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2月3日至6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在天津大学举行。山东大学参赛团队获7金4银,创历史最佳成绩。
获奖项目:
获奖项目:
这次赛事中,山东大学实现多项突破。11个入围总决赛的项目有7个项目夺得金奖,获得金奖比例居全国高校前列;入围总决赛的4个本科生创意组项目全部夺金;获得红旅赛道金奖2项、产业命题赛道金奖1项,同时实现了红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项目金奖零的突破。“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纳’愈芳华——新型卵巢癌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纳美素”项目是学校在新医科类别首次夺金。在全部金奖项目中,3个项目获金奖争夺赛小组第一名,2个项目获小组第二名,“借矸而砌——矿区井下治理的‘精卫鸟’”项目在30强排位赛中获得本科生创意组全国第二名。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会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大学承办。共有来自国内外151个国家和地区5296所学校的421万个项目、1709万人次报名参赛,1260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参加决赛阶段现场比赛,423个项目获得金奖。
学校高度重视本次比赛,积极挖掘种子项目,针对性动员、吸纳重点科研团队支持学生参赛,努力将学校科研、人才发展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动能,全面提升参赛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组织40余次项目辅导、模拟路演、压力测试等相关活动,助力参赛团队全方位提升综合竞争力。校赛期间,山东大学共有3000余个项目在系统报名,参赛项目数创历史新高。省赛期间,山东大学获金奖32项、银奖28项,金奖总数全省第一,并最终获全省冠、亚军。国赛期间,山东大学共有16个项目参评,网评通过率接近70%。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大赛激励保障政策的牵引作用,探索实施学生创新研究支持计划,不断深化“赛创融合”创新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助力培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
下面一起来领略金奖项目的风采:
《“纳”愈芳华——新型卵巢癌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纳美素》
主赛道本科创意组金奖
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宋坤教授等指导,经济学院推荐的“纳”愈芳华团队,针对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化疗药物紫杉醇副作用大、精准性差等临床问题,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研发了卵巢癌靶向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具有较高生物安全性的同时大幅提升抗肿瘤效果,有效降低不良反应,肿瘤抑制率提升1.5倍,有力响应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健康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山大青年力量。
《奔向“钠”十年——新型铋基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航者》
主赛道本科创意组金奖
奔向钠十年项目团队以钠电储能不断发展的产业背景为起点,针对目前普适性负极材料硬碳面对的技术难题,设计了长寿命,低成本的新型钠电储能负极材料碳酸氧铋,它具有大层间距晶格,有效缓解储钠时的体积膨胀效应,并加入添加剂简化生产条件,构建导电网络,性能大幅提高。团队共申请十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四篇论文,获得海内外知名专家认可。团队积极推动产业化进程,完成中试实践,全电池组装,获得多家企业的认可和推荐。
《借矸而砌——矿区井下治理的“精卫鸟”》
主赛道本科创意组金奖
岩土工程中心李术才院士团队、齐鲁交通学院李召峰教授及张健老师指导的“借矸而砌”团队,聚焦我国煤矿采空区治理突出问题,提出利用采煤伴生物——煤矸石就地回填,通过科研攻关有效解决了煤矸石胶凝活性低、污染成分难控制和成分复杂波动大三大痛点,实现了矸不出井、就地利用的高效填充和大宗量、高附加值绿色利用,有效解决了采空区治理难题,显著提升经济效益,破解民生难题,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迎刃而解——数控机床绿色精密加工技术赋能方案开创者》
主赛道本科创意组金奖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超特科技团队通过调研发现高端蓝宝石和碳化硅衬底及外延材料面临着加工工序多、加工良品率低、加工成本高的制造难题,团队针对上述痛点攻坚克难,突破电化学放电加工技术应用领域,巧妙地将运用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电化学放电技术应用于又硬又脆的半导体衬底及外延材料的加工中,通过三次技术攻关,实现了超声辅助内喷液电化学放电磨削一体化技术,并根据技术指标和加工产品需求,设计出两种超特刀柄系统赋能方案,分别应用于蓝宝石与碳化硅加工场景中。未来,团队将突破超硬超脆材料的加工瓶颈,助力高端制造业可持续性发展。
