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家大门外,一条弯弯的小河,波光粼粼,鱼儿在水里嬉戏;河岸两侧,青草垂柳,微风拂过,倒映在水面上,起舞弄清影……这并不只是诗词里的画面,随着一条穿越象湖新城的河道正在建设,很快住在这里的居民就能亲眼见到这样的美景。
10月2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施工的河道暂命名为“中心渠”,总长26公里,是象湖水系连通活化工程(一期)(以下简称象湖工程)的最后一环。不久的将来,象湖与抚支故道(河)、雄溪河、城南护城河等水域,以河渠、闸站和管道连通,以赣江作为主要水源,以抚河及三干渠作为水系连通通道及第二水源,自然水系彼此相连、相互贯通,届时,诗画美景就能照进现实。
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祥晟文/图
象湖湿地公园,池塘里的荷花竞相绽放。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祺/摄
银湖二路渠连通抚河和银湖。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邬强/摄
象湖工程:让城区水体水系“活”起来
水闸连通抚河银湖
25日,在象湖工程已经完工的银湖二路闸新建工程现场,记者看到,水闸正处于关闭状态,上游连接抚河,水面被抬高了一些,尚没有漫过水闸;下游与银湖相通,河水虽然看上去有些浑浊,但没有异味,偶尔能见到水中的鱼儿浮上水面,激起一串串气泡。
“以前水流不畅时,下游会积累一些脏东西,还会长水草、水葫芦等。”象湖水系连通活化工程项目负责人余文华告诉记者,在银湖二路渠中间段新建这个水闸,是象湖工程中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抬高上游水位0.5米。“抚河与赣江连接,随着来水不断,上游水位会慢慢抬高,漫过水闸形成自然的流水冲击,整个水循环流通起来,下游就不容易淤积,很好地改善了水环境。”到汛期,有防洪排涝需要时,水闸可以开闸调洪。
如今的银湖二路渠,水面开阔,清澈见底,不时有白鹭掠过,泛起层层涟漪,河岸两侧种满了绿植。“水闸建起来后,这里明显干净了,成了我们休闲乘凉的好地方。”家住附近的赵先生告诉记者,每逢周末他还常来这边钓鱼。
打造城市水系网络
象湖曾以烧砖烧瓦为主要营生,挖泥挖出了多个土坑,降雨后,土坑逐渐形成水塘,加之地势低洼,水塘逐渐连成一片,人们开始议论:“越来越像湖啦!”象湖之名由此而来。
在1998年夏季那场特大洪水后,南昌市萌发了规划象湖的念头。多年整治建设后,如今的象湖更似南昌的“绿肺”,不仅风景如画,还能承担起蓄洪排涝的重要功能。目前,象湖周边已形成朝阳新城、象湖新城、昌南新城、银三角等新城区。
象湖区域上游有丰城境内来水,下游受鄱阳湖洪水顶托影响,洪涝灾害频繁,一直是防洪治涝的重点地区。虽经多年工程治理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水问题,在防洪、治涝、水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象湖工程是南昌打通城市水系网络的抓手之一,早在2012年,南昌市就提出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一湖两岸三横四纵五连通”为内容的城区主要水系建设,使城区主要水体水系“活”起来。
2018年,江西省出台了《象湖地区水系综合整治规划报告》,根据水系现状、防洪治涝、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水环境与水景观建设要求,对规划区域河湖水系进行梳理,以现状自然河湖水系、故道、调蓄区和引排工程等为依托,结合市政道路交通等建设,按照“水安、水活、水清、水美”的总体建设目标,打造象湖地区城市水系网络。
家门口小桥流水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划,2025年南昌市将基本完成大象湖地区核心区域(象湖+银三角+向塘)水系综合整治规划的各项工程,其中象湖工程(一期)已临近收尾。
该工程(一期)总投资1.62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心渠新建工程、中心渠景观绿化工程、中心渠桥梁工程、汇仁大道闸站改建工程、银湖二路闸新建工程、金湖玉湖连通工程等。
目前,汇仁大道闸站改建工程、银湖二路闸新建工程、金湖玉湖连通工程等均已完工,最后收尾的中心渠相关工程正在紧张建设。
在中心渠新建工程现场,可以看到河道已经初具规模。河道面宽约32米、底宽约10米,呈倒梯形,上宽下窄的设计可以增加河道的承载能力。河道两侧正在铺设生态护坡砖,可以直接种植草本植物,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净化水生态。不远处就是象湖新城的住宅楼,错落有致,时不时有居民特意来看看。“听说明年可以完工引水,到时我家门口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想想都开心。”一位阿姨难掩心中喜悦。
