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锚定青年作家使命,践行文学培养计划。近日,作为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中国文学新力量·东北网络文学周”重要活动之一,“新意、新质如何诞生——青年文学创作座谈会”在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作家杂志社、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春文旅集团共同主办,是“新力量再出发”文学新秀培养计划的重磅环节,也作为压轴活动为“首届春京西文学季”画上圆满句号。
著名编辑家、评论家,吉林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院院长、《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时代文艺出版社社长吴刚,著名评论家,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振,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王增宝,以及《作家》杂志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的青年编辑们与十几位优秀青年作家们一起,围绕青年创作的新与变,新时代文学如何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如何出新意、成新质展开了三个多小时的热烈交流讨论。春京西文学季联合发起人、《当代》杂志副编审、《作家》杂志特约策划王小王担任主持人。本次活动还特别开放十个现场参与名额,搭建起青年文学爱好者与作家、编辑、评论家面对面交流的桥梁。这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学研讨,一场深入的文学交流,更是一堂专业的文学创作大课。
时代文艺出版社社长吴刚发表开场致辞。他提及宗仁发代表作家杂志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吉林动画学院,在当天上午发布的 “新力量再出发” 文学新秀培养计划,强调 “寻找、邀约、培养、扶持” 四大核心关键词,指出本次座谈会是对该计划的即时践行。吴刚表示,青年作家肩负吉林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振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创作者需用契合当下的语言方式表达时代风貌,并期待青年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注入活力。
会上,史玥琦、张林、周燊、张君怡、吕周航、翁珊、方达生、於北竹等优秀青年作家和尘轩、张雨薇等编辑,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与思考,围绕“新意”与“新质”展开讨论和分享;吉林大学教授李振和东北师范大学教师王增宝分组对青年作家和编辑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悉心解答。
“真诚的人总会彼此遇见”。史玥琦在谈及自身求学和创作经历时如是说。他以俄国作家索科洛夫为例,表示当前青年写作并不缺发表渠道与奖项,但应警惕陷入“为发表而发表”的自我重复,认为青年写作应摒弃功利性发表目的,适当的压力更能激发出作品的新意。
张林则提出了她自己在文学深入生活过程中的几个困惑,通过“管中窥豹当如盲人摸象”的比喻来对应人认识的局限性与文学的可能性。同时她坦言在实际尝试中常陷入“旁观者心态”的困境,并就“如何去体验生活,是否需要尝试尽可能多的职业,对不同行业的背景知识要掌握到何等程度才能动笔”等问题向在场的老师们进行求教。
张君怡从自身跨地域生活经验出发,认为“新质”往往隐藏于尚未被充分书写的日常现实,“新意”不代表猎奇,而应该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特质去思考。
周燊从态度、经验和责任三个角度讨论了关于青年写作的问题。她指出青年本就包含“犯错与冒险、原谅与蓬勃”的特质,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则需要“人格端正、无比真诚”,以敞开自我的创作姿态,扎根土地创作,保持对民族精神厚度的探索。
“AI很像一个硕大的疲惫的冰箱,它里面塞进去了很多的大象。”青年诗人吕周杭对AI做出了精妙的比喻。他以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瓦纳的诗讲起,谈到写作的根源在于真实的生活体验而非单纯技巧。人的记忆如同“一头时隐时现、被遮蔽的大象”,而写作正是对其不断“擦拭”和唤醒的过程,作家应该捕捉那些“未被发现的、隐秘的真实”。
翁珊认为,每一个创作者都应成为一尊“心软的神”,不局限于书写“小我”,更要推己及人地去理解他人。她以韩国作家金爱烂的小说为例,指出写作的新质与新意关乎作家如何重新处理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当作家真诚地审视这些关系,与之对话、搏斗、和解,新的叙事空间和情感质地便会悄然浮现。”
青年诗人、《作家》杂志编辑尘轩则以蔡国强、谢德庆等艺术家为例,阐释了创新如何来自对日常元素的重新诠释和对传统边界的突破。
吉林大学教授李振指出,“文学需要冒犯性”。青年作家面临经验同质化的挑战,过分的知识或道德感或许成为写作的障碍。东北师范大学教师王增宝强调作家应作为“社会的感受器”,在经验同质化的时代保持感受的独特性,提供“震惊性的体验”,并呼吁作家承担起更新语言的责任,更要与更广阔的历史和人群相连。
此次座谈会特别设置的十个开放名额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坚持创作多年但却没有突破的年轻人现场向关注的同代作家提出关于小说细节、写作身份转换的问题,也有刚刚参加完长春电影节的青年导演谈论自己与文学的渊源,多位青年写作者现场向编辑投稿。这种开放式交流为作家、读者、编辑搭建了真诚对话的平台。
最后,宗仁发在总结发言中,引用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名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表达作为编辑和长者对青年作家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并将“新力量再出发”计划的关键词由“培养”修正为“接纳”。宗仁发指出,“接纳,包括接纳冒犯性的东西,这种冒犯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僵化的、影响文明发展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提及文学创作的偶然性,他以《关东文学》早年发表李洱、格非作品为例,鼓励青年作家坚持真诚创作,并寄语在场青年作家:“期待未来的光彩的东西,能在你们的作品中被找到。”
吉刻新闻记者 殷维
图片来源 主办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31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