《红土中的革命—赤泥路用赋能乡村振兴》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由岩土工程中心李术才院士团队的李召峰教授及张健老师指导的“红土中的革命”团队,针对我国最难利用的固废之一——赤泥,进行了环境-岩土-材料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研发了适用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建造、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注浆防控等多场景、多领域的赤泥基环境低影响建造系列材料,实现了赤泥大宗量、高附加值、绿色资源化利用,助力我国环境治理,土地解放,解决民生难题,推动城乡共繁荣,赋能绿色新基建。
《盐碱易改——荒地变良田,增粮保国安》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院士带领团队历经8年科技攻关,利用国际领先、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ed/ET基因重组技术对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进行遗传性状的定向改良和优化,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款用于盐碱地修复的广谱性生物固氮产品,打破老牌跨国公司对于全球生物固氮市场的垄断,该产品兼具良好的降盐、生防与生物固氮等功能,有效缓解和显著改善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同时实现了多种作物的增产,对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安全和提升农产品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立方星技术的空间创新性应用》
产业命题赛道金奖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星瞳”团队承接的是北京未来宇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给出的命题“基于立方星技术的空间创新性应用”。近年来,立方星因其成本低廉、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的优势,在航天任务中愈发受到青睐。张清和教授在此方向提前布局,组建学科交叉团队,吸纳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杜清府教授和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李延辉高级实验师等专家,以王进、谢新尧等博士研究生为研发骨干,经过七年的技术积累,研发出电离层粒子探测载荷(星瞳)样机。星瞳载荷性能指标可达国际领先水平,并采用高度集成的设计,首次攻克了“极弱信号检测”难题,在探测空间分辨率上也有较大的突破。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主赛道金奖、“借矸而砌——矿区井下治理的‘精卫鸟’”项目团队负责人刘泰鑫在赛事结束当天感慨万千。他说,回顾这一年的备赛历程——一月搜集材料,二月撰写策划书,三月制作PPT,四月修改思路,六月的校赛,七月的省赛,八月的冠军争夺赛和国赛排位赛,十二月的国赛总决赛,一路走来置身处地感受着团队的蜕变与成长。
“细细数来,8000页PPT、60000字答辩稿、7500页计划书、200个挑灯探讨的夜晚,我们一同见过中心校区凌晨的会客厅,见过兴隆山深夜的天工湖,跃过青岛的金沙滩,站在天津的北洋园,当我作为答辩人站在大会舞台上,饱含热泪地说出了那句‘在山大、在山东、在中国,精卫鸟淬火成钢”’。刘泰鑫说,科创竞赛贯穿了他的2023年:两项国家级A类双创大赛取得国赛2金2银,站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排位赛的舞台,而他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一朵朵小红花。
“在比赛候场时,一年里的画面在我眼前不断浮现,校赛的错误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愚昧与短板,省赛小组赛的折戟我学会了谦卑与自省,总决赛小组赛我告诉自己要自信和坚定,而登上排位赛舞台的那一刻我懂得了敬畏与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懂得了‘我敢闯、我会创’的精神内涵。”刘泰鑫说,成绩的取得永远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离不开背后的厚重支持。学校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将最优质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转化为最有力的教育资源和创业资源。入学起便沐浴在学院科创育人的浓厚氛围中,还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先发优势。感谢校团委,不管是赛前培训,还是到赛中服务,或是到赛后总结,为有科创梦想的青年学子保驾护航。还有老师们不求回报地指引方向,战友们的无条件信任和支持。“虽然2023年的比赛结束了,但新的故事即将掀开篇章,我们将继续奋斗,展现属于山大青年学子的光芒。”
(来源:山东大学 文/范金林 南东周 刘泰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1 23:46:3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