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播撒中医文化的种子(侨界关注)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7-08 05:37: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汤淑兰和英国兰中医学院——

播撒中医文化的种子(侨界关注)

杨 宁 李汶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08日 第 06 版)

播撒中医文化的种子(侨界关注)

二〇二二年,英国兰中医学院毕业典礼。左一为汤淑兰。

受访者供图

汤淑兰,英国兰中医学院院长,英国针灸协会高级执业医师,中国—英国中医药中心英方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她于1993年在英国创立兰中医学院,多年来不仅致力于中医的临床治疗,更是将中医教育作为自己的使命,播撒了一粒粒中医文化的种子。

中医情缘

汤淑兰对中医的热爱,在童年时代便已悄然萌发。在夏日,父亲常在茶中加入佩兰叶以化湿消暑;在秋日的夜晚,外婆会把菊花等摆在桌上,让她欣赏;在江苏溧阳生活时,汤淑兰养兔子,所以她经常割草,也因此留意到花草的生长与季节的变化。她说:“植物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非常深刻和美好的印象,所以后来我喜欢上了学习中医。”

1979年,年仅16岁的汤淑兰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觉得自己踏进了梦想的大门”。在这里,她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更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

她的身体素质先天不算太好。汤淑兰回忆:“在大学的第一年,我800米跑步跑不动,是最后一名。宿舍在5楼,打水的时候体力也跟不上。” 但是学习中医后,她遵循着中医的养生之道,坚持每天早晚跑步。在五台山体育馆的跑道上,她的身影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结果到第三年,她的800米跑成绩突飞猛进,毕业时更是轻而易举地夺得第一。不仅如此,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让她更有精力投入学业,“因为有中医指导怎么去调整状态,所以学习比较轻松”。

毕业后她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方剂专业,师从现代方剂学大师王绵之。汤淑兰跟随名师认真学习,当时要背诵《汤头歌诀》,她就将书放在口袋里,坐车的时候背,吃饭的时候也背。“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回家,天气很热,就到附近的池塘去洗脸,洗脸的时候拿着书看,然后书就掉进了池塘里。”这本书后来被捞起,汤淑兰保存至今。

冬天雪花飞舞,她独自坐在教室里,执着地捧着中医书本;春天鲜花盛开,她仍在图书馆静静地阅读……汤淑兰始终保持平静和认真的态度,投身于中医的学习。

来到海外

汤淑兰初到英国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当她真正开始工作,新环境带来的迷茫感便迎面袭来。

最初她在一个综合诊所工作,诊所里采用十几种不同的疗法,比如正骨、芳香按摩、西草药等。患者以外国人为主,中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许多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并不愿意接受这种疗法。汤淑兰最初看诊的房间简陋至极,连基本的桌椅都未配备。

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信任中医,接受中医疗法的患者数超过了所有其他疗法,汤淑兰上班时也拥有了多个诊室。“只要能看好病,他们就愿意来找你”,汤淑兰就觉得“中医在当地有用武之地”。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找她看病、跟她学习,在1993年,汤淑兰在英国曼彻斯特创办英国兰中医学院。学院建立之初,规模小,学生少,经济利益有限,但是汤淑兰愿意教授下去。那个时候的学生年纪较大,许多是第二职业从医,想要通过学习实现彻底改行。还有一部分女学生,年轻时把时间精力投入在家庭,但在孩子长大后,想要追求个人发展。另外有些学生是因为中医治好了病,于是渴望学中医。

汤淑兰说:“我有的时候累,也不想上课,但是看到这些学生就没办法放弃。他们年龄都比我大,而且从很远的地方过来求学。我想我再累可能也没他们累,所以就一直坚持下来。”

汤淑兰的学生很多都是针灸师,会用针灸治疗,但不懂中药方剂。她曾遇上两名女学生,中药学得特别好,但不会辨证。“我想她们已经每天都在做针灸看病,那就不用从中药一味味的药开始学,直接给她们讲常用的中成药,所以我就专门编了一本中成药的书。”她自编教材《中成药手册》,用作中成药推广和基础的教学。

