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成都坐车到北京或仅需90分钟”,冲上热搜!背后是他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9-25 13:49: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成都坐车到北京未来可能仅需90分钟”登上热搜,邓自刚与他研究的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也让一个群体又一次,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当中——“科学探索奖”得主,与他们的故事再次吸引着万千网友。

而今年,备受关注的“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当中,也有与邓自刚一样来自交通建筑领域的专家,只是这次的获奖者,有些不同。

“今天站在这里,感谢‘科学探索奖’让我心无旁骛地继续科研,更是给了我敢闯‘无人区’的勇气和动力。”在深圳大鹏湾畔,在2023年“科学探索奖”颁奖现场,黑衣红唇、目光坚定明亮的数学物理学领域获奖人彭新华发表了她的获奖感言。

彭新华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物理研究,她与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从事船舶工程研究的邹丽,来自同济大学、从事土木工程研究的周颖一起在本届获奖人名单中出现,也使得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诞生了女性获奖人。

在现场,彭新华与所有女性科研工作者共勉:“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坚信‘她力量’,踔厉奋发、勇毅笃行。让我们怀揣着好奇心和梦想,继续探索科学之路,为人类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都坐车到北京或仅需90分钟”,冲上热搜!背后是他

2023年“科学探索奖”数学物理学领域获奖人彭新华

本届,有48位科学家荣获2023年“科学探索奖”,除了在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外,本届“科学探索奖”还迎来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香港大学副教授Joseph Ryan MICHALSKI,他关于火星生命的研究计划打动了评委。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毛淑德认为,外籍非华裔获奖人的出现,“说明我国对全球优秀科研人才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模式

为什么微观世界中存在既死又活的薛定谔猫?为什么微观粒子能有正转和反转同时存在的自旋?彭新华研究的量子力学就是为了解答这些问题。

在颁奖现场,彭新华分享了她和团队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自主搭建了零场核磁共振谱仪,实现了国际上最高灵敏度的信号检测,有望推动该仪器在生物、医学及化学领域的应用。同时,我们也成为国际上第三家自旋磁探测灵敏度突破飞特斯拉水平的研究组。飞特斯拉代表多弱的磁场呢?它大约是我们地磁场的1000亿分之一。”

有了这个感知自然世界中微小变化的“利器”,彭新华表示,“我们将研究问题拓展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寻找‘暗物质’,为解答‘宇宙由何构成’这一自然科学最重要的问题提供重大支持。”

彭新华的梦想是拓展人类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2023年“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刘强的梦想则有两个,“一个是看到免疫治疗的新疗法可以在临床上帮助更多患者,另一个是,希望国家未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医生科学家,引领医学科学的原创探索,改变临床疾病的诊疗。”

与彭新华、刘强一道,共有48位科学家荣获2023年“科学探索奖”。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成都坐车到北京或仅需90分钟”,冲上热搜!背后是他

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

今年是“科学探索奖”五周年,也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长期主义投入科学资助的五年。2020年,“科学探索奖”首次对港澳地区放开申请;2022年,奖项增设医学科学领域,奖项持续优化,不断响应科学界的呼声;2022年,腾讯设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通过持续资助基础研究领域,助力科学家自由探索、原始创新,入选的实验类科学家5年可以获得2500万元资助,理论类科学家5年能拿到1500万元资助。

由腾讯发起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妩蓉表示,五年来,“科学探索奖”摸索出了一套可以复用的模式,“就是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就是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过程和规则设定”。

据了解,“科学探索奖”5年,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潘建伟表示,“‘科学探索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它的信誉和声望正在快速累积。几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严肃、认真的评审过程。众多资深科学家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反复权衡,做了细致的工作。”

让科学家做“轻装上阵的赶路人”

