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河网讯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我来说,写作更像是一场旅行。”许知远以这句话开启了座谈。10月21日,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来到郑州海汇港,以《河南人在东京:留学生与梁启超》为主题分享其新书创作体验,沙龙现场座无虚席,许知远和绿城读者展开了一场信息量巨大的头脑风暴。
据了解,接续“梁启超五卷本”的第一卷,第二卷《梁启超:亡命(1898—1903)》于2023年8月出版。
同为“媒体人”同做“新媒体” 许知远通过书写寻找梁启超
那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视,身处异乡,走在美国旧金山的书店中,在满目的外文书籍中,一张熟悉的亚洲脸庞映入他的眼帘,一种朦胧中被点醒的感觉出现在他心中,至此,新闻行业出身的许知远第一次和这位“中国新闻之父”产生了连接。他从彷徨中发现自我,决定以一种更亚洲的方式去讨论世界。
2013年他开始起笔,作为“同行”,梁启超对于许知远有何启示?
他是“中国新闻之父”,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代表了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梁启超在那个时代在做新媒体,许知远现在也在做主笔和新媒体。对许知远来说,无论是作为知识分子还是媒体人,他和梁启超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让他对梁启超的经历特别具有共鸣。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知远谦虚地说自己“大部分时候都写不下去”,面对庞杂的素材耗费心力,但他又很希望庞杂。
“我要找当时的报道,发现里面的细节;我会花很多时间去创造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他的朋友们;我会把梁启超更想象为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止是一个历史人物,会想像他和朋友吃饭、喝酒、聊天的情形,在某些时刻,我在写书的时候会有一种非常强的时空感。”
在写作的过程中,许知远会听音乐,很多都是他的音频栏目《单读》的配乐,寻找当时的氛围。
“所有的书写都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打开的过程”
“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当时发生了什么,而是历史发生时人的感受。”正是带着这样的创作理念,一个鲜活的梁启超才跃然纸上。
“一位死去多年的人可能在某个时刻鼓舞到你。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大胆想象,当然是在做很多铺垫下才能发生共鸣。”许知远说,“当我们谈到某个人对自己的影响很深,是因为在某个时刻你们相遇了,而人生就是由一少部分的事实和大部分这种‘相遇’的想象构成的。”
许知远认为,不仅是他在书写梁启超,更是梁启超在塑造他。
“在写第一卷时,梁启超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印象,在逐渐书写的过程中,一个庞大的世界在我面前展开……一卷未完成就写三卷,三卷未完成就写五卷,越了解他,越成为一种路径依赖。他始终在相对中心的舞台上活跃,他周游世界,他人生经历的广泛性和经济型特别让我着迷。”许知远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所有的书写都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打开的过程。
对河南马青霞表现出极大兴趣 鼓励年轻人有勇气面对不确定性
问到下一卷的书写,许知远说对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女志士,河南人刘青霞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老百姓把她比作秋瑾,有“南秋瑾,北青霞”之说。
“她曾资助豫籍留日学生筹办《河南》杂志,而鲁迅先生早期的很多文章都发表在这本杂志上。在第三卷中我会讨论刘青霞的作为。人在异乡是一个重新发现中国、发现自己的过程,她为什么会慷慨捐资,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许知远说。
读梁启超,我们应该从他身上读到什么?许知远认为,他身上所拥有的是一种更天真的情感,身处异国他乡,仍有从头再来的勇气。面对时局动荡的世界,他在危急时刻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旺盛的生命力,组织日本华人、创办《新民丛报》杂志,认为“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并成为更加勇敢的自我。
写书、开书店、做节目,现场读者粉丝追问许知远是怎样保持精力同时去做这么多事?
许知远回答:“我是一位业余选手,但并不代表我不重视业余的事情,我会以一种陌生的视角去看待不同行业,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去做的。”
他鼓励当代年轻人需要勇气,面对不确定时可以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莫韶华 李莹莹)
编辑:张龙(大)审核 :安艳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2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