文化推广

上世纪90年代初,汤淑兰曾应邀到伦敦的一个中医学院创立中药系并讲授中药学。当时她被要求讲授每味药的拉丁文、英文等,但汤淑兰认为,学中医就是为了记住药物的药性功效,较长的拉丁文不利于记忆,建议“我们学中药就用拼音”。她回忆:“当时我用录音磁带,把每一味中药的读音录下来给他们去听。”

“还有中药方剂也是,他们很喜欢用英文名。”汤淑兰介绍了好几种中药方剂的英文翻译,其中有些的确比较容易记忆。但是,“一定要知道它们本来的中文名”。在她看来,中文的名字才更地道,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为了推广中医药文化,汤淑兰和英国兰中医学院还做了很多尝试。在曼彻斯特博物馆的中国馆内,设置了一个“中医健康,治愈关爱”的展区,其中展示的就是英国兰中医学院赠送给博物馆的针灸铜人,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前去参观学习。

汤淑兰还动员海外的中医,创作了一系列与中医药有关的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在文学的熏陶中感受到中医智慧,更能在无形中学习中医知识。汤淑兰本人也写了一首弘扬中医药事业的歌《永相随》,并进行编舞。在2024年5月曼彻斯特第一届艺术节和在温哥华首届海外国医名家论坛上,汤淑兰以优美的舞姿,于歌舞中演绎中医理论,展现了对中国医学的热爱,赢得观众喜爱和赞誉。

转眼间,英国兰中医学院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汤淑兰感慨,她的付出没有白费,许多学生学有所成,开设了自己的诊所和学校,继续传承和推广中医药文化。“这是一个不断传播的过程,我觉得中医就像一棵银杏树,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然后枝繁叶茂。”

展望未来,汤淑兰表示学院还任重道远,他们会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推广中医海外高等学历教育。同时,回顾从医以来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她想要为此写一本书。“我觉得每个患者都是一个故事,所以我想记载下来,展示中国和英国的文化、风土人情,并传递中医的养生方法和理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8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推动中医文化走进新西兰(侨界关注)
...中医文化传播。1997年在新西兰旅游时,黄文川与原天津中医学院教授杨传绪结识,得知新西兰中医需求较大,市场前景广阔。黄文川说:“那时,新西兰有博士学位的中医不多。得知我是针灸
2023-07-03 05:46:00
在孩子心中种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邀请中小学生入校“游学”在孩子心中种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王雁摄“哪位小朋友帮老师读一下《黄帝内经》里面的这句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
2023-02-14 02:55:00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本报记者 刘恩昊日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十一批赴疆支教团32名师生圆满完成三个半月的支教任务,载誉而归。在105天的支教工作中,天中医师生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和
2024-01-08 10:21:00
国药种子的“神奇博物馆”
...、呈川药姿态之大观。这里就是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启动的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全国五大基地之一,
2024-12-17 17:10:00
惠民铸就品牌,内涵纵深发展——新中鲁中医传承发展谱新篇
...传统技法的操作流程,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中医文化的种子,未来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孕育出新一代中医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外籍留学生的到访更是意义非凡,他们跨越文化与国界,亲身领
2024-11-27 15:56:00
突出少数民族医药特色服务
...方面,《方案》要求,围绕全州优势品种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培育壮大5家以上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确保全州中药材总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大力推广黄连、黄精、大
2023-10-11 09:35:00
泸州纳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端午香囊飘药香
...受中医医学独特魅力,还让他们在心中播种下中医药文化种子,结出文化自信的果实。(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陈雨 韩沁)
2023-06-21 20:47:00
小学校园里来了大学师生,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
...医药文化进校园,希望能在同学们的心中播下一颗颗小小种子,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中医药文化。”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五党总支副书记万丽萍介绍。
2023-11-11 12:29:00
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举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共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第二小学将会不断探索,在学生心中播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让中医药文化浸润童心。(王青)
2023-06-21 21:0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