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受遗诏辅政,杀孙弘掌权
243年,诸葛恪转屯柴桑。到245年,诸葛恪任大将军,假节,代陆逊领荆州事,驻武昌。这期间魏国与吴国之间,以及吴国国内政局没什么大事要事发生,但在诸葛恪与陆逊私人之间却发生了一件事,很值得玩味。
244年,陆逊任丞相,诸葛恪给陆逊写了一封信,即《与丞相陆逊书》,主题就一个,人各有长短,不要求全责备。诸葛恪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围绕这个主题旁征博引,议论说理,洋洋洒洒,头头是道。
为什么诸葛恪要给陆逊写这么一封信呢?因为诸葛恪知道陆逊有些嫌弃他。具体在哪些事情上嫌弃他,有什么表现,史书上没有记载。从诸葛恪信中极力阐述人各有长短,不要求全责备的内容来推测,应该是诸葛恪的一些短处为陆逊所嫌弃。
诸葛恪的信颇能说明其恃才傲物不服输不服软的性格,和上期举的那些例子是一致的。
陆逊是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江东世族领袖,出将入相,刚直不阿,一身正气,如果被他所嫌弃的话,大概率是被嫌弃的这个人有问题。但诸葛恪信中丝毫没有反省自己有什么问题,愿意改正这些问题,而是一味单方面要求陆逊不要求全责备。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真是这样。诸葛恪就这么个性格,对皇帝、太子、丞相、老臣都敢怼,不知收敛。这种性格不适合从政。
被陆逊嫌弃不是什么好事,对仕途多少会有些影响,但陆逊第二年就去世了,一年后(246年),诸葛恪任大将军,假节,代陆逊领荆州事,驻武昌。诸葛恪此前就一个杂号将军,这次升职简直是飙升,从中可见孙权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251年,孙权病重,太子孙亮才九岁,得为他寻找辅佐大臣。孙权与近臣商议哪些人可以作为托孤辅佐大臣。因朝臣都觉得诸葛恪不错,侍中、武卫都尉孙峻就上表推荐诸葛恪。
孙权认为诸葛恪刚愎自用,不大合适,但孙峻认为当朝无人能比,坚持保荐诸葛恪。以孙权识人用人的能力,应该对诸葛恪的优缺点十分了解,也许是年老病重,孙权没有坚持自己的第一反应,同意了孙峻的举荐,任诸葛恪为太子太傅,同时任中书令孙弘为太子少傅。
252年5月20日,孙权弥留之际,召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人,交代后事,将除生杀大权以外的所有事务托付给诸葛恪,为诸葛恪修建了专门的公馆,设置了保卫人员,规定了群官百司拜见诸葛亮的礼仪规矩。
这个规格太高了,诸葛恪府第几乎成了吴国政治中心。诸葛恪对现行诸多法令中有不合适的,逐条鉴别整理,提出修改意见,孙权予以采纳。中外对吴国的改变一致称赞,百姓人人欢欣。
诸葛恪掌权也不是一帆风顺,小有波折。
第二天,孙权去世。中书令孙弘素来与诸葛恪不和,害怕诸葛恪掌权后迫害自己,就秘不发丧,想矫诏除掉诸葛恪。孙峻知道消息后告诉了诸葛恪。诸葛恪设计请孙弘来府中议事,将其诛杀,然后穿上丧服为孙权发丧。
孙亮继位,改年号为建兴。这个年号取得有些奇怪,(蜀)汉国刘禅继位后改元就是建兴,吴国怎么会拾人牙慧?何况此时(蜀)汉国还在,岂不遭人嘲笑?诸葛恪号称大才,怎么连个年号都想不出来?
