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廖光凤近照
廖光凤的画作
1936年,廖运昇与原配夫人蔡传淑、长女廖光龙(右)、次女廖光凤(左)
春风和煦,阳光正好。
在安徽省省委党校宿舍,玉兰绽放,花香四溢。一个面积不大的居所里,书籍、笔墨、书画铺满案头。91岁的廖光凤学识渊博、谈吐幽默,说起淮上军的历史滔滔不绝。
《淮上起义军专辑》《淮上廖氏三兄弟》《黎明前行动》《两个110师起义始末》《南昌起义中的安徽黄埔人》……这些涉足淮上军、辛亥革命等题材的相关专著、论文、文献超过200万字,这些著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副教授廖光凤与记者分享了研究创作的缘起与经过。
潜心研究 挖掘史料
廖光凤于1933年出生于淮南廖家湾,父亲廖运昇。她的童年在战火中度过,学业时断时续。新中国成立后,她进入学校,专心学习。1956年,她来安徽省委党校学习并留校工作。几十年间,她从事经济学教学工作,做学问。其间,她对文史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淮上军研究是廖光凤最早关注的研究领域。廖光凤介绍,上世纪80年代,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为抢救辛亥革命及淮上军史料,开展淮上军专题研究。“我有幸参与了这一项目的研究。”
“淮上军研究,我有责任,更有感情。”作为一位91岁高龄的长者,她曾经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我的童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我的家乡在淮南廖家湾,抗日战争时期,家人带着我们兄弟姐妹东躲西藏,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次,我们正沿着路走,突然听到激烈的枪声,我们赶紧躲在油菜地里,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来,等了很久,到了夜晚才敢出来行走。”
廖光凤感慨地说:“有了这些经历,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切身的感受,深知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淮上军的后代,尽管廖光凤对淮上军有一些了解,但这远远不够。
寻找史料犹如寻找宝藏。廖光凤利用节假日,先后前往北京、南京、上海、安徽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等各处,反复查阅珍贵的档案资料。有一次,她在南京待了40多天,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每天就是到档案馆查资料、摘录材料。时间紧迫,廖光凤往往是早晨带上稿纸、笔记本和干粮,直奔档案馆。中午饿了啃几口干粮,继续阅读摘抄史料,直到闭馆回去。
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材料中,先查目录,再逐一找资料。廖光凤笑着说,早些年查资料很困难,只能在故纸堆里一本本翻阅。那时工作条件简陋,没有复印机、扫描仪等设备,除手工抄录外别无他法。“拿到史料,先翻阅一遍,遇到有价值的材料,就动手抄录。一天大约能抄录十几张。”到了晚上,廖光凤一定会把摘录的材料仔细阅读一遍,遇到有语言不通等情况,可能有误字漏字,用红笔画出来,第二天再核对原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摘抄史料的笔误。“检阅抄录材料中发现有疑问记录下来,从其他史料中寻找印证。有些材料没来得及抄录,记下目录,下次再去。”虽然这种工作方式有些辛苦,但她乐在其中。
翻阅、查找、抄录、梳理、潜心研读……她在史料中一遍又一遍地寻觅着历史原貌,正是这些原始史料,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访问亲历者 “口述历史”极其珍贵
为收集创作素材,上世纪80年代,廖光凤前往淮上军活动过的地方,淮南、蚌埠、六安、寿县、凤阳、蒙城等地,来到与事件、人物有关的地方实地调研采访。她从当地党史办、方志办搜集相关史料,采访关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力求查对清楚、核对准确。
这一过程中,她跟自己的家乡廖家湾有了更深的连接。
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大批革命志士以满腔报国热情投身革命,淮南廖家湾也不例外。廖光凤介绍,廖湾村廖氏家族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支柱,英杰辈出,前赴后继,事迹感人。这其中,廖运周可谓最传奇的一位人物,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不光是廖运周,在那个时代廖氏家族的众多先辈投身革命,以身许国,充满着家国情怀。”
“我很有幸访问了很多亲历者。”廖光凤说,掌握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
“在走访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一些老人中有的亲历过辛亥革命,有的参加过南昌起义,有的曾在抗日战场上浴血杀敌……”廖光凤说,“当时我就意识到,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而当时他们都年事已高,抢救性采访历史记忆很重要。”
“直接聆听亲历者的回忆、陈述和感受,使我备受震撼、感动。”说着,廖光凤慢步到书桌旁,拿起一个牛皮纸文件袋,翻看这些受访者名单,她感慨地说:“我访问了50多人,记录了30多人。他们都过世了,如果等到现在,就会错过了。”其间的酸甜苦辣,廖光凤记忆犹新。“从他们口述历史中挖掘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含有大量细节,还有一些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对学术研究大有裨益。”
她以廖运周、廖运昇、廖运泽为历史主线,抗日战争期间,三人都立下过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期间,三人又分别率领部队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廖家三兄弟都是出身黄埔军校,因而被人称为“黄埔三鹰”。她先后采访了他们的同事、朋友、后辈等,串起了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中淮上军的历史,写下《淮上廖氏三兄弟》等数篇文章。可以说,这些著作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研究淮上军的历史专著。
挖掘史实,还原历史。廖光凤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通过自己的写作来让大家认识这段历史。过去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历经战火纷飞,更珍惜和平年代。”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奔波调查,廖光凤手上关于淮上军的材料终于比较详实了。她将这些材料编撰成《淮上起义军专辑》,赵朴初为专辑题写书名后,安徽省政协将其作为文史资料出版发行,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笔耕不辍 发挥余热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她整理有关史料并发表文章。“作为黄埔后人,我们有责任向大家讲述黄埔故事。”从安徽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建会开始,廖光凤便积极参加会里的各项活动。“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有限,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廖光凤说。
早些年,在从事一线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廖光凤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注公益事业。1985年,廖光凤参与创办了中山医科学校,主要面向农村招生,学费按照最低额度收取。学校一直办到1996年,平均每年培养200多名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医学人才。退休后,她学习绘画,陶冶情操;专心研究文史,出版著作。
2022年,她编著了《志在家国——纪念廖运昇文集》。“这本书,我搜集资料很多年,前几年书稿主体搞完,又改动3次,校对了6次,才出版发行。”难能可贵的是,91岁的廖光凤至今依然笔耕不辍,时不时发表论著,对历史研究提出独到的见解。
合肥通客户端- 合报全媒体记者 何芳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1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