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3日晚,贵州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天眼》在贵阳精彩亮相。铿锵有力的唱腔与跌宕起伏的剧情,激发观众热情,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
该剧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为主角,呈现其带领团队历时23年建造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历程。导演钟海在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时,阐述了该剧的创作理念与艺术实践。

钟海,一级编剧,曾编剧导演影视剧、话剧、京剧、评剧、歌舞剧数十部。在钟海看来,南仁东团队的事迹有两重意义:既体现了中国科学家自主攻关的执着,也承载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愿望。《天眼》从筹备到登台,用了5年多时间。创作团队多次前往平塘大窝凼实地走访,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
在将科技题材搬上舞台的过程中,创作团队充分运用了京剧的艺术特点。“比如剧中勘探选址的11年,我们用传统武戏的身段来表现,演员通过翻滚、腾跃等动作,展现跋山涉水的不易。而钢索结构的技术攻坚部分,我们创新设计成集体舞蹈,演员通过肢体组合模拟钢索形态,让观众能直观了解400多根钢索的力学结构与实验过程。”钟海说。

此外,剧中加入了虚构的布依族女孩“萤火虫”这一角色,以此引起大众对望远镜最直接的好奇。“这个角色的灵感来自采风时当地儿童的提问,这其实也是多数观众关心的问题。我们对其进行了戏剧化处理,让剧情更具观赏性。”钟海表示。

舞台设计采用简约风格,以移动平台结合冰屏投影技术展现不同场景。投影中加入部分历史资料,以增强剧作的纪实感。音乐创作则融合了京剧传统唱腔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戏曲风格。

“全剧坚持‘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本质,在保持京剧艺术本体的前提下,对传统程式进行现代化转译。”钟海说,通过技巧化动作,让观众瞬间理解科技难关。而面对亲情离别与团队冲突,大段核心唱腔直击人心,避免陷入“话剧加唱”的创作误区。
钟海表示,希望通过京剧艺术形式,让更多观众了解大国重器背后的科研故事,认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追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视频/赵珊珊 实习生 熊天翔
图/余沁泽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5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