在王妩蓉看来,在基础科研的投入上,企业的投入和国家财政的投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企业应该发挥社会资金的灵活性特点,做出差异化,“自由探索有可能是没有成果的,民间资金投入,哪怕是试错也是值得的。‘科学探索奖’的奖金是获奖人自由支配的;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我们也不要求考核论文,不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信任科学家,又给予充足资金支持,同时,一期资助五年,可以潜下心来做最想做的那件事,这是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的地方。”

2020年“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陈焱表示,“‘科学探索奖’让我更自信地、自由自在地开展我自己想做的事,以前没有机会没有钱去干的事,现在可以去干了。以前的一些申请,尤其是我们工科申请的项目,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科学探索奖’就是要你去突破边界,去探索不可能的事。”

“成都坐车到北京或仅需90分钟”,冲上热搜!背后是他

2020年“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陈焱

在陈焱看来,科学家都是“在赶路的人”,有了“科学探索奖”的资助,她能够更加“轻装上阵”,“我从2000年我回国之后做刚性折纸、厚板折纸、折纸超材料,后来做机构超材料、机械智能,我一直在往前赶路,后面的那些‘货’都在我车上拉着,都是我的战略储备。我希望我能轻装上阵去攻克下一个我更感兴趣的难题,路途中,谁需要我来解决问题,我就用我的战略储备来解决问题。”

由于“科学探索奖”秉承奖金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原则,也有获奖人因为这笔及时雨般的资助,坚持了做科研的初心。有的获奖人,获奖前一家六口住在40平米的周转房里,没有电梯,一度认真考虑是否要跳槽去企业,获奖后购置一套两居室,解决了居住问题。

除了实实在在的资助,“科学探索奖”本身,也因为其“含金量”给每一位年轻的获奖者带来了鼓励和认可。首届“科学探索奖”交通建筑领域获奖人、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邓自刚透露,获奖前他就是典型的“青椒”,尽管一直在努力,但很难得到认可,“那时候真可以说是信心跌到谷底,获奖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肯定,人的精神面貌变了,感觉更有力量、更有信心、更有干劲了。我相信每一位青年的科学家都会有这种感觉:人生获得的第一次认可是最难的。”

“成都坐车到北京或仅需90分钟”,冲上热搜!背后是他

首届“科学探索奖”交通建筑领域获奖人邓自刚

邓自刚做的研究是前沿的、未来的,“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获得认可非常困难。当时我们去参加申报的时候,只有45米的环线,最高速度只有50公里每小时。外界自然有一种疑问:又是磁悬浮,又是真空管道,速度怎么这么慢?还有的质疑,直接说你们做的就是玩具,让大家去游乐、玩耍的,不是一个真正的交通工具。”

而如今,全世界做真空管道交通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共识。在邓自刚看来,“也说明‘科学探索奖’的专家、评委们对未来的、前沿的、颠覆性的科研工作,采用是鼓励的、客观的和包容的态度和举措。”

种好无人区的“树”

“科学探索奖”的资助,也让科学家更有底气、有定力潜心基础科研。在获奖人每年提交的科研进展报告中,频繁提及“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等。

过去曾被质疑研究的是“玩具”的邓自刚,也通过成果,证明了真空管道交通的创新性。在获得“科学探索奖”资助的五年里,邓自刚和课题组在50公里每小时的雏形基础上,不断往前推进,提高到了400公里每小时,现在目标是跑到1500公里每小时。

“真空管道交通是未来地面交通的制高点,我们要占领这个制高点,所以基础研究一定要领先。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技术可以直接造福人们的生活,在飞机和高铁之间,有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可以选择——磁悬浮,所以在包括中国中车、中国中铁、交大设计院等很多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2021年,我们共同建成了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设计时速是620公里。这就打破了原来总觉得高温超导磁浮车是一个玩具的质疑。”

对于未来科研的目标,邓自刚和课题组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能够早日驰骋在中国的大地上。”

