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
守护碧水清流 润泽云中大地
□ 本报记者 宋芳 张彩峰
灵丘县花塔村水清树绿景色美。 资料照片
初春的壶流河湿地,冰雪开始消融。每年春夏时节,这里水下游鱼成群、水上百鸟嬉戏,岛上绿树成荫、岸边花草连片。水净岸绿鸟蹁跹,折射出大同水环境之变。
桑干河、御河、十里河、唐河、南洋河等一大批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全线铺开,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我市10个在用市级水源地及9个在用县级水源地全部达到了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旱灾害防御等各项工作,治水思路和水利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老水问题加快破解,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治水兴水成就硕果累累,“大同清”名片更加亮丽,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综合施治 促进节水增效
大同降水少、风沙大,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市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台了《国家节水行动大同实施细则》,制定了节约用水联席会议制度,有序推进节水型城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节水型机关建设,积极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常态化开展生态补水工作,从2017年实施引黄北干线工程以来,共引调黄河水5.18亿立方米,持续的生态补水使桑干河沿河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达0.5米;从2013年至今,册田水库累计向下游永定河输水9.92亿立方米。同时,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机大力宣传节水知识,营造全社会节约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019年,我市被命名为“山西省节水型城市”;2021年,平城区、阳高县上榜水利部“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据统计,全市用水总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3项指标已连续5年超额完成控制指标任务,稳居全省第一梯队。
溯本追源 治污唤回清流
“今年1~9月,我市国考断面在全国338个重点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排名第4,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得到显著改善。这与我市持续强化源头治理、精准治污的扎实举措息息相关。”说起这项亮眼的成绩单,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深有感触。
我市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全力推动市西郊污水厂、云州区污水厂、天镇县新城污水厂等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强化水污染源头防控,加大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实施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活水畅流等措施;对重点排污企业、城镇污水厂、地表水监测断面实施调查监测和水质预警。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发挥“人防、技防、联防”优势,对关键点位开展突查夜查巡查,不定期使用无人机对市域内主要河流实施航拍巡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了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市80处水源地均已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全市断面水质进一步巩固提升。
同时,我市坚持改革创新守护碧水清流,与全省同步推行河长制,在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06条河流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河长+河长助理+河警长+河检察长+巡河员”上岗履职,定期巡查责任河道、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织密了管水治水的责任网、制度网、监督网、考核网、治理网。
生态修复 人水和谐共生
南环桥下御河畔,绿树掩映水中、水面金鳞涌动,16.8公里河道形成连续水面,“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廊道成为市民融入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在的御河真是太美了,早晨和傍晚来河边走一走,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市民郭先生说。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全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涉及大同的治理任务,先后编制了桑干河、御河、大清河、南洋河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加快推动一批河道综合治理项目上马实施。1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21.84亿元,治理河道280公里,治理后的河道防洪标准大幅提高,两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深度聚焦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水土资源开发“三大目标”,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等工程项目,取得显著成效。10年间,全市共投入资金11.45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67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68.5%。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常抓不懈,方能长治久清。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征程上,我市将统筹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河流生态保护治理、地下水保护与修复、水文化建设。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及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工程;重点实施桑干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大清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永定河河源区修复与保护工程;抓好地下水压采,推进泉域保护;打造与大同名胜古迹相得益彰、独具特色的水景观、水文化。全力构建“一河两屏六区多廊”生态安全格局,让“大同清”润泽云中大地、造福一方百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5 0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