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三国鼎立是指,在我国公元220-280年间即东汉末年,中国北方地区形成了三个政治势力,即曹魏、蜀汉和东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个局面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同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是是必然与偶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到底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蜀主窥吴向三峡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分裂格局。
如最初的春秋战国纷争,七雄争霸,南北朝格局对峙,五代十国逐鹿中原等等,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
但在我国史上,三个国家相互鼎立的局面却只有这唯一一次。
对于三国鼎立的原因分析,历史上诸多学说,看法不一。
翦伯赞曾提出“经济均衡论”,也就是北方的格局混战严重损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我国南方受到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
南方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曹操带领的北方无法消灭南方势力完成统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任何国家的发展而言,经济是立国的基本条件。
因此,对于三国鼎立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分析当中,“南北经济均衡论”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但其实曹操赤壁之战惨败,其后,代曹胚曹睿不能统一天下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并不能以南北经济均衡简单解释。
经济实力是鼎立的物质基础,但是解释三国鼎立的原因,却不能过分的强调经济因素。
虽然说当时经济重心南移,但实际上,经济重心即使南移。
但仍在北方,北方整体的经济优势是仍然优于南方的,单单来说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就像如果曹军南下,他的后勤保障是十分稳定的,粮草供应是能够跟得上的。
那问题就来了。经济实力在三国鼎立期间,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忽高忽低的转变,那为什么在263年以前形成了三国鼎立?
曹魏总是灭不了吴蜀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只是三国抗衡的原因之一,却并不是造成三国鼎立的关键因素。
另有人认为,鼎立的原因是由于蜀国和吴国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李白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蜀国地势险要,是易守难攻的兵家之地。
而地理条件与经济因素相比,更不会产生巨大转变,因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楚国和吴国的灭亡,难道是因为地理条件改变了吗?
基于以上分析,故我认为经济优势和地理条件的因素是造成三国鼎立的原因之一。
是三国得以抗衡的因素之一,但造成三国鼎立的根本原因和关键因素并不是这两个。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在当时实质上仅仅是三个格局的政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
那三国鼎立,其中这三个国家,他们形成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呢?
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国家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概念是不同的,我们要分开来理解。
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国家是要有固定的领土范围,有一整套的官僚机构体系,相对独立的政策,有独立的政权才可以算是一个国家。
我们先来看吴国,孙坚和孙策在官渡之战之前,就显然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经过了之后的赤壁之战,孙权只是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而曹魏的形成,则是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著名的事件之后,才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而蜀国的建立则更晚,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才有了自己独立的统治区域,独立的政权体系。
因此,可以说蜀国的建立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够化繁为简,需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之下,去探究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这里,我将根本原因简单分为三点。
首先,便是吴国和蜀国的自强。
所谓鼎立,指的并不是势均力敌,谁也灭不掉谁。
而是几个政权能够同时并存,相互制衡,但绝对不是“均势”。
虽然吴国和蜀国的合作,是维持三国鼎立的重要因素,在探究根本原因的时候,不能够过分扩大吴国和蜀国联盟在鼎立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孙刘两家通力合作,共同谋计对抗曹魏,才使得魏国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但是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吴国和蜀国的各自为战,他们各自的自强。
因为在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仍然是各自为战,独立抗曹。
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向孙权借得荆州虽然答应了,以后会归还。
但是当刘备建立了蜀国政权之后并没有履行其诺言,于是吴国和蜀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有史学家认为“没有吴蜀联盟,就没有鼎立局面的出现”,吴国和蜀国确实有过真正的联盟,但那只是在赤壁之战。
在战后,两国也只是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签订了一些暂时互不侵犯的条约而已。
比如荆州之战,夷陵之战,在吴国和蜀国关系恶化的八年之中。
如果吴国和蜀国的联盟是鼎立的关键,那曹操应该趁此将吴国和蜀国逐个击破,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曹操死后,曹丕大举攻吴,虽然吴国一直没有被吞并。
但在两国交战之时,蜀国并没有派一兵一卒去帮助吴国,也没有给过支援,吴国凭的是自强。
同理,曹操占领汉中,威胁蜀国的政权的时候,刘备凭借的也是自己的力量才获得了鼎立的资格。
其二,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由割据混战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
在董卓被杀,汉献帝流亡,天下无主之时,诸侯割据,天下混战20余年,到最后只剩下曹孙刘三方势力。
但无论是哪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在这样割据混战的时代,三国具体的国情之下,最好的选择便是暂时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实三国鼎立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延续。
最后一点,三国鼎立是三方在当时共同的认知。
诸葛亮在给刘备制定的立国方针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居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言明的。
虽然诸葛亮也讲过,统一汉室,恢复汉朝的豪言壮语,但其实刘备并未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国家所制定的各项政策都以《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立国方针而执行。
《三国志 鲁肃传》中记载,当孙权与鲁肃第一次见面时,鲁肃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立国方略“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而孙权也完全采纳了鲁肃鼎足江东的策略,直到吴国灭亡。
曹操虽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
但在赤壁之战后,他却反复表明自己并没有做一统天下的君主的意思。
虽然刘备仍然说他有“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的打算。
但曹操似乎在遭到东吴几次打击后便坐守中原,似乎心中一点统一的想法也没有了。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人才因素是三国鼎立形成原因中必须提及的因素。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中,人才才是最为耀眼的星星,英雄造时势。
三国鼎立中的英雄人才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描绘了一幅大气磅礴、壮怀激烈的三国风云图。
其中谈到了不少英雄人物。
我们先来看曹魏。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因此他更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在曹操起兵之初,人才缺乏,于是他便广收天下名士,在黄巾之战之后。
他更是吸取了黄巾军队中的精锐人才,组建成了更为强大的军队,然后他继续招纳贤士,壮大势力。
到了建安元年,曹操手下的人才已初具规模,有以荀彧为首的文臣:荀攸、郭嘉、钟繇等。
还有以夏侯渊为首的武将:夏侯惇、曹仁、曹洪。人才队伍可谓十分强大。
而蜀国这边却不妙了,刘备直到诸葛亮出山,他的人才队伍才有了转机。
刘备起兵于河北,转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上更是吸取了各地的人才,由孙乾,简雍,赵云再加上益州士人和荆州士人。
在刘备壮大的人才队伍之后,才得以战胜曹操,形成对抗之势。
而吴国,在孙坚时有浦城黄盖,韩当,祖茂等人追随,在孙策时,有朱志,吕范,孙瑜等人辅佐。
也不缺乏人才,在吴国的人才中,有突出贡献的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
三国鼎立的形成虽然是一个合力的结果,但其中人才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在经济军事和地理形势的客观发展下,以及三国人才军事的偶然导向下,历史走向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必然与偶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终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国家三分,战乱不断,百姓颠沛流离,受尽苦楚。
无论何朝何代,统一才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是每个国民的义务与责任。
作者:山山而川
编辑:二爻
参考文献
[1]《隆中对》
[2]《三国志 鲁肃传》
[3]王新成.《论人才因素在三国鼎立中的作用》[J].鄂州大学学报.2017.03.28-31.
[4]朱子彦.《新时期三国史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探索与争鸣.2013.11.78-83.
[5]尚志迈.《也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问题》[J].张家口师传学报.2000.06.30-35.
本文由“客馆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2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