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宁夏日报
李兴旺
智慧物流是指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相关信息技术,通过全面感知、识别、跟踪物流作业状态,实现实时应对、智能优化决策的物流服务系统。目前,发展智慧物流已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的共识,各国纷纷开展智慧物流的全球布局,进行了物流智能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应用,不断提升行业效率。智慧物流日益成为竞争的新的制高点。
在智慧物流日益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的物流操作、物流分拨和执行、物流作业调度等已被智能设备所替代。这些智能设备的使用导致物流从业者的工作内容发生了转变,物流管理由过去主要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智能设备的管理和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及运用。但从未来发展来看,“人—机”系统运营方案仍然是智慧物流系统稳健运行的关键,但恰恰是这一关键,推动了对新型物流专业人才加快培养的需求。面对智慧物流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智慧物流设施设备投入较大,由于经费受限,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没有建立智慧物流实验室,导致智慧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失。高校应同智慧物流的头部企业合作,共建智慧物流产业学院。双方通过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在课程开发、师资、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招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实践中可以采用“3+1”模式,即3年在校内学习,1年在企业里进行实践。通过企业实践,跟企业导师做项目,不断学习扩充智慧物流运作的知识。
构建智慧物流课程体系
智慧物流时代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朝着智慧物流方向变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以课程为切入点来落实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智慧物流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结合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按照“知识点→知识单元→课程→课程群”的思路,建立智慧物流课程群,重构智慧物流课程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打造智慧物流课程群知识图谱,借助AI智能赋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与认知效能。
创新人才培养手段
智慧物流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技术等新技术,学生要学习这些技术,训练智慧物流系统思维,养成前沿技术学习习惯,需要有专人进行指导。高校应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来培养智慧物流人才。由于本科生群体较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设置“智慧物流微专业”或“智慧物流方向”,给选择该微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配备导师。导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可根据导师的学术成果、科研方向等,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导师。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学业,并指导其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课题,指导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提升其综合能力。
改变课程教学方法
智慧物流不仅驱动产业界物流运作模式的变革,也对高校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学生更加了解前沿智慧物流知识和实践,这就要求教育要融入新技术学习手段,促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化,推动课堂教学智能化、信息化与个性化。智慧物流内容更新快,可将教育资源以视频课程、课程学习包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最终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自学、课中讨论、课后反馈等方式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获取知识。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
由于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可能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智慧物流的相关资源,同企业共建智慧物流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基地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跟着企业导师做项目。学生在基地里通过体验式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知晓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及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了解并掌握智慧物流的相关专业技能。
打造“双师双能”型的智慧物流教学团队
高校智慧物流的教学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外引+内培”的模式。“外引”是指从合作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与能力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充实到本校的师资队伍中来。“内培”主要是内部培养,可以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的智慧物流运作及岗位对能力的相关需求,进行经验总结,形成实践教学方案。通过以上措施打造一支既能教书育人,又能承担科研工作的高素质智慧物流师资队伍。
创建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
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物流人才培养的效果不能唯分数论,应丰富考核方式,力求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应以“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为原则,建立基于过程性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在考核过程中,将课程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创新等要素结合起来,建立以考核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目标,科学分配考核权重,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5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