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世人曾将三国时期的四位能人分别称呼为卧龙、凤雏、幼麟和冢虎,对应的是诸葛亮、庞统、姜维和司马懿。除凤雏庞统在刘备西征西川时阵亡外,其余三位皆成为三国时期魏国与蜀国的肱股之臣。诸葛亮死后,姜维秉承诸葛遗志,成为蜀中唯一可担克复中原大任之人。而司马懿在魏国人才凋零之时,独立扛起了保卫魏国疆域的大任,随后更是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魏国军政大权,为其孙司马炎篡位称帝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述四位人杰都各有各的特色,诸葛神算、庞统神谋、姜维果毅,而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其隐忍。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哪怕是世界历史,都未曾有人如司马懿一般隐忍。若真要选,恐怕只有日本战国时期被誉为日本司马懿的德川家康可以一比,但司马懿的时代却比德川家康早了仅两千年。故本文从高平陵之变看司马懿的隐忍一生。
司马氏的起源众说纷纭,共有五种说法:说法一认为司马氏以西周时期司马一职为姓;说法二认为春秋时期齐国司马田穰苴是司马氏的祖先;说法三认为司马氏起源于姬姓;说法四认为司马氏起源于芈姓;说法五认为司马氏起源于子姓。司马氏的具体来源已经不可考,但可以确认的是在东周时期,司马氏就已经存在了,且司马氏族人遍布中原各地。其中以河内司马氏最为著名。
河内司马氏是冀州第一大望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在东汉末年时,司马家的司马八达就已经名满天下。司马家这八个儿子皆入仕为官,且都有建树。司马朗曾任兖州刺史,后官拜魏国太宰、司马馗曾被封为魏国武城候、司马恂曾任魏国鸿胪、司马进曾任魏国中郎、司马统曾被封为魏国安成侯、司马敏曾被封为魏国安平亭候。而司马兄弟中的老二司马懿,曾官拜魏国太尉,最后被追封为晋宣帝。司马八达不仅才能出众,且都对魏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司马孚更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魏国,在司马炎代魏后,司马孚仍认为自己是魏臣,终身以魏臣自居。
《晋书》记载:“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司马八达世系表
建安十三年司马懿被迫接受曹操征辟成其帐下的文学掾,在其前往司空府任职并于曹操接触后,曹操曾告诫曹丕,称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将来很有可能会对曹家产生威胁。但曹丕希望借助司马懿和整个河内司马氏的影响力来与曹植争夺世子大位,所以对司马懿百般袒护。加上司马懿低调行事,并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逐渐也使曹操的疑心平复了下来。此时的司马懿应当已经有了野心,不然曹操不会私下嘱咐曹丕应当提防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并非是在为曹氏效力的多年中被逼迫出夺权的野心的,而是从效力曹操之日起便有。公元249年,魏帝曹芳与曹真共同前往高平陵祭拜,司马懿称病留守洛阳。在曹芳、曹真和朝中大多数大臣皆离京之时,司马懿掀起了宫廷政变,并以太后诏书的名义捕获了回京的曹爽,随后便将曹爽党羽,如何宴等人尽数斩首。自此,司马氏控制了魏国朝廷,曹芳也开始成为傀儡皇帝。而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并一举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一生都在隐忍。
司马懿
遭曹丕猜忌,受到监控
在曹操暮年之时,曾为立世子之事犹豫不决,曹丕与曹植也为了大位明争暗斗。最终曹操在慎重考虑后决定由长子曹丕继承魏王爵位。曹操之所以选择曹丕,其中有个理由就与司马懿有关。
曹植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生有司马八达,司马懿仅排行老二,老大是司马朗。司马朗早年因在军营中感染瘟疫很快便去世了,所以在司马防死后,司马懿就成为了河内司马氏的代表人物。而河内司马氏又是冀州乃至北方第一大士族,谁能得到司马懿就等于得到了北方士族的全力支持。曹操本身就对士族青睐有加,其次他也明白只有依靠士族才能够建立起属于曹氏的江山,况且此时司马懿为曹丕的门客,所以曹丕一旦继位将立刻得到北方士族的支持。而曹植则没有这么强大的士族在其背后支持。
司马朗
公元220年曹丕改元开国后,因念在司马懿全力辅佐其登上帝位便封司马懿为尚书,后又封御史中丞。在曹丕亲征东吴期间,还令司马懿留守后方。
《晋书·宣帝纪》记载:“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此时曹丕仍然十分信赖司马懿,但凡对他有一点疑心便不会让他留守后方。同时还将伐吴大军的后勤保障任务全权交于司马懿,信任程度不言而喻。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丕对司马懿的提防之心与日剧增。曹丕在司马懿身边安插了一名线人,时时刻刻监视着司马懿的一言一行,观其是否有不臣之心。这名线人即柏夫人,还曾为司马懿诞下一子,这便是后来诱发八王之乱的司马伦。司马懿应该了解柏夫人的身份,故每日仍然谨言慎行,全身心投身政务,但仍然没有消除曹丕的疑心。
