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高艳蕊
2024年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阳信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李新睿在观看网上铺天盖地的贺岁短片时,萌生出“拍摄一部阳信县自己的贺岁微电影”的想法,初步拟定以阳信县洋湖乡鼓子秧歌为剧情载体,并付诸纸上,写出了《锣鼓声处是吾乡》微电影的大纲。
1月30日晚7点,李新睿联系到恰好回阳信老家过年的高书雷导演沟通想法,对大纲作了进一步完善;1月31日,高书雷导演对大纲进行剧情、细节方面的补充、修改,剧本定稿完成;2月1日-2月2日,高书雷导演一行来到阳信县洋湖乡庙五庄村进行剧本讨论、拍摄地点选取和演员选角;2月3日,在阳信县融媒体中心的通力合作下,耗时一天完成了微电影全部拍摄任务;2月4日-2月5日,影片剪辑完成;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阳信县原创贺岁微电影《锣鼓声处是吾乡》正式上线。
世代传承800载 洋湖秧歌是乡愁
“先有凌霄阁,后有大秧歌。”阳信县洋湖乡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村村跳秧歌,一村一特色。农历腊月初八,阳信县洋湖乡举行了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暨秧歌展演活动,在活动采访中,洋湖乡鼓子秧歌协会会长王贵普老师提及一周以后要去福州跟孩子一起过年一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以此为灵感,“鼓子秧歌的文化传承”“子女过年不回家的空巢老人”和“回家过年”被融为一体,最终成为微电影的剧情雏形。
在阳信县洋湖乡辖区内的97个自然村中,庙五庄村作为凌霄阁所在村落,可谓是洋湖秧歌的发源中心。“我们村一共有1500口人,但是现在在家的,只有400口人,怎样为村里的村民做好服务是我每天都在考虑的事。”洋湖乡庙五庄村书记王文祥告诉记者:“秧歌对我们村的村民而言,承载的是家乡情,是乡愁。当时知道要来我们村拍摄微电影以后,我第一时间把剧本发到了秧歌群里,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选角当中去。”
与其说“根据电影选角”,不如说“情节因人而生”。《锣鼓声处是吾乡》微电影的主角杨增岐,是庙五庄村秧歌协会会长,家中祖祖辈辈都是秧歌队里的头伞,一直传承至今。因此,杨增岐对于鼓子秧歌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在电影里,我是一个儿女不回家过年的‘空巢老人’,其实在现实中,我偶尔也会经历同样的情况。子女在外地工作,有的时候太忙,过年都赶不回来。”杨增岐说:“虽然我以前没有参与过微电影的拍摄,但是剧本里对秧歌的情感和对过年阖家团圆的向往,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所以拍摄很顺利。希望影片推出以后,身在异地的同乡们看到了,能回家过年。”
双向奔赴 对团圆的期盼是相互的
《锣鼓声处是吾乡》共分为九个场景,通过排练时的心不在焉,看到别人家贴春联、挂灯笼迎接孩子回家过年时的失落,放入行李箱中的秧歌队合照,看到队员来到家中时马上把收拾好的行李藏起来等细节,生动展现了秧歌队头伞老杨想去南方找儿子过年,但又割舍不下秧歌和家乡的纠结情感。清晨,老杨提着行李走在桥上,准备去南方找儿子过年,身后是追来为老杨送行的秧歌队员。锣鼓声起,老杨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决定留在老家过年。老杨举起手机,响亮的锣鼓声从家乡传到异乡,催人泪下。年夜饭桌上,老杨的儿子带着孩子回到老家跟父亲一起过年。电影的最后,老杨带着孙女在广场上跳起了秧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这片土地上的锣鼓声将会更响亮、更深远。
高书雷导演是工作在四川的阳信县洋湖乡人,对乡愁、对团圆有着自己更为深刻的理解。“很多人觉得老杨走在桥上,给儿子打电话说今年在家过年,让儿子听家乡的锣鼓声那个片段是微电影里最精彩的部分,但是我认为老杨一开始想瞒着大家伙去找儿子过年的片段是很打动人的。因为以往大家对过年的理解都是子女们‘回家过年’,但是在微电影里,老杨收拾行李准备去找儿子过年,也是‘回家过年’。在这里让我们看到,其实我们对团圆的期盼是相互的,是一种双向的奔赴,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就是年。”
冷是一时的 留存下来的影像是永久的
微电影《锣鼓声处是吾乡》由高书雷、李新睿进行统筹策划;阳信县融媒体中心参与拍摄剪辑;阳信县洋湖乡庙五庄村秧歌队员素人出演。设备是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的,高书雷导演分文不取,对家乡微电影拍摄倾力相助,最终才有了阳信县这部“零成本”原创贺岁微电影。在这背后,体现的是家乡和文化的凝聚力。
李新睿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去现场选演员,洋湖乡庙五庄村的村民们都特别积极,没选上的村民还都挺失落的。包括后边有一场戏是一块吃年夜饭,当时是杨增岐老师家里人现包的饺子、做的菜,大家对于微电影的拍摄都很支持。”全程参与微电影拍摄的阳信县融媒体中心的霍向锋告诉记者:“关于微电影的拍摄,我的感受就两个字,一个是‘冷’,一个是‘热’。‘冷’是因为微电影拍摄的那几天,恰逢降温,室外温度特别低,身体层面觉得特别冷;‘热’是看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们都在积极克服低温天气带来的影响,努力完成电影的拍摄,心里觉得特别温暖。”
“当时桥头送别那场戏是选在清晨拍摄的,天气特别冷,我还担心演员们会嫌冷不想这么早去拍,当时村里王书记说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感动,他说冷是一时的,但是最后留下来的东西是永远的。”导演高书雷回忆道。“在庙五庄村,能明显地感受到大家对于秧歌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秧歌就是当地人家乡情的具象载体,希望能通过这部电影,唤起大家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带给异乡人家的温暖,让大家常回家看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4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