在中心渠的首末两端,会分别建设大型首闸和闸站,连通河州路明渠和抚河故道。长达2.1公里的河岸两侧,将建设起美丽的“绿化长廊”、悠长的园林小道。中心渠整体规划总长26公里,西至沿江大道、东至抚支故道,上下游连通后将形成“引排顺畅、蓄调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可调可控”的河湖水网络体系。
东湖。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邬强/摄
一江十河串百湖。中国江西新闻网全媒体记者邬强/摄
居民在前湖岸边小憩
千年古都:一座依水而兴的城市
东湖曾可泛舟往来
说起“水都”,可能大家会联想到“乌镇”般的江南水乡景象。那么,王勃笔下“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南昌,到底是什么样子?
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细软的柳枝,摇曳翩翩。南昌市八一公园,临靠东湖,游人如织。湖岸边,有老年人结对跳舞,有小孩围观爷爷下棋对弈,还有青年人带着小狗来钓鱼……
李爷爷在东湖边上生活了一辈子。今年85岁高龄的他住在东湖边80余年。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40年代南昌还有“水乡”的影子。那时东湖的面积比现在要大,因为许多廊桥没建起来,夏日满池荷花飘香,每到夜晚,会有一条条乌篷船在湖面穿梭往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湖周围开始有些低矮的茅棚房,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政府出于清淤排污考虑,将荷叶清理干净,在湖内养了许多鱼。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湖的人烟旺了起来,湖岸建起了红墙小楼,附近有了市井茶楼,服装店、小吃店、书店、音像店应有尽有。”回忆起东湖的过往,李爷爷如数家珍,南昌曾经独特的水乡风景犹在眼前。
“大珠小珠落玉盘”
赣江穿城而过,抚河环城相拥,东湖、青山湖、象湖、艾溪湖、瑶湖、前湖、黄家湖等大小湖泊散落其中,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勾勒出如今南昌的水城格局。事实上,从古至今,水系都深刻引导着南昌城市形态的发展。
老城区有东、南、西、北四湖,其中东、南、北三湖集中于八一公园附近。南昌著名人文学者邵百鸣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在他看来,东湖是上天赐予南昌人的自然景观。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记载:“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可见北魏时期的东湖水域面积广大,起到调蓄城内洪水的重要作用。
在民间文化学者饶国平看来,南昌的核心区域一直以来在由抚河、赣江以及东湖勾勒出的老城区位置,赣江一方面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南昌城池,另一方面中原文明也经赣江传入南昌古城。
明代时,人们还以“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的民谚来形象概括当时的南昌城。
直到1926年南昌设市并拆除古城墙后,城市逐步跨越赣江发展,形成“一江两岸”的新格局。
“水城”也曾因水而患
饶国平指出,2200多年前南昌就形成了水城共生的水资源形态,是一座依水而兴的城市,只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南昌更多意义上是洪水泛滥的水城。“可以说,南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逊斩蛟龙治水患的传说。”
从雷次宗的《豫章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可以看出,古时南昌城多水患。为治理水患,东汉时期,豫章太守张躬开始组织百姓修筑湖堤,同时还在湖水入江附近挖了一处大水塘,名为南塘,充当蓄水池的功用,以期降低江水侵湖的水量。
南朝宋时期,豫章太守蔡廓在湖水入江处设置水门,江水上涨时可以关闭水门以防江水侵湖,江水回落时则可以打开水门以泄湖水,这种创造性的工程大大减少了城内水患的程度,居民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向湖边扩展。
唐元和年间任洪州刺史的韦丹,组织力量大规模治理东湖,预防水患,还在城的东北处建造另一处排水闸,遇洪涝时,打开水闸,经贤士湖与青山湖一线往北排入赣江。
湖泊面积缩减2400亩
时间回到现在,据南昌市地名办工作人员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南昌湖泊面积缩减的情况开始显现,最明显的是贤士湖和西湖都变小了。
如今的贤士湖,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个小水塘,难以想象贤士湖的面积曾达两三千亩。“老南昌”人黎传绪回忆,原来阳明东路以北一直到洪都北大道都是贤士湖。“以前的贤士湖,大约是现在的20倍。”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南昌湖泊面积至少缩减了2400亩,这相当于14个东湖大小。
