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夏”农事忙 农机显身手
——宜昌市推进农业生产“机器换人”观察
5月22日,枝江五家畈农机合作社桑树河村四组,两台插秧机在水稻田作业。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通讯员 罗超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张敏 罗超
正值夏收、夏种、夏管时节,连日来,在宜东平原广袤的田野,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轰鸣作业……各式农机以粮油为调色板,在田间勾勒出丰收的线条,绘就出一幅幅壮美的“丰景图”。
近年来,我市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通过提升农机作业效率、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手段,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种植到收获、从粮油到菜果,宜昌农业生产全过程“机器换人”革命加速推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时代渐行渐远。
夏收:“铁牛”逞威颗粒归仓
风吹麦浪,遍地金黄。5月23日上午,在当阳市草埠湖镇楚湖村,2台联合机收割机在一块小麦田中一字排开,伴随着作业声,收割、脱粒、出麦一气呵成。当天,仅用不到6个小时,300亩小麦就收获完毕。“正常情况下,这种联合收割机1小时可收割大小麦25亩左右,比人工收割效率高200倍左右。”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当阳市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邢汉生对记者说。
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拥有大小农机110台(套),今年夏收季,合作社机械收割油菜4200亩、小麦15000亩。“合作社如今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率达100%,和发达国家的水平一样呢!”邢汉生的语气中透着自豪。通过机械化收割,不仅能缩短收割周期,及时抢种玉米、水稻,相比人工收割,还可以节约成本约70%。
5月上旬以来,当阳农民辛勤种植的43.2万亩油菜、26.7万亩小麦等夏收作物陆续成熟,中稻等夏种作物播栽在即。为确保油菜、小麦由“丰收在望”变“丰收到手”,当阳市提前做好农机调配、检修、维护工作,投入农机具5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1400台以上。
“我们为粮农做好技术指导,确保颗粒归仓;培训推广小麦机收减损技术,促进增产增收。”当阳农机推广站站长陈雪松说,在油菜、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整地,马上进行夏玉米播种和水稻秧苗移栽,确保农时不误。
夏种:“秧机”发力增绿高效
4位农民操作着两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在波光粼粼的水田中来回穿梭,20分钟过去,9亩多水田变成了一片新绿。这是5月22日上午,记者在枝江市安福寺镇桑树河村4组见到五家畈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劳作的一幕。
“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效率高多了,至少是人工的30倍。”合作社理事长李成俊透露,今年合作社种植中稻2000多亩,全部用机械插秧,仅1个多星期就可以全部移栽完。“我们在保障本地的同时,还把插秧业务延伸到远安、荆州等地。”
近段时间,枝江市信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们每天驾着“铁牛”,穿梭于田间地头,为农户抢收抢播。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耕地、播种、田管、收获、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配方施肥等一条龙全程机械化服务,服务面积达3万多亩。
在宜昌,像信达这样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遍地开花,数量达498家,从业人员达9700余人,承担了全市30%以上的农机作业量。日渐健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机走进更多农户家中。
农忙时节,服务主体数量多,农户需求急,信息如何有效对接?宜昌接入了全省智慧农机服务平台,农机手只要在手机上关注微信公众号“荆楚农机服务版”,哪里有作业需求、需要什么机械一目了然。今年“三夏”生产期间,全市组织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耕整机、拖拉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近10万台(套),加上河南、安徽等跨区作业农机,完全满足夏收夏种需求。
补短板:农机装备提质扩面
在位于枝江市的国家级示范社——守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院里,几台植保无人机整齐排列。“这些无人机是咱的宝贝,施肥、打药等本领多着呢!”合作社理事长朱守华幽默地说。
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化科、市农机技术推广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43.4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7.47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23.89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70.1%,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种田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新型实用农机的需求更加旺盛。在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宜昌市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高涨。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用近2000万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5000余台(套),4000余农户受益。
农机总量增加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我市大力引进推广高效、低耗、智能、绿色的农机装备和技术,“互联网+北斗+农机”实现了农机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近年来,全市累计推广北斗农机终端2200余套,铺设山地轨道运输线2400条,农机装备的科技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占全市国土面积大半以上的西部丘陵山区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4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是制约全市农机化水平的突出短板。
如何补齐短板?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雪峰表示,我市将目光聚焦薄弱环节,从更新换代农机装备、推进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开展农机装备提升行动,在提高农机装备总量的前提下,引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因地制宜推动农机化加快向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加工业扩展,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全面、全程化迈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