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江南与西南,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经纬,却能在贵州省安顺市找到两者的联结。
600年前“调北填南”的浩大迁徙,让数十万来自今天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军民踏上戍边征程,留在了黔中大地,成为“屯堡人”,并与世居本地的居民共同孕育出了“活化石”般的屯堡文化。
7月23日,安顺天龙屯堡内,一位穿着传统服装的居民为游客倒茶。王珏玮摄
时至今日,屯堡人从语言、服饰到建筑、戏剧,都依旧固守着600年前的文化因子,而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研究推广工程,也成为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
7月23日,贵州省委宣传部和澎湃新闻举办的“这个夏天,来贵州一起澎湃”为主题的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安顺天龙屯堡,体验屯堡文化,探寻大明遗风。
走进天龙屯堡,眼见与周遭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戏剧,悠然自得的乡民,以及不经意间流露出明朝遗风的缕缕痕迹后,一份难能可贵的文化沉浸体验,在这里可以轻松拾起。
黔中屯堡“见”江南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实施“调北填南”战略,调集江淮一带数十万军士前往黔中腹地,屯田戍边,成为屯堡人。
所谓屯堡,即屯军居住之地。至明宣德八年,经过数十年经营,贵州有了700余处屯堡,分布在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人口数十万。
其中,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的天龙屯堡古镇是代表性屯堡村寨之一。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有着“明朝历史活化石”之称。
驻足于天龙屯堡,古朴的城垣之下,听一首屯堡大嬢嬢唱的山歌,再喝上一碗秘制驿茶,仿佛已置身于600年前的明朝时光。
“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走进天龙屯堡古镇,便能发现这里是一座连户成片的“石头城”。值得一提的是,屯堡民居的建筑与华东的江南四合院布局相似,虽较为古朴简约,不像江南民居那样精细考究,却依旧可见小桥流水、雕花悬窗的江南风味。
天龙屯堡里的建筑多用石块堆砌。王珏玮摄
这些民居的石墙是用山上的石头垒成,屋顶用石片当瓦盖。九道坎是天龙屯堡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一幢石房。据讲解人员介绍,明朝在此屯军时的领军大将陈典曾在此居住。仔细观察,石墙上巧妙地设置了垛口与瞭望口,平时居住可做通风之用,战时可当射口,真切感受到600年前往事的遗响。
在沿街的商铺中,小路间,随处可见身着宽袍大袖、手戴银镯的当地居民。这是明代传承下来的汉族传统服饰,因来源于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县,所以也被称之为“凤阳汉装”。
屯堡人家。李立洪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屯堡人世代相传的语言,历经数百年变迁,却未被周遭语言环境所同化,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韵味。其语言特点鲜明,多含卷舌之音,语速快捷,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军人特有的铿锵与阳刚之气,这也正是明代官话的遗韵。
地戏里没有儿女情长
戴脸子、着战袍、持兵器、背插小旗……锣鼓声起,一场穿越六百多年的安顺地戏正式上演。
安顺地戏形成于明代初叶,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安顺地戏的行头,主要有脸子、靠旗、折扇、战袍、兵器等。除特征突出的脸子外,其他行头与古典戏曲中的同类行头都比较接近。
事实上,安顺地戏原本是明军中广泛流传的、集祭祀、军事训练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军傩。随着明军的南征和移民的进入,以祭祀驱邪逐疫为主的傩文化也被带入安顺,与当地民情民俗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安顺地戏。
7月23日,天龙屯堡里上演地戏。王珏玮摄
据微信公众号“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在安顺,流传下来的地戏有三百多堂,戏中所展现的内容,大部分围绕着英勇征战、忠诚爱国的主题,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役,以及《薛丁山征西》《薛仁贵征东》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它们被反复演绎,历久弥新。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汝红是天龙村地戏队队长,据他介绍,当前在天龙屯堡中,每天有9场地戏将轮番演出。作为屯堡文化的传承者,他说:“我们希望演绎好百年地戏,让大家能真切了解到600年的明朝生活是如何发生的。”
在天龙屯堡中的演武堂内,刚六年级毕业的何博文正趁着暑期在学地戏。一年级时,他的老师在“六一”儿童节庆典上表演了地戏。“为何要带脸皮子?背上背小旗?”对此产生兴趣的他,果断参与了学校的地戏社团。这一决定,开启了他与地戏的不解之缘。
7月23日,游客在天龙屯堡准备看地戏表演。王珏玮摄
如今,何博文学习地戏将近6年。他说,是那份热爱与喜欢,成为了他持之以恒的最大动力,而这次暑假专门来演武堂学艺,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唱腔与动作。
郑汝红说,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地戏文化,天龙村地戏队每周一与周三,将前往中学带去地戏表演与知识分享,而周二与周四,则会转至小学,希望以此激发年轻一代对地戏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相似的建筑风格,高度雷同的美食和纪念品,这是当下古镇旅游陷入的同质化困境。走进天龙屯堡,眼见的是与周遭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戏剧,悠然自得的乡民,以及不经意间流露出明朝遗风的缕缕痕迹。在这里,千篇一律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文化沉浸体验。(迪娜尔、古咏瑜)
天龙屯堡在地戏之外,还有山歌等传统文化。王珏玮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5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