诸葛恪执政后,以霹雳手段大刀阔斧地做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事情:撤销校事制度(特务统治),裁除军政冗员,免除拖欠的赋税,取消货运关税,等等,给予了官员百姓许多恩泽,赢得官员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吴国偶像级别的政治家。老百姓对诸葛恪十分景仰崇拜,诸葛恪每次出入,沿途都有百姓围观,伸长脖子希望能看清他的样子。古人也追星啊。
东兴大捷,如日中天
东兴堤(今安徽含山西南)是孙权称帝第二年(公元230年)拦截巢湖水修筑而成,主要目的是抬高水位,利于发挥东吴水军优势,抵抗曹魏进攻。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吴国兵分四路攻打魏国,其中大都督全琮一路攻淮南,与魏国扬州刺史,伏波将军孙礼、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王淩大战,失败后废置东兴堤不用。
诸葛恪执掌朝政后,于当年十月重新修筑东兴堤。大堤规模超过从前。在大堤东西依山修筑两城,东依濡须山,为东关;西依七宝山,为西关。修好后留下将军全端守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城,各带一千兵。
诸葛恪所修的大堤和关城已经超过边界进入魏国领土。孙权筑东关时,曹魏于七宝山修筑栅栏相对抗,后来东兴堤废弃,魏国也废了七宝山的栅栏。这次诸葛恪却在七宝山筑城,将魏国领土据为己有。
此时魏国政坛形势也很微妙。前一年刚发生淮南王凌叛乱(淮南三叛第一叛),司马懿带病出征平叛,获胜不久后去世。司马师继任抚军大将军接管权力,此年又升为大将军。新官上任,就遇到诸葛恪的挑衅,司马师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决定兴兵伐吴。一是收复国土,这是执政者的分内之事;二是希望取得一场胜仗来树立自己的声威,巩固权力。
南征前,镇东将军诸葛诞、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征南将军毋丘俭等人都分别上书提出了自己的南征方略,各有不同,司马师征询智囊尚书傅嘏的意见。
傅嘏提出了七条建议,反对直接对吴国采取军事进攻的方略,建议大军占据两国边境处的肥沃之地,大规模屯田,在取得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待机而动。其实这是个可行的战略方案,但耗时太长,不符合司马师攻敌立威的作战意图,被司马师放弃了。
最终司马师采纳了诸葛诞的方案,分三路伐吴,战略目标是摧毁东兴堤。以都督司马昭为监军,一路由征南大将军王昶攻南郡;一路由镇南将军毌丘俭攻武昌。这两路大军主要是在长江上游牵制吴军。主力一路由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率领,以七万大军攻打东兴。
诸葛恪闻讯后,亲率四万人马连夜驰援东关。胡遵、诸葛诞做浮桥渡江,陈兵东兴堤上,分兵攻两城。因城池在高山上,一时攻打不下,双方呈胶着状态。
诸葛恪派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锋进攻魏军。丁奉自告奋勇地对其他几位将领说:“大家一起行动比较迟缓,如果让魏军占据有利地形,就难以与其争锋交战了,不如我率部先行。”诸将领让开道路,丁奉率所部三千人快速突进。
冬季北风呼啸,丁奉趁风行船,两天抵达东关以东的徐塘,整军攻魏。那天正好下雪,魏军诸将聚集在一起会饮。丁奉见魏军前部兵力稀少,就激励手下说:“求取封侯赏爵,正在今天。”士兵们士气高涨,脱下铠甲,丢掉长矛大戟,只戴着头盔拿着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
正在饮酒的魏军士兵看见这情景大笑不止,只顾着看稀奇,没有想到要整兵对敌。丁奉军爬上堤岸,大砍大杀。魏军毫无准备,惊恐万状地四散奔逃,争抢浮桥,结果将浮桥弄断,掉入水中,互相践踏着逃跑。
