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昊
近日,中国首部环境司法题材电视剧《江河之上》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的首轮播出圆满收官。这部剧以不同类型环境保护司法案件为主线展开,剧情跌宕起伏,展示了近十年来我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发展成就,勾勒出一幅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改革蓝图,谱写了一首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发声、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的赞歌。
《江河之上》引发了收视热潮,也受到参与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法官们的关注与好评。这部剧的创作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思量?演绎出我国环境资源审判改革过程中哪些历程?环境资源审判庭的法官们在工作中有哪些体会?围绕这些话题,《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本剧的主创团队、影视专家和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亲历者。
将环保与司法巧妙融合交织
“剧中引发热议的‘袁笑笑买卖金雕案’,体现出法与情的矛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评价说,这部剧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融入剧作中,将法官写得立体、鲜活,并且普及了生态文明和法律知识。
非法捕捞、装修污染、废酸毁林、非法采砂、买卖国家保护动物、邻里垃圾纠纷……《江河之上》中演绎了大量环境资源保护案件。记者了解到,这些案例在司法实践中都有真实的“原型”。
“这部剧从作品创意到制作完成,耗时约一千天。主创人员实地考察、体验生活,遍访长江上、中、下游多个地区。我们研究了数百个案例,其中包括全国十余年来环境资源审判改革的案例以及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案例。”该剧总导演、总编剧周亚平介绍,这部剧的创作有两条主线,其中一条主线是环境资源审判庭的建立。如为汇聚审判力量、综合审判手段,环境资源审判实行行政、民事、刑事审判职能“三合一”;为打破审判的“主客场”问题,建立跨流域、跨地区的环境资源审判庭;为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司法人员、环保人士如何为不会说话的土地、空气、水等发声。
“采访过程中,我们被法官们的情怀所感动。本剧的另一条主线写了法官工作之外的个人、家庭情感,这个剧里的法官都是付出了感情代价的。”周亚平说。
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该剧最高收视份额10.83%,持续位列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第一。在网络端,该剧全网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4亿。
“这部剧集中展现了十几年来我国环境资源审判改革的崎岖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窗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说,《江河之上》将环保与司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交织展现,同时也展现了司法工作者在环境资源保护案件中的艰辛与付出,真实表现了他们为维护环境生态、捍卫公众权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展示环境资源审判改革成就
剧中法官罗远想借助大江市环保联合会对七星运盛化工厂污染案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时,大家对公益组织是否符合原告主体资格争执不下。
司法实践中,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受理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某港口公司擅自进行铁矿粉作业对长江水域污染案。该案是国内第一起由环保公益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突破了传统民事诉讼将原告主体资格限定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掣肘。
《江河之上》的大结局中,在罗远、耿念、林海岚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跨区域、全流域管辖的陵江环境资源法庭揭牌成立。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及,最高法着眼区域发展需要,支持重庆、成都、乌鲁木齐设立集中管辖的环境资源法庭。
“这部剧在江苏无锡两级法院取景拍摄,而我曾经在环境资源审判一线工作多年,对片中的场景、剧情感到非常熟悉。”曾任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副庭长、现任该院执行指挥中心主任的周科介绍,“剧情中,陵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改革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在七星县人民法院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周科回忆说,2008年5月,无锡中院组建全国第二家、江苏第一家环境保护审判庭,开展环境资源案件专门化审判试点,推开了环境资源审判改革的“大门”。
“环境资源审判改革探索的起点是‘水’,特点是‘自下而上’。”周科说,较早的环境资源审判庭的设立,都因辖区内水体保护案件的需求而生,设立在中级、基层法院。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办理环境资源纠纷案件并监督指导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提高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效能。
最高法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已有30个高级法院及兵团分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南京、兰州、昆明、郑州、长春、乌鲁木齐等中级法院专设环境资源法庭,包括基层法院共有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813个。周科说,十多年来,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
“这部剧聚焦环境资源审判庭,使人们看到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环境生态就是维护公平正义,也使人们切实感受到司法在保护环境资源上的强大力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说。
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服务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3.2万件,同比下降5.8%,其中涉环境污染案件5386件,同比下降11.5%。
演绎出司法工作者勤勉形象
“林海岚是环境资源审判庭女法官形象的一个缩影。我们去法院实地观摩、学习、体验生活,我在众多优秀女法官身上看到了林海岚的影子:工作中严谨公正、不偏不倚,生活中又不失幽默和可爱。”本剧主演之一、林海岚的扮演者吕晓霖说。
“看着剧中的法官,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副庭长徐晓双对剧中演绎的法官们的工作、生活也颇有感触。
徐晓双曾承办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13名被告人非法猎捕、运输、收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公安机关现场查获的猕猴多达46只。接手案件后,如何安置被查获的野生猕猴成了徐晓双的揪心事。徐晓双说,仅简单地将猕猴移交给动物收容中心饲养,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修复;“粗放式”放生猕猴,它们很可能因不能融入原生环境而死亡。
徐晓双扎进图书馆查阅各种野生动物保护有关资料,多次走访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探索出“人工野化+自然放归”的“回归型”恢复性司法新路径。她在判决中明确采取野化放归的生态修复方式,属全国首创。
该案中所涉猕猴经野化训练后在原栖息地顺利放归,案件的办理还推动四川省公、检、法、林草等部门共同制定《四川省环境资源刑事案件中涉案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处置的实施意见》,解决了涉案野生动物的处置难题。
“很多人都说环资法官特别有情怀,绿水青山相随与共,生灵万物常伴左右,一心只愿青山不改色,不悔少年青丝成白发。”徐晓双对记者说,每当她精心办理的案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深层次参与社会治理,就会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
“他们个性鲜明,家庭各异。”在张德祥看来,这部剧塑造了青年司法工作者群像,演绎出他们严谨、勤勉、廉洁、公正的工作作风和蓬勃朝气,而正是这种正义的朝气最能感染人。
“回首过往路虽艰难,但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徐晓双介绍,今年4月18日,成都环境资源法庭正式挂牌成立,全庭干警铆足了干劲,以高质量司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1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