箭被射死的情况并不多。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常被用作两种用途。

一个是令敌方丧失战斗力,仅此而已,并不指望依靠弓箭直接将对方射杀,毕竟都身穿盔甲。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具备战略目的,像《英雄》这部电影最后,无数根弓箭从天而降,箭矢密集到连苍蝇都能钉死在门板上,这可能才是弓箭终极使用方式。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至于神射手这种东西的确存在,但毕竟是少数,就好像战场上比的是力气和人数,传统武术的套路在真正战场上不值一提。

另外一个比较考验运气的原因就是箭头的伤害范围有限,我们前面虽然说弓箭力道很足,打进骨头非常轻松,但由于体积小,也仅此而已,不足以致命。

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弓箭为例,名叫箭镞的箭头,整体长约40cm,箭头有4.5cm左右,重量在50g~100g之间,据此,大家对弓箭体积应该有个大概认知。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要论力道,在10米左右击穿普通的钢板问题不大,但因为箭头体积小,面对这样小面积的刺伤,除非是脊椎、心脏、后脑这样的关键部位,不然很难一箭就被射死。

也正因为此,弓箭虽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天花板,除了手持弓箭外,还发明出连弩这种家伙,但优势还是使用灵活,而不是杀伤力大。

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弓箭的杀伤力,箭头涂毒就成了很多士兵的首选,或者使用“膏油”涂抹在箭头上,点燃之后射出,射到人当场毙命,射到周围的花花草草也能有AOE伤害。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弓箭在古代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君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也,其中的射正是射箭。

什么东西一旦和君子沾上边,那种箭头荼毒的事情就变得难以启齿,只不过在实际战争中为了提高胜率,还是有将军出此下策。

说回开头的观点,有时候运气在弓箭面前尤为重要,在宋朝有两名武将都被射中头部,他们是李汉琼和王廷乂,前者活了下来,后者则死于这枚弓箭。

古代打仗有的人身上中一箭就死了,一箭真能杀死人吗?

所以说能不能一箭被射死,答案当然是可以。

直到今天,射箭不再是君子六艺之一,而是成了奥林匹克的比赛项目,更高更快更强成了“射手”的追求,这可能就是时代车轮滚滚而来的结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4 14: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更多关于一箭,人身的资讯:
边打边试阵?火箭全新5小阵容出炉,乌度卡一箭双雕,格林边缘化
...容研究,一边在尝试使用不同的球员去试验阵容,可谓是一箭双雕。如今乌度卡已经培养出了一套非常完整、非常好用的9~10人轮换阵容,而在决胜期,乌度卡则可以派上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五位
2023-12-16 10:54:00
大宋神箭手一出手全射偏了,敌军一看大笑
...惨叫,比赛一般倒下马背——何灌臂力很强,箭劲很大,一箭射出,贯穿了头一个人的铠甲,从胸前射入,后背射出,正好射穿了第二个人。西夏士兵一下子吓懵了,赶紧扭转马头,一哄而散。骑兵
2023-05-28 05:35:00
...不再继续射箭了,而是撒丫子跑,但李世民却张弓拉箭,一箭就射中了李建成,李建成从马下摔了下去,就再也不动弹了。李世民之所以不先射杀李元吉,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杀掉李建成,李元吉
2024-06-23 14:01:00
历史上最命大的武将,身中100箭都没死
...期的一个名将,就是这么一员大将,在一次战争中,身中一箭就要刮骨疗毒,当时他中的是一只带有毒素的箭,所以想要彻底治愈必须刮骨去毒,关羽毫不畏惧,立即请医生为其开刀治疗,在古代哪
2022-12-20 21:34:00
谁能问鼎三国第一箭呢
...的一大杀器,就好比现在的狙击手,那么谁能问鼎三国第一箭呐?主要有以下几个人选。第一位长沙老将黄忠:入选理由百步穿杨黄忠字汉升,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六十岁才崭露头角,长沙和关羽一
2023-02-20 21:45:00
一箭26星!“南沙造”火箭升空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一箭26星!“南沙造”火箭升空力箭一号刷新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现场。中科宇航供图南方日报讯 (记者/柳时强 通讯员/丛楠)6月7日12时
2023-06-08 06:56:00
尉迟恭:玄武门之变首功,四处征战,力破突厥,勇冠三军
...太子见状不妙,立刻调转马头想要逃跑,但还是被李世民一箭射下马。而李元吉则拔弓反击,连续射了三箭,但因为慌乱,竟然一箭都没有射出。眼看着局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李元吉冲上去与李世
2024-12-20 09:31:00
一箭三星!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
...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张英健 摄)8月31日
2023-08-31 17:18:00
...偷袭射中面门毒发身亡。甘宁在夷陵之战前被蛮将沙摩柯一箭射死。曹魏大将张辽也是被丁奉,一箭射中后腰后不治身亡。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射手,排名仅以人物在三国演义中
2023-01-02 14: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