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应腾)十天“魔鬼集训”,昆曲名师把黔剧新一代炼成啥样了?8月10日下午,一场长达3个半小时的“经典剧目传习班”汇报演出,在贵州省黔剧院举行。
经典剧目传习班汇报演出现场
汇报内容,是《疗妒羹·题曲》《孽海记·思凡》《虎囊弹·山门》3出昆曲经典折子戏。
主汇报人,是杨影、魏英如、刘樊晨、骆曼菁、周胡文、颜克湫、万宝灿等黔剧青年演员。
验收人,则是业内“主教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家袁伟、徐云秀、钱冬霞、孙海蛟,以及贵州省黔剧院院领导班子。
从"学过来"到"融进去"的升华
8月1日至10日,昆曲大师来到贵州省黔剧院,向青年演员亲授昆曲“身段密码”,在十天的传习下完成“文化输血”,促进地方戏升级。
昆曲是“百戏之祖”,在短短十天时间里学昆曲的精髓,这个任务量听起来就是一场“魔鬼集训”。
在十天时间里,四位昆曲名家手把手拆解“唱腔咬字”“身段节奏”等核心技艺,带领学员完整演绎3出经典折子戏,不仅凸显了训练的严格、密集,对学员而言,更是“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技能”的考验。
昆曲名家徐云秀为学员妆造,戏曲装扮的细节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黔剧是靠学“南昆”打的基础,从地方戏到国家级非遗,靠的是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
“黔剧老一辈艺术家当年学的是‘立身之本’,我们今天要学的是‘破局之钥’。”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告诉记者,2023年黔剧院开设经典剧目传习班,邀请昆曲名家为学员授课,而在60年代,老一辈的黔剧艺术家刘玉珍、邹秀钟等就跟昆曲名家学艺,“可以说,没有老一辈黔剧人向昆曲取经的勇气,就没有黔剧今天的表演范式。”
昆曲名家钱冬霞为学员妆造
时隔65年,黔剧青年演员再跟昆曲大师学艺,目的,就要让他们完成从“学过来”到“融进去”的过程。
“把昆曲严谨的表演程式、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等等技艺融入到黔剧的表演中。”朱宏说,将昆曲名师“请进来”,为黔剧青年演员成长速度“开倍速”的同时,也是地方戏为传承发展储备“戏曲特种兵”。
从生涩到流畅的学艺过程
“这个过程,青年演员会更清晰的看到‘老师教的’和‘我们用的’有什么不同,最后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融入到接下来的表演中,通过舞台实践去掌握表演技巧和功法。”朱宏说。
65年后,黔剧新生再向昆曲名师学艺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员一团副团长袁伟,也有着同样的观点。
“学昆曲不是照搬,是要把‘养分’变成自己的东西。”在汇报演出结束后“演后谈”上,袁伟告诉学员,学昆曲的核心一课,是弄明白“为什么”。
“角色为什么要这样‘站’在舞台上,为什么眼神是这个走向,动作是这样做,你们要主动思考‘如何让传统戏更贴近当下的表达’,这样在排新戏的时候,今天昆曲给你带来的‘养分’才能让你的角色立得住。”袁伟说。
传习班促进戏曲传承与交流
在昆曲名家、一级演员徐云秀看来,十天“魔鬼训练营”的效果体现,在于学员自身的主动学,“学戏是‘我要’的主动过程,在这十天我看到了你们‘很要’,这也是我们在高压下教学的动力。”
乐团与演员教学相辅相成,更好地完成从个体的技能提升到整体的协作配合
而对昆曲名家、一级演员钱冬霞来说,教学的成果是“惊喜”。
“在昆曲行里有句话叫‘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折子戏《孽海记·思凡》对花旦而言,是打基础的难戏,唱念做紧密结合,在台上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钱冬霞说,尽管大家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如此难的昆曲,但在与乐队反复磨合的过程中,大家用超乎预期的潜力与韧性,将这块硬骨头啃下,“这真是下了苦心了,我要大大的给你们点赞!”
青年演员刘樊晨演绎《疗妒羹·提曲》
十天的“魔鬼训练”对黔剧青年演员而言,已不再满足于“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做”,而是主动研读剧本,理解角色。
“昆曲虽然程式化,但每一个程式动作都应当是有目的、有逻辑、有情感支撑的。”青年演员魏英如告诉记者,在十天的学习中,不仅学到‘规矩、程式’这些基本功,更开始进入表演的‘内涵层’,理解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词背后的人物心理和情感逻辑,学会通过研读剧本思考动作目的与意义。
青年演员魏英如演绎《疗妒羹·提曲》
昆曲讲究“内功”与“分寸”,青年演员骆曼菁就有着更强的体会。
“原来唱戏,觉得越大声越好,眼睛瞪得越大越好,但通过学习昆曲让我们感知到,表演不止是要‘放’,更要‘收’,表演力和控制力的掌握。”骆曼菁说,昆曲的学习让她更好的理解“表演是‘控制’的艺术,不是靠“一味地外放”来吸引观众,而是通过精准的控制、深厚的内涵、细腻的表达来打动人心。
青年演员骆曼菁演绎《孽海记·思凡》
从“被动守艺”到“主动进化”,让年轻演员扎进昆曲的“艺术宝库”里取经,学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为把传统戏曲的精髓,融进非遗黔剧。
研习昆曲,是打磨当下表演技艺的"磨刀石"
“随着经典剧目传习班的结业,贵州省黔剧院人才培养完成了又一次‘更新升级’。”贵州省黔剧院党委书记黄云艳表示,在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上,黔剧院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举措创新的推动下,人才梯队建设正焕发新活力。接下来,贵州省黔剧院将继续整合资源,为地方戏人才培养和发展注入新动能,使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呈现在观众面前,进而实现非遗戏曲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审:张思渝
二审:郭邱磊
三审:张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3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