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沈亦云和女儿熙治 翻拍自《亦云回忆》
■文/图 薛家煜
从私塾到学堂,沈亦云读书很认真。“当年嘉兴城里常举行一种会课,等于会考。(成绩)列前者有奖品……地点大半在精严寺。我第一次报名初级,得奖地球仪一架,未曾得过见过,视如至宝”。“韩先生我不知其名,他与梦姜一样热心。他留给我们两首歌,无谱,但亦抑扬而唱。我寻声追忆出来如下:‘山河公共器,前废子传贤,陶唐妙理。禹汤错算计,把国民公产,儿孙私据……’”会考奖品,无谱歌曲,史地常识美国独立、瓜分波兰、满清入关,以及“长长长,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四万万人,都是黄帝子孙,要同心,要同德”……蒙养学堂读书生活的点点滴滴,烙在了沈亦云的心头。
“后来,这个学校归政孚先生一个侄儿接办,我已经不在那里”,“君怡(沈亦云的弟弟沈怡)进的‘养英学堂’,就是由此而来,是一普通收费的学校了”。《亦云回忆》中这一表述,袒露着沈亦云对蒙养学堂的变更、进展与她弟弟上学的牵挂。这是她对芦席汇上学经历刻骨铭心的情愫。
蒙养学堂,吸引了不少开明的嘉兴人,而他们的子女:亦云、志华、志新、志中、振华、文英、敬诚等,都成了第一批走进学堂的读书郎。
说起蒙养学堂,这是敖梦姜在嘉兴始创的一所早期学校。敖梦姜,就是敖嘉熊(1874—1908),嘉兴辛亥革命七烈士之一。
蒙养学堂给沈亦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知识,13岁时,她考入天津北洋女师,16岁后到教会学校读英文……从此,她离别了柴场湾,离别了嘉兴城。
辛亥革命时,从东栅口,从嘉兴走出去的沈亦云,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抗战中,创办上海南屏女中。后来,她和民国著名的政治人物黄郛结婚,辗转半生。
2022年9月2日,新建的芦席汇开街三个月后,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历史街区。徘徊街头,找不到半点这条老街原有的模样。我工作时,一度在太平桥上班,每天经北京路,过鉏家滩、芦席汇、光明街、香橼浜、闸前街、秋泾桥,对这一带的老街老屋,印象深刻。它们与而今的格局,大相径庭。当年,敖梦姜办的芦席汇学堂,早就湮灭在老屋倾覆、拓宽的石板路间,是《亦云回忆》,记下了芦席汇学堂——蒙养学堂的岁月,它实录了一段丰富的嘉兴教育史。可能史料的滞后、局限,与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创的东栅常丰蒙学堂一样,蒙养学堂都未入编《嘉兴教育志》相关篇章。
旧时的柴场湾后名解放路。如今,这一带被统称芦席汇。我从资料中看到过敖梦姜在解放路170号的故居老照片。而“敖家在我紧邻”的沈亦云家在哪里?柴场湾吴家私塾、董家的蒙养学堂又在哪里?
越过秀州路,我,一个老东栅人慢慢走在解放路上,一间一间地看着这里的二十来幢“老房子”。东栅前辈沈亦云,在吴家私塾、蒙养学堂的读书声,已消失在遥远的天际。而今,柴场湾、芦席汇这片土地,历经岁月沉淀,以历史街区的定位,呈现在衍变中的嘉兴。追寻老街的过往,蒙养学堂不仅仅是嘉兴学校兴起的创举之一,也是嘉兴一段民国人文的亮点。光鲜的芦席汇,应该量化蒙养学堂隽永的故事。
鉏家滩南口新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名“集贤桥”。朝花夕拾,我想,敖梦姜、沈亦云,应该是这里名副其实的民国贤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3 0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