湖泊原本是天然的蓄水池,在大雨来临时能有效容积雨水,起到排涝作用。南昌城内湖泊面积不断缩减,连通河湖的九津、城壕也多数销声匿迹,封闭的湖泊丧失了往日的生机,影响着城市排水系统。2012年5月的一场暴雨,使得南昌城甚至出现路上摸鱼、屋里泛舟的场景。
前湖水系:“一江十河串百湖”
系列工程盘活“一城活水”
作为中国水面率最大的省会城市,南昌的水域总面积占比近30%。市域范围内,鄱阳湖、军山湖、青岚湖烟波浩渺,成为守护南昌市的生态屏障。
2014年起,南昌规划投资85亿元实施一系列涉水重点工程,引活水进城、拒污水入湖。五干渠综合整治、东湖清淤工程、裘家洲生态修复工程、前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赣江岸线生态治理工程、青山湖河湖长制度……随着这些工程的陆续完工,老城区滕王阁隧道不再积水、青云谱区京山街道不用再涉水出家门、雨天北京路上不再因内涝而堵起长龙……
随着南昌城区不断“长大”,新城区如何承续这座千年水都依水而兴的脉络呢?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象湖水系连通活化工程给出了答案。不仅是在象湖、前湖,也在瑶湖、九龙湖、黄家湖、孔目湖、礼步湖……南昌市正在不断盘活新城水系网络。
构建完整河湖体系
位于红谷滩主城区的前湖水系是南昌“一江十河串百湖”水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秋日午后,蓝天一碧如洗,映照在前湖湖面,形成“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湖中野鸭成群,白鹭翻飞,不时有游客沿着湖边栈道漫步。
前湖之滨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所在地,这里还坐落着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慧谷产业园等一批高校和产业园区,形成“人水相依、城水共融”的格局。
过去,由于周边常住人口逐渐增多,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前湖;上游河渠植被破坏,岸坡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水质泛黄、发黑,前湖水体水质恶化,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的烦心事。
从2018年开始,南昌市开始实施前湖水系及乌沙河上游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019年,生米大桥前湖补水泵站顺利完工,实现每日从赣江补充17万立方米活水进入前湖。下游打通南航闸、老街闸,前湖水体得以连通,构建了完整的河湖体系,引来了大量白鹤、灰鹤等候鸟栖息。
实施省会引领战略
今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其中包括“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施省会引领战略”,南昌当仁不让。
9月17日,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实地调研督导赣江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他一再强调,该工程是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的战略性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全市百姓翘首以盼的宏伟工程。
据悉,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由赣江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和抚河尾闾综合整治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组成,总投资约为170.64亿元。经测算,该工程建成后,赣江尾闾、抚河尾闾将分别增加城市蓄水6亿立方米和1.4亿立方米;赣江南昌段水位将长期稳定在黄海高程15.5米,枯水期抬高水位5米至7米,抚河故道水位稳定在黄海高程17.5米,抚河干流水位稳定在黄海高程16.5米,枯水期抬高水位3米至5米,赣江枯水期通航能力将由1000吨提升到3000吨至5000吨;赣江中心的老官洲将长期稳定在水下1米之处。
“写好水文章,实现水美岸绿”。南昌,将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超前谋划、精心部署、高位推动。这座“因水而生,缘水而兴,向水而为”的古都,还在赓续它的千年“水脉”,一切交给未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7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