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们常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代指封建帝王后、妃众多,妻妾成群。但在史书特别是正史记载中,除了皇后,能被史家列入正史的嫔妃却屈指可数。
以唐朝为例,作为享国289年、共历21帝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新唐书·后妃》中记载的皇后以外的嫔妃只有两位,其中一位是以貌美受宠而人皆尽知的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另一位就是今天文章的女主角——唐太宗贤妃徐惠。
和杨贵妃相比,徐惠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远不如前者——
论在后宫中的地位,杨玉环是贵妃,居“四妃”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徐惠生前只是“充容”,虽在九嫔之列,但属于九嫔中倒数第二级次。死后被追谥为“贤妃”,也属于“四妃”中的最后一个等次。
论相貌,杨贵妃是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而徐惠只是个姿色一般的女子。
徐惠是靠什么“挤身”正史的呢?
1.传奇才女,应召入宫
徐惠是浙江长兴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徐孝德是朝廷官员,曾官至散骑常侍。
和那些靠长相貌美而被选入宫的妃嫔不同,徐惠进宫是靠才华出众,声名远扬,被唐太宗李世民召进宫中,纳为才人。据记载,徐惠天资聪慧,出生5个月就开始说话,从小爱读书,4岁就能熟读《论语》等诗书,8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
有一天,父亲想考考她,让她模拟《离骚》体式作一首诗。小徐惠略一思考,从容提笔,很快作了一首《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父亲看后暗暗震惊,知道这孩子才华过人,想不出名都难。事情传出后,徐惠名声大震,后来她的诗词文章广为流传,唐太宗听说后,也很惊奇,就将她召进宫中,封为才人,这一年,徐惠才11岁,唐太宗40岁。
“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父孝德,尝试使拟《离骚》为《小山篇》曰:“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孝德大惊,知不可掩,於是所论著遂盛传。太宗闻之,召为才人。(《新唐书》)
才人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只能算是皇帝众多妻妾中的小妾。但徐惠并不在乎这些,从小酷爱读书的她,进了皇宫后,看到宫中藏书丰富,如鱼得水,整天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学习中,
唐太宗是个爱才之人,当初召徐惠进宫,就是看中了她的才气。他很欣赏徐惠的聪慧好学和文思敏捷,对她越来越宠爱,不久就将其晋升为充容,位列九嫔。
2.才智双全,受宠不衰
徐惠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诗词文章更加优美,也给太宗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有时候,即使因为一些小事惹得太宗生气,聪明的徐惠也能凭自己的才智轻松化解除。
一次,太宗闲暇之余,传召徐惠陪侍。作为地位不高的妃嫔,徐惠自然明白“女为悦己者容”的道理,所以听到传召,便精心梳妆打扮,过了好久才姗姗而来。等得有些不耐烦的太宗有点生气,脸也拉得很长。随从人员看到太宗满脸怒气,都暗暗替徐惠捏了一把汗。
徐惠看出太宗生气,灵机一动,对着太宗嫣然一笑,然后令侍从送上纸笔,写了一首小诗,呈给太宗。太宗接过一看,写的是“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太宗看罢,被徐惠的聪慧机灵和撒娇式的小调皮逗得哈哈大笑,满腹怒气一扫而光,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徐惠化解。这首小诗《进太宗》也被后人收入《全唐诗》,成为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佳作。“太宗曾召妃,久不至,怒之,因进诗曰:‘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唐语林·贤媛》)
徐惠不仅才气过人,而且心忧国事,敢于建言献策、进言直谏,这也是她身为嫔妃,而被后世载入史书留名千古的最重要原因。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在任期间重视吏治,发展经济,国富民安,善于纳谏,开创“贞观之治”,历来为世人称颂。但到了后期,开始对外四处征伐,对内大兴土木,耗财费力,引发百姓不满。
徐惠看到这种情况,内心非常焦急。但作为一名妃嫔,和皇帝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怎么才能劝谏太宗呢?她想到了自己的特长:书谏。于是,她就针对朝廷当前四处征伐、大兴土木带来的弊端,精心构思,写出了一篇千字长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计划择机呈报太宗。
不久,太宗驾幸玉华宫,徐惠伴驾。徐惠借机将疏文呈上。在疏文中,徐惠通过总结贞观之治以来国富民安的的喜人变化,赞扬贞观初年与民生息、勤政爱民的施政方针。然后说明历代君主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接着便列举今年以来四处征战、大兴土木带来的弊端,劝谏唐太宗戒骄戒侈,慎终如始,体恤民生,息兵罢役。
“惠上疏极谏,且言:‘故地广者,非常安之术也;人劳者,为易乱之符也。’”“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新唐书》《旧唐书》)
太宗历来从谏如流,看过徐惠的上疏后,自然明白她的一番苦心,加之疏文写的委婉曲折,切中时弊,文辞优美,言词恳切,既有文采,又富有远见卓识和忧国忧民之情,因此大加赞赏,当即重赏了徐惠。“太宗善其言,优赐甚厚。”(《旧唐书》)
当然,从后面的所作所为看,这篇疏文虽然对太宗有所触动,但并没有真正做到息兵罢役,但徐惠的这篇谏文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由女性作者写就的政论文,历来备受史家赞誉。《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多部史书均收录其中。
3.以身殉情,誉为花神
不管在政事上太宗能否采纳徐惠的谏言,但太宗对徐惠的忧国爱民之心和出众的才智,无疑是赏识的,并以此生爱,常宠不衰。这与那些所谓“以色侍人,色衰而爱驰”的嫔妃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元649年,51岁的太宗病逝。徐惠悲痛万分,不久就思念成疾。为了早日和太宗地下相见,她拒不服药治疗,对身边亲近的人说:“先帝待我优厚,我希望早一点死去,侍奉在先帝陵寝,这是我的心愿。”并作诗明志。“……追思顾遇之恩,哀慕愈甚,发疾不自医。病甚,谓所亲曰:‘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旧唐书·列传第一》)
第二年,徐惠不治而亡,时年24岁。唐高宗感念她对太宗的忠贞之情,追谥其为“贤妃”,这个称号,也是对徐惠短暂一生的客观公正评价。
有的文章说,因为太宗对徐惠的宠爱,临终前留下遗诏,特许她不和其他没有生育子女的嫔妃那样出家为尼,但这一廉洁但并无正规史料佐证。也许,这是后人对她的一种美好期望吧。
后世也没有忘记这位聪慧善良、才华超人的贤妃。虽然生前地位不高,但《新唐书》《旧唐书》将她的事迹收录其中就是明证。
她留下的七篇诗歌文章,有的被收入《全唐诗》,有的成了唐朝储君和皇子们学习写诗作文的启蒙性教材,她的《长门怨》是唐代同题诗歌中唯一的嫔妃和女性作者,流传至今。《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更是受到后世帝王和史家的高度赞誉。明太祖朱元璋赞其“今所答皆顺其欲,则唐妇人过今儒者。”
更为传奇的是,后人因为她曾写过咏桂花的诗,就封其为桂花花神,这其中,是否饱含了人们对这位善良、有才、多情而又痴情的传奇女子的追思怀念之情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2 11:45:3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