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12月20日,《新周刊》“2023中国年度新锐榜”在北京颁奖,刘亮程当选为“年度新锐人物”,图为刘亮程在颁奖现场。(《新周刊》供图)
刘亮程部分作品《一个人的村庄》《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凿空》《在一片叶子下生活》《虚土》《捎花》《本巴》《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
□文/蔡俊
“我是个老年人,既不新,也不锐。”12月19日,刘亮程在乌鲁木齐准备出发北京前,接受记者采访:“主办方告知我有这个奖项时,有点意外。”他说,但当对方在微信中阐述了评奖缘由:您当然新锐,您对乡村和大地的书写,和时下年轻人向往乡土、自然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对当下文化非常重要的文学影像。“这条信息说服了我,我坦然接受。”
12月20日,《新周刊》“2023中国年度新锐榜”在北京颁奖。新疆作家刘亮程当选为“年度新锐人物”。
当天的颁奖典礼上,共产生了“2023中国年度新锐榜”16项荣誉、“新势力榜”5项荣誉和“优化生活贡献榜”3项荣誉,刘亮程是来自文学界的唯一代表。
《新周刊》对刘亮程的当选评语是:他在中国西北的旷野笔耕不辍,用质朴沉静的文字,书写山川河流与广袤土地,书写大地之上的人与万物。他在史诗驻足的地方呈现艺术的绚烂,构造天真且富于哲思的“本巴”世界。故乡,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通往世界的起点。他用如梦如幻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维度。他的作品因而具有深刻的中国性、世界性,以及文学未来的可能性。
从2001年至今,“中国年度新锐榜”已成功举办了22届,是业界重要榜单,为社会提供价值观和风向标,也为公众提供判断与心得。查阅往年新锐榜的当选名单,当选过“年度新锐人物”的作家有易中天、郑渊洁、刘震云等人,作家占比相对较小。
“‘年度新锐人物’是《新周刊》‘中国年度新锐榜’中的重磅荣誉,历年来,只有真正代表当年社会潮流与风向的人物才能当选。”《新周刊》在采访邮件中这样回复。
在大时代里做一个最慢的人
《新周刊》近期在对刘亮程的专访中,描述他是主动选择“在大时代里做一个最慢的人”,“刘亮程的慢,简直称得上是奢侈,他在忙着看一群蚂蚁、研究狗的一辈子、琢磨驴的心情,甚至花一个晌午的时间,把一个土包填平,只为了不让一把铁锨在肩上白白生锈。”
的确,虽然在忙碌着行程,采访中,刘亮程还会时不时提起木垒书院里,那几亩早已收割过的耕地。
“菜地很大,有好几亩,所有菜都种,茄子辣子西红柿黄瓜甜瓜西瓜青萝卜包包菜白菜韭菜芹菜……”他一气说出,自己也
笑:“每到春耕,所有能买到种子的菜和水果,都会种到菜地里。”
种菜这件事,于刘亮程而言,和写作一样,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到春天播种前和秋收完,他才会出门处理一些社会事务,参加一些活动,其余时间,就在书院里,专心种菜、写作。
“村里养羊的人很多,播种前去收集羊粪,天然肥很便宜。”刘亮程说,此前曾经担心过多的社会事务会耽搁自己种菜和写作,但几年过去,发现今年和去年一样,去年又和往年一样,除了种菜就是写作,什么都没有耽误:“要说满不满意,我从来不去问村民生活满不满意,大家都在过日子,怎样的日子,都要往下过。”
“我的写作和生活都与新锐无关,我一直在新疆写作和生活,我关注的不是新,是旧和永恒,我的写作和思想也不是锐,而是宽阔和厚。”刘亮程直言,“新和锐这两个字,都不是我喜欢的。”
但是,写作日久,刘亮程感知到更深层次的“新”与“旧”:“那些旧反而变成了新,那些辽阔和厚实的文字,也成为了新,时间会让旧东西,重新变新。”
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刘亮程愈发关注那些过了很多年,都不会再旧的东西:“装饰人的东西,一定会过时。但一片树叶,它永远都不会过时——那是装饰自然的一片树叶。自然,天空,大地,星辰,人的眼神、微笑、呼吸、喜怒哀乐,这些都是永恒之物。”
以崇敬之心创新表达史诗《江格尔》
《本巴》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是刘亮程获选“年度新锐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史诗驻足的地方呈现艺术的绚烂,构造天真且富于哲思的‘本巴’世界。”《新周刊》对刘亮程的当选评语这样提及这部获奖作品。
小说《本巴》发表时,刘亮程60岁,他以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小说里有人不愿变老,有人不愿长大,有人甚至不愿出生,始终待在母腹中。所有人都停留在他们想要的年纪,所有人都活在一个不愿醒来的梦里。
这部充满梦幻的小说,整个故事全部虚构,但它与刘亮程的生活又息息相关,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尤其是牛羊转场的部分,充盈着丰富的生活细节。刘亮程说:“只有通过这些真实生活的细节,我才能虚构出一个文学世界。”
《本巴》的获奖,带动了无数普通读者对史诗《江格尔》的关注,近期,由新疆文联主办的史诗《江格尔》传承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本书对创新表达史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我是抱着崇敬之心以《江格尔》为背景去书写《本巴》的。史诗《江格尔》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知其名,《本巴》在书后附上原诗数篇,就是想让读者看看原诗是怎样的,这是我的初心,借我的作品,普及和推动对《江格尔》的研究,引发更多深入探知的兴趣。”刘亮程说。
新疆题材在文学创作中散发迷人光芒
从《一个人的村庄》到《虚土》《凿空》《捎话》,再到《本巴》,刘亮程一直在书写新疆大地上人与万物共居的家园。他的作品,几乎都以村庄为背景。因为从未离开过土地,那些质朴沉静又涌动着博大力量的文字中,有对乡村真切的现实关怀,也有出人意料的艺术想象;有世界性叙事的时空维度、人文关怀,也有中国性叙事的乡土情结、精神家园;有明丽的草木虫鸣,也有厚重深沉的土地。
而刘亮程文学作品中的这些特质,早在20年前,就与《新周刊》发生过化学反应。2003年,《新周刊》为刘亮程开辟为期半年的专栏。
“《新周刊》一直是很先锋的一个刊物,大部分是在书写那个时代的时尚生活,我的专栏和所有文章都不一样,那是离‘世界’很遥远的文字。”刘亮程回忆,这样的反差,让自己一直对《新周刊》抱有好感。
“我们注意到新疆题材在文学创作中有一种独特的迷人之处,这其中以刘亮程先生和李娟女士为代表,他们的作品自带一种来自‘远方’的诱惑,拥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新周刊》回复说,实际上,对于新疆题材文学关注,该刊由来已久。今年,《新周刊》专门推出《喀什之魅:一座千年古城的现代想象力》封面专题,就因这个民俗特色浓郁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风物独好,充满未来的想象力。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新疆作协主席,刘亮程写作之余,身负引领挖掘新疆文坛优秀作家及作品重任,每每看到新疆各族作家的优秀作品,他都会格外欣喜,不仅向各大杂志社、刊物推荐,还应新疆人民出版社之邀,先后主编“住居新疆丛书”“家住新疆”丛书系列,以及今年主编“新疆文学丛书·小说七星”等,集结新疆各民族作家书写新疆生活。
“故乡,指向的是我们所熟悉的新疆多民族文化,以及我们脚下所立足的土地。作家要认真面对家乡、土地和其中的生活,那是对作家影响至深的地方,也是通往世界的起点。”刘亮程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