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甘愿被囚受辱也不愿从主死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6 11:21:00 来源:戏说三国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相,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单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就或褒或贬,褒贬抵捂,着实令人费解,从而引发出了对管仲“仁”与“不仁”的争论。

一些人认为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辅助齐桓公首霸中原,成就了不朽的功业,是为“仁”,而管仲在私德上甘愿被囚受辱也不愿从主死节,并为仇敌之相,甚至在战场上败逃则具有“不仁之行”。

其实管仲的这些“不仁之行”是与其政治家的角色不可分割的,对于管仲的评价,也不能不考虑到他的这一身份以及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而是要对其进行立体的分析。

不过当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以这些“不仁之行”,质问管仲本人时,似乎听到了管仲的内心的辩解:为定社稷,以利齐国,以不仁之行,行仁之实。

本篇笔者就从孔子对管仲的“仁”与“不仁”的评价说起,聊聊管仲的生死观。

管仲的“仁”。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篇》

对于管仲“仁”的评价较早的是春秋晚期的孔子,正如上述孔子所说,他认为管仲的“仁”表现为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也明确地表示,齐桓公不用武力就可以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这都是管仲的力量,是他仁德的表现。

而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功绩,历来也有很多论述,不少人更是认为齐桓公开创了一个霸政的新时代,正如《齐文化通论》一书中所说:霸政是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王政”及秦汉以后的“专制”时代相对应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的政治体制。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其实并不是单单说的他称霸的时间早,也说明了他创造的霸业最为显赫,影响力也极为深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管仲辅佐之功。

此外,《论语·宪问篇》亦记载了孔子对于管仲的另外一个评价,即: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意思是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如果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或许死在小山沟里,也没人知道。

这个评价则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见了的霸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民众免受了蛮夷入侵带来的伤害,当然也保护了中原文明免受游牧民族的破坏,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这点也是做到了“仁”。

孔子对于管仲“仁”的评价,也是被后世所认可的,那么孔子为何还会认为管仲“不仁”,而他的不仁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接着说。

管仲的“不仁”。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篇》

上述记载是孔子在说管仲的“不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管仲这个人器量很小,还不节俭,此外还不懂的君臣之礼,毕竟管仲的所用的器具和国君那是一个级别,这明显是违背儒家倡导的“礼”,自然也属于“不仁之行”的范畴。

而对于管仲的“不仁之行”,管仲自己也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说到这点,我们就要先说说管鲍之交这则千古美谈的故事了。

鲍叔牙是齐国的大夫,管仲发迹之前,异常贫困,但是鲍叔牙并没有嫌弃管仲的贫穷,而是每次都尽心尽力的帮助管仲,而正是和鲍叔牙的交往,让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到了管仲的“不仁”,而在《史记·管晏列传》中,也记载了管仲的“自我检讨:

1.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意思是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管仲总是多要一些。

2.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意思是管仲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

3.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

意思是管仲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

4.吾尝三战三走。

意思是管仲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意思是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

这五点是管仲的自我检讨,不得不说,这也是后世人认为管仲“不仁之行”的五个方面,总结起来就是贪心、不智、不忠、软弱、不羞耻,这些够了吗,当然够了,在古代仅凭其中的一个不能忠君,几乎在仕途上判了“死刑”,更何况管仲一下有五条。

不过管仲的这些“不仁之行”,在鲍叔牙那里根本都不是事,因为鲍叔牙“知其贤”,而这个“贤”并不是一般的“有才”,而是一种不拘小节,考虑国家大义的“大仁”,正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太史公司马迁的评价一般: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意思是孔子小看了管仲,他是无可争议的贤臣。

说完了管仲的“仁”和“不仁”,我们接着就重点从管仲的生死观,来看管仲的“不仁”之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是什么意思?
...伐楚战争。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
2023-03-08 10:46:00
孔子眼中的管仲是怎么样的
...示出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中,他对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管仲的评价,尤为引人注目。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才能上。他认为管仲是一位有道德、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2024-05-22 09:04:00
...,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自觉实行等级消费。“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管事不摄,焉得俭?’然而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
2024-05-17 20:19:00
宰我:儒学中的异端,挑战传统孝道与智慧观念
...中名列“言语”优等。《韩非子·难言》中把他与比干、管仲、孙膑、吴起等人并列为“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一、思维活跃的宰我宰我在孔门中是一个“另类”人物,他思想活跃,思维敏捷
2024-04-04 05:21:00
被孔子赞誉为“圣人之师”的人物究竟是谁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政治家,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被誉为“圣人之师”。那么,这位被孔子赞誉为“圣人之师”的人物
2024-05-20 21:25:00
管仲:从屌丝到齐相的传奇人生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丞相,要论排名,管仲绝对名列前茅,他本人性格非常有趣。年轻的时候他风评极差。和好友合伙做生意,拿得多出的少,任职小官却被驱逐,上战场经常做逃兵。当别人的家臣,却在
2023-11-11 07:58:00
...解读张良。管子和张良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凤凰网:您研究管仲,管仲一心辅佐齐桓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了以后,后代也受到了封赏。尽管管仲和张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做出了对
2024-08-20 13:59:00
司马迁为什么说管仲的格局不够,不推翻周王朝,止步于诸侯称霸?
管仲因丰功伟绩而名扬千古,他辅佐齐桓公内修政治,外举“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然而,对于管仲历来褒贬不一:赞誉方说春秋第一相,“管仲世所谓贤臣”;贬低方称千
2023-03-07 11:44:00
孔子的偶像是哪四个人
...把邻居们都请了回来。 几个人的正直也都是出了名的,管仲当了宰相,坚持不任用自己的亲朋,唯贤是举;子产在郑国实行法治,就是为了保证公平。事实上,无论是管仲、晏子还是子产,都得
2023-03-19 12: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