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重安江水碾群简介:
重安江水碾群位于黄平县重安镇西南300米处的清水江江心沙洲上。19座古老的水碾房沿沙洲呈“一”字排开,其独特位置仿佛镶嵌在江流中心的“花心”,又被当地人称为“小花心”上的古老水碾房。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史料记载,明弘治元年(1488)设重安守御千户所,并屯兵于重安江堡上。屯军的涌入,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他们利用重安江上隆起的沙洲大规模建造水碾,取替土著居民仍用石碓舂米的原始劳作。
重安江水碾群选址及构造极为精妙。此段江水被沙洲从中剖开,形成北高南低两段江面,高差为1.12米。水碾水轮深藏沙洲腹部,每个碾房在北端开凿两眼入水孔,引江水冲击水轮。南北江面高差产生的水力足以使水轮旋转,进而带动沉重的石滚轮进行碾磨作业。历史上清水江多次暴发洪水,虽曾冲毁过附属的草屋,但这些水碾的核心石构件和木构件,在历代不断维修维护下,得以完好保存。
重安江水碾群原属集体,20世纪80年代后由生产队陆续转给周、潘、杨、沈等姓农民。2010年开展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仍有10架正常使用。2013年5月,重安江水碾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平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周长春:水碾群是屯垦戍边历史的重要见证
夏日清晨,薄雾轻笼重安江面,水流声如亘古的诉说。循声而去,10余座古老水碾沿江心一字排开,石滚缓缓转动,水槽间水声潺潺。黄平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周长春介绍,这些水碾群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明王朝屯垦戍边历史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原先进文化对当地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
600载光阴如江水奔流。周长春介绍,古代水碾房很普遍,虽然关于其技术直接来源的确凿史料较少,但推测很可能是屯军将江南一带成熟的水碾技术引入此地。明初设重安守御千户所,并屯兵于重安江堡上。河道上游峡谷水流湍急,流经水碾群附近时被一分为二,形成内外两河,且水位有高低落差,利用这种水位落差产生的势能来修建水碾房,取替本土居民用石碓舂米的原始劳作。
600多年前,邻近村寨的汉族、苗族等都要挑谷子到这里来碾米。依靠流水驱动巨大的石碾,稻谷脱壳去麸,变成雪白的新米。碾房内终日水汽氤氲,米香弥漫。人们围聚在一起,一边筛米、簸糠,一边谈笑交流。“这种共同的生产活动,无意间架起了民族沟通的桥梁,”周长春感慨道,“水碾群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所,增进了和谐,减少了隔阂。”
重安江水碾群不仅见证了历史,其建筑本身也堪称奇迹。周长春介绍,尽管清水江多次暴发洪水,甚至漫过碾房,但仅冲毁过附属的草屋,这些水碾的石构件和木构件历经数百年风雨和历代维修,依然保存完好、结构稳固,其精湛的工艺令人叹服。
在周长春看来,重安江水碾群的价值历久弥新。“作为特殊地理环境和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重安江水碾群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周长春介绍,这些水碾群完美呈现了南方稻作民族依水而居、善用水力的生存智慧,是研究古代农耕文化和屯堡文化的理想场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3年5月,重安江水碾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当地启动了重安江水碾群保护性修缮工作。时至今日,部分水碾仍在运转,承担着碾桐籽榨油、碾竹造纸、碾木做香等生产功能。江流不息,石碾转动,潺潺水声与低沉的碾磨声交织,吟唱着跨越600余年的农耕交响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黄若佩
图/黄平县文物局提供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3 14: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