此时留赞、吕据、唐咨等人也相继带兵赶到,一哄而上,魏军全线崩溃。乐安太守桓嘉(桓阶之子)、先锋韩综(韩当之子)等人战死。吴军缴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其他军需物品堆积如山,大胜而归。
王昶、毌丘俭得知主力战败,各自烧毁营地后撤军。
韩综投降魏国后经常带兵侵犯吴国,孙权恨之入骨。诸葛恪将韩综首级呈于孙权庙,祭拜孙权,算是了了孙权的一个心愿。
东兴大捷后,诸葛恪晋封阳都侯,荆州、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权力和声望都达到顶峰。丁奉等其他将领也各自得到升迁和奖励。
魏国惨败,作为监军的司马昭不想承担战败的责任,问大家:“这件事应该由谁来担责?”大司农王修的儿子王仪此时在司马昭手下任司马,回答说:“罪责在元帅。”司马昭大怒,说:“王仪,你这是要委罪于我吗?”竟然下令将王仪杀了。
谁都知道战败的责任首先应该由主帅承担,司马昭虽然杀了王仪,也不能消除其余将领心中的这个想法,朝中大臣也要求追究战败责任。司马师不想追究司马昭的责任,就主动出来承担责任,说:“此战是因为我不听诸葛诞的意见建议才失败的,这是我的过错,诸将何罪?”从这件事情上看,司马昭确实不如司马师。
司马师主动承担在责任,又象征性地把司马昭新城乡侯的爵位剥夺了,朝臣们也只好不再追究其他将领的责任。最终只是将诸葛诞和毌丘俭互换,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
此战魏国士兵死伤惨重,国内棺材都不够安葬这些战死的将士,最后居然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受到处罚,也是奇葩。
事情本来应该到此为止,诸葛恪可以利用这次大捷带来的威望进一步巩固权势,安定民心,筑牢根基,可惜诸葛恪性格中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缺陷再次占了上风,得此大胜而生出轻敌之心,决定明年春再次北伐,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这个悲催的前景在东兴之战后就被人预测到了。魏国曹芳张皇后的父亲张辑在东兴之战后上书断定诸葛恪离死不远。司马师不解,问他个中缘故,他说:“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想要不死,可能吗?”不久果然应验了。司马师对张缉赞叹不已,认为他比诸葛恪聪明。
合肥惨败,跌落神坛
为增加此次北伐的胜算,诸葛恪特地了联络(蜀)汉,派司马李衡到蜀中联络姜维,约定同时起兵。姜维此前几次北伐都没有什么收获,吴国来约,立即答应。
外援联系好了,内部却出现了分歧。吴国诸大臣认为经东兴一役后将士疲惫,不宜再打,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坚持反对意见,被诸葛恪叫人赶出去了。
诸葛恪还专门写了篇文章来说明为什么要北伐,认为以前吴国不敌魏国是因为曹操将多兵广,如今老将凋零,新人还没有完全长大,加上司马懿才死,司马师幼弱,即使有智谋之士,也得不到重用。此时正是讨伐魏国的大好时机。文中还对叔父诸葛亮北伐失败深为感叹。
不知道诸葛恪这些判断是怎么得来的,《晋书·景帝纪》有司马师继位时主要文武大臣的描述,“诸葛诞、毌丘俭、王昶、陈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邓艾、石苞典州郡,卢毓、李丰裳选举,傅嘏、虞松参计谋,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预朝议,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文武良才济济一堂。反而是吴国和(蜀)汉的文武良才越来越少。(蜀)汉里诸葛亮、蒋琬、费祎,吴国的陆逊、朱然都死了。诸葛恪没有诸葛亮之才却想成诸葛亮之功,太过自负。
诸葛恪文采非凡,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群臣知道诸葛恪写这封信的意思是表明自己坚决要北伐的主张,没有人能够反驳诸葛恪的意见,或者是不愿、不敢,或者是没那个文采。