“成都坐车到北京或仅需90分钟”,冲上热搜!背后是他

首届“科学探索奖”交通建筑领域获奖人邓自刚

过去五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潜心探索,已成为中国科研创新的一支精锐力量。截至今年6月,获奖人在获奖当年及其后,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是其中最年轻的两位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也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科学家们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人才力量。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所言,无论是国家创新能力,还是科学家自身的发展,都要勇于在无人区种好自己的“树”,“学科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是不断往前走的,如果习惯于摘别人家树上的果子,那就意味着形成了路径依赖和心态依赖,这跟我们的强国梦想是不符合的。所以,中国的科学家在未来对知识的探索中,应该有真正原创的东西。做研究的时候,就像进入无人区,没有任何线索,只能自己拿出正确答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要勇于种好自己的‘树’”。

邓自刚这样的青年科学家也在用这样的方式,种下无人区的那棵“树”,“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回答‘昨天’‘今天’跟‘明天’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多东西你从昨天来看不太现实,但随着大家的努力,它总有一天会变为现实,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么多年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成都坐车到北京或仅需90分钟”,冲上热搜!背后是他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

“科学家的梦想,也是腾讯的心愿。”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说,“科学探索奖”是科学界与产业界彼此信任的结晶,其中饱含着每一位参与者共同守护的科学精神,“短短五年,探索奖让我们看到,‘信任的种子’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希望的灯火’可以燎原成夺目的彩霞。探索奖让我们看到,中国科研创新的天空已经破晓,绚丽多彩的朝霞正布满天际。青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南海的风打在我们脸上,梦想的船已经扬帆启航。它要驶向人类的未知之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5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当科幻照进现实,在成都遇见未来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日讯 探访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的西部“最强大脑”、看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如何与“天外来客”对话、走近身边的“科技国家队”……10月31日,一场聚焦科技
2023-11-01 15:50:00
当科幻遇上科技,走进未来成都一探究竟
... 孙文萱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的西部“最强大脑”成都超算中心,与宇宙“对话”解码“天外来信”的宇宙线,破题“双碳”的高能级永兴实验室……在四川成都,硬核科技让科幻成为现
2023-10-21 19:42:00
2024科学教育创新融合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
...新大赛在天立教育旗舰校举行,业内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共同探讨如何构建基础教育阶段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天立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罗实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他表示,天立教育
2024-03-30 20:39:00
腾讯科学WE大会今年为何搬到成都开?
...转折点”,邀请中外5位顶尖科学家分享自身领域前沿的科学探索,既有诺贝尔奖得主,也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等顶级机构的院士;既有虫洞、时间之旅、暗物质等硬核新知,也有大
2024-11-04 13:45:00
成都选手获奖!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落幕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3日讯 11月10日,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州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80支代表队265名选手同台竞技,为公众呈现了一场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科
2023-11-13 15:15:00
让想象成真
...矩陀螺。”桂海潮说,这个装置能实现“四两拨千斤”,仅需总重量几百千克的陀螺,就能让重达近百吨的空间站在太空中自如转身。 与此前“天宫课堂”相比,这一次专业性更强,受众面也更
2023-09-22 06:29:00
成都文旅携手中国航天 一部影视剧延展出一幅融合发展新画卷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成都文旅携手中国航天 一部影视剧延展出一幅融合发展新画卷4月24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一幅充满科技含量和生动趣味,让太空和大
2023-04-23 00:46:00
成都⇋北京,2天3场,“校企双进”收获满满!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1日讯 11月末的北京,寒风裹挟着寒意,但并未冷却成都科创企业及相关领域代表来京的热情。成都⇋北京,11月29日-30日,“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北
2023-12-01 12:39:00
...高效地开展职业伤害保障相关业务办理。“在此基础上,成都推行快认快支模式,对事实清楚、资料齐全、不涉及劳动能力鉴定的‘小伤快认’案件,截至6月底已办理756起,平均确认时效2.
2024-08-16 08:31: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