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贺州日报 □钟桂平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由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一、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有区别吗?
(一)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相同之处:
1.易感人群:均多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2.传播途径:均以经粪—口途径为主,亦可经呼吸道、接触途径传播;
3.发病高发期:均在夏秋季多发。
(二)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1.疱疹部位不同:前者疱疹好发口腔咽峡部;后者除了咽峡部有疱疹外,还好发于手掌、足底掌心、口周、肛门等部位;
2.发热程度不同:前者大多发热,以中高热为主;后者发热比例相对较低,以中低热为主或不发热;
3.咽痛程度不同:前者咽痛明显,部分儿童因咽痛出现厌食、流口水等症状;后者咽痛比较轻,甚至没有咽痛症状;
4.重症情况:前者较少出现重症情况,后者重症比例相对较高。
二、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传染的,有哪些感染途径?
1.儿童普遍容易被传染,其中多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特别是3岁及以下儿童。感染一次后,对同一种病毒具有免疫力,但对于不同类别的病毒,仍没有免疫力,所以疱疹性咽峡炎可以反复、多次感染。
2.传染源:患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和隐形的感染者。
3.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也可通过呼吸道、接触传播。例如,进食被污染的食物以及触摸被污染的物质,通过口部进入消化道;吸入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带出的飞沫;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如抚摸、亲吻等。
4.传染性:潜伏期具有3-5天;在生病后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孩子的粪便以及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均有病毒;呼吸道排出病毒持续1-3周,粪便中最长10周。
三、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疱疹性咽峡炎?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体温特别高时甚至会发生高热惊厥;约2-5日后下降。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儿童有腹痛。
四、患病后如何治疗?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目前没有针对此病毒的特效药物。发现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应及时就诊。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有发热症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如需一定要遵医嘱开处方),若合并细菌感染则需加用抗生素,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水分平衡。
注意事项: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通常隔离2周。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4.口腔护理,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发热儿童护理,衣被不宜过厚;鼓励儿童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6.大多数儿童咽部症状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少数可累及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出现脑炎、肺炎、心肌炎等。因此,当儿童出现高热不退、频繁呕吐、气促、精神差、抽搐,或因拒食、高热导致脱水,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五、预防方法有哪些?
当疱疹性咽峡炎发病高峰期来临时,要怎样预防才不被它感染?如果想要保护好儿童,平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持续至少20秒。
2.勤通风: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
3.勤清洁:儿童的餐具、奶瓶等物品,使用前要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儿童的玩具、被褥等要定期清洗。
4.多锻炼:平时带儿童到户外运动,提高自身体质和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
5.少聚集: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时,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多或者空气流通差的地方,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9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