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松花江,中国第三大河,流经黑龙江、吉林两省,是东北极寒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横亘其上的松花江特大铁路桥是京哈大动脉上的重要咽喉要塞。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松花江铁路特大桥始建于1940年,桥长987米,桥顶距离水面32米,是中国铁路为数不多的现役钢结构桥之一。因常年受江上水汽的侵蚀,桥梁的桁梁、梁体、墩台及步行板等都需要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虽然每年寒冬时节江面封冻,看不见水汽蒸腾,但冰层之下的江水暗流涌动,而冰层之上的狂风暴雪也从未停止。为确保春运期间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为保证旅客能够平安顺利回家,为了心中的这个“执念”,来自沈阳局集团公司长春工务段的松花江上守桥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春运、保畅通“大潮”之中,踏上守桥之路。
工长任宝恒通过望远镜检查桁梁。中国网发曲喜兵/摄
东北的“三九”天,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在野外冰封雪掩天寒地冻气温更低。而在松花江桥上罡风的加持下,寒冷更是深入骨髓般,站在桥上几分钟就令人瑟瑟发抖。“帮我拿下手套,这个松动螺栓的位置戴手套不好拧。”桥隧工杨庆民对同伴说。递过手套,他毫不迟疑,先是赤手将螺栓复位,再迅速地套上新螺母,手动拧了几圈,再用扳手一圈一圈将其拧紧,直至完全锁紧,仅一会儿功夫,孙殿龙的双手已冻得通红肿胀。
当呼啸的西北风裹挟着冰晶袭来,打在脸上犹如钢针般刺痛,已“武装到牙齿”的赵永利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紧接着一股冰冷迅速扩散到周身。这一股强劲罡风险些让正在运输加固材料的他失去平衡,他急忙伸手扶住桥栏,尽量让身体保持平衡。
像这样的一幕幕,对于这群“松花江上的守桥人”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踏着白茫茫的积雪,桥隧工们正在运输水泥人行过道板。中国网发 曲喜兵/摄
然而,刺骨的寒冷与肆虐的大风也只是恶劣环境的一部分。北方冬季的早晨,户外金属物上都会凝结出一层霜花,而处于江面之上的钢结构桥身霜花凝聚则更为厚重。即使穿着专用防滑棉鞋,也要极为小心的行走,一旦摔倒不仅自己容易受伤,还会波及到周围的工友。在湿滑的钢桥上,看似简单的行走都是不小的考验。
松花江桥桁梁顶端距江面32米,有十层楼高,而列车通过的桥面距江面也有18米,在如此高的平台上,别说作业了,就是站在桥上,手扶栏杆向下望去,都会忍不住心跳加速。如果没有过人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专业的训练,即使是完成简单的作业,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见工长任宝恒,带头来到了桥顶桁梁上作业。在这上面,冰霜覆盖的花纹钢板,踩上去就像踩在冰面上一样光滑异常,他们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在上面站立起来。他们将安全绳牢牢的束在身上,另一头束在护栏上,如履平地的在桥顶上前行,不时低头检查桁梁上螺栓、漆面、钢梁等设备的状态,发现螺栓松动、弯折立即修复,发现漆面脱落当场记录位置……
“董中品,我来换你!”班长李守印扶起刚刚完成一处塔架加固作业的董中品。董中品揉了揉已经充血泛红的眼睛,长长的呼出一口气。这时,李守印已经干脆利落的躺在了冰冷狭窄的步行板上。在这有限的作业空间里,他缓缓的将半个身子从步行板孔中伸向江面,将手伸入步行板下面的塔架底部,用螺栓和螺母锁紧两个相邻钢架,使其坚固,进而承受住列车行驶过程中巨大的冲击力。其实这个姿势非常难受,保持不到2分钟,人的大脑就会充血眩晕,天窗时间6小时,他们只能交替进行作业,有时就这样在半空中悬挂长达近3个小时。
航拍松花江桥下松花江即将封冻。中国网发 曲喜兵/摄
“陶赖昭驻站防护员,我是作业一组负责人任宝恒,作业一组已完成松花江桥维修作业,人员料具全部下道,可以开通线路。”终于,一番忙碌之后,春运首日对松花江大桥的检修宣告结束。望着旅客列车呼啸而过,这些铁路安全背后的英雄也终于舒了口气,他们带着作业工具一步步走向远方,坚韧的背影也渐渐模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监制:唐佳蕾
通讯员:曲喜兵 李季春 邹壮
视频素材提供: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
视频剪辑:刘宇桐【责任编辑:唐佳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14: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