曹丕
《晋书》记载:“帝由是重之。其后柏夫人有宠,后罕得进见。”
在曹丕濒死前,曾将曹真、曹休和陈群三人唤至御前,并嘱托太子曹叡不可疑心这三位辅臣。此时司马懿并未在京都,而是因被贬回乡。虽然他是曹丕钦点的第四位辅臣,但曹丕却从未提到应给予司马懿信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丕已经怀疑司马懿的忠心,且十分担忧司马懿会在曹叡继位后发难。
遭曹叡猜忌,兵权被夺
曹叡继位后面临着魏国人才凋零的危机,朝中能力出众者只有四位辅政大臣。陈群治理内政的能力十分卓越,但对军事一窍不通。大司马曹休则在石亭之战中败于陆逊后病死。而曹叡在位期间蜀国不断北伐,朝中可用的武将仅有曹真与司马懿二人。曹真素来与司马懿不和,曹叡也担心司马懿手握太多兵权后会威胁到皇权。但蜀国北伐往往都是两路并进,曹真分身乏术,曹叡不得不授予司马懿魏国兵权。但每当司马懿回朝后,曹叡都会将其兵权尽数收缴,防止他在军中的势力日益坐大。但曹叡此举并无太大效用,司马懿在抵御诸葛亮北伐时,在军中积攒了大量的声望。公元231年大司马曹真病死,司马懿在军中的声望已经无人可及。
曹真
此时魏国朝廷中仅有司马懿一人可担任魏国大司马一职,曹叡虽并未授封,但魏国一旦有警,皆由司马懿领兵出征。魏国军政实际上已经把握在司马懿手中。此时的司马懿不但没有骄躁,反而更加谦卑,处事也更加小心。这反而使曹叡更加不安,但却又无可奈何。
没过多久,曹叡的身体状况便急转而下,便连忙召回正在关中拒敌的司马懿,并命他辅佐幼主曹芳。为了制衡司马懿,曹叡又命曹真之子曹爽共同辅政,使曹爽掌军务,司马懿掌政务。如此,变相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
曹叡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由此可见,曹叡自继位后一直忌惮司马懿,只是因朝中无人可代替他抵御外敌入侵所以不得不将兵权授予与他。在曹叡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一定会为保幼主平安而剥夺司马懿一切兵权,即便是将兵权给了一个并不会行军打仗的曹爽手里。
遭曹爽排挤,高平陵之变发难
曹芳继位后,曹爽曾皆天子名义下诏封司马懿为太傅,如此便可剥夺司马懿手中仅有的三千禁军之兵权。
曹爽
《晋书·宣帝纪》记载:“以世子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帝固让子弟官不受。”
太傅,即为天子的老师,手中自然没有拥兵的必要。并且封司马懿的子嗣为官为候,其实是明升暗降,尽数剥夺司马氏手中的兵权。我认为司马懿拒绝接受太傅之位的原因在于当时魏国主君曹芳幼小无法亲政,而且掌握兵权的曹爽政治经验极低,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若拒太傅之位则可以保住手中的三千兵权,日后遇到良机便随时可以反扑,想必此时他已经做好了发动政变的思想准备。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记载:“十年正月,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
而且在曹丕、曹叡执政期间,两帝虽然都对司马懿有所忌惮,但却并不流露于表面,主要是以监控为主。而到了曹芳时期,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他本就与司马懿不和,于是与司马懿明争暗斗,几次想要杀之却未果。如此,司马懿深深感受到了来自曹爽的威胁,加上祭拜高平陵使朝廷内部空虚,故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大权并诛杀曹爽。
曹军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记载:“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从司马懿夷曹爽三族就可以看出他对曹爽、曹真以及曹家人的怨念很深,如果不借助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恐晚年不保,最终落得被曹爽害死的下场。其次司马懿年事已高,再不发动政变他此生的野心和抱负将再也无法实现。
结语
司马懿从入曹操幕府开始就遭受曹家几代君王的猜忌,但他一直隐忍不发,不仅没有争辩,反而处处行事谨慎,矜矜业业,一副忠臣良将的模样。在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个时代,这三人驭下有防,皆能够有效制衡司马懿。并且予以司马懿高官厚禄,让他没理由可以造反。即便司马懿造反,也会尽失天下人心。
而在曹芳继位后,掌握军、政大权的曹爽却不明白历代先帝的良苦用心。曹爽不但没有制衡住司马懿,反而处处对他针锋相对。加上曹爽独揽大权后飞扬跋扈,骄奢淫逸,使人心尽数依附于司马,最终导致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后,朝臣之心皆向司马,无人替曹爽求情。就这样,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为次子司马昭等上晋王之位铺平了基础,也为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自立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16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