诸葛恪以前的朋友丹阳太守聂友也写信来劝谏,诸葛恪固执己见,坚持用兵,在全国征兵二十万,引起百姓骚动,人心逐渐丧失。
诸葛恪本来是想到淮南去把当地百姓驱赶到吴国来,有些不满意此次出兵的将领故意为难诸葛恪说:“引军到淮南去,那些百姓早跑了,劳师动众,却没有多少功劳,不如去攻合肥新城。新城有难,魏国一定会派兵来援救,围点打援,一定大胜。”
那承想诸葛恪是个胆大包天的人,不但没有觉得这是在为难他,反而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可以建立大功,真就率军去攻打合肥新城。
驻守新城的魏将是张特。张特字子产,涿郡人,和刘备、张飞同乡的边陲好汉。他本来是镇东将军诸葛诞的领牙门将,但诸葛诞认为他无能,打算把他遣还为护军。东兴之战后,毌丘俭和诸葛诞互换,张特划归毌丘俭节制。
而毌丘俭却认为张特是个人才,将新城这么重要的战略重镇交给他屯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里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关键不是在有多大的能力,而是有没有人发现和认可你有这个能力。中国没有完善合理的官员考核晋升制度,历来靠上面的人发现和提携,这就是中国人迷恋于“贵人相助”的原因,也是中国人群里容易出现拉帮结派的原因。
吴大军来袭,张特与将军乐方等带领三千人死守。先派士兵刘整出城到寿春告急,被吴军抓获,宁死不降。又派士兵郑像出城,不幸又被吴军俘获。吴军让郑像向城内喊话劝降,郑像假装答应,到了城下大喊:“援军已经赶来,守城壮士努力!”气得吴军当场将其杀害。
魏、吴两国对峙九十多天,新城城墙崩塌,军器也破损严重,有被攻破的危险。张特用缓兵之计,派人告诉吴军说:“如今我无心再战,但我国法律规定,被围攻超过一百天而救兵仍然未来,守将投降,家属不会被治罪。现在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超过一半,但还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我要回去劝说他们,逐一辨别好坏,明天一早送名单过来,请先把我的印绶拿去当做信物。”吴军相信了他的话,但没有接受他的印绶,停止攻城,等待满一百天后张特投降。
张特连夜修补城墙、器械,诸事完毕后对吴军说:“我不会投降,只有战斗到死!”吴军遭此戏弄,攻城更猛,昼夜不停。张特坚守不屈,吴军疲劳不堪。
魏国朝廷接到吴国进攻的消息后,司马师召集群臣商议,多数人认为诸葛恪会进犯淮泗,建议加强淮泗水域各水路要道关口。司马师则判定诸葛恪不会攻淮泗,会攻合肥新城。现在果然如此,司马师以叔父太尉司马孚为督军,督领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率兵二十万前去应敌。
大军到达寿春后,毌丘俭、文钦请求主动出战,司马师不同意,认为:“诸葛恪大军深入,进入死地,势必死战,其锋不可当。新城虽然小却坚固,不容易被攻克。”命令诸将坚壁高垒不出。司马孚遵循司马师的指示,故意滞留一个多月等待时机成熟后才进军。
因为张特的坚守,双方相持数月后,诸葛恪仍然攻不下新城。更要命的是天气太热,士兵就地取水饮用,因水质不干净引起传染性痢疾,大半士兵染病,死伤涂地。每个军营每天都有将士生病的报告,诸葛恪居然认为是欺诈,要杀来报告的部属,于是没人敢再去报告疫情。由此导致攻城力量越来越弱。
司马师得知后,当机立断,命令文钦率领精锐部队先发赶往合榆,截断诸葛恪归路。毌丘俭率领其他将领为后继。诸葛恪攻城不下,将士染病,士气低迷。吴镇南将军朱异(朱桓之子,朱据之从侄)给诸葛恪去信,认为应该快速赶至豫章,袭击石头城(即豫章城),不出数日就可以攻克。
诸葛恪回信不同意,气得朱异将书信扔在地上大骂诸葛恪。诸葛恪大怒,立即夺了朱异的兵权,并将朱异罢官遣送回建业。
都尉蔡林多次提出攻打新城的计策,诸葛恪不用。蔡林一气之下率部投降了魏国。司马孚正是在蔡林口中得知吴军士兵大量染病的情报后决定大军出击的。
此时诸葛恪得知魏军要截断自己的后路,赶紧撤军。文钦迎头痛击,大败诸葛恪,斩杀一万多吴军士兵。
此战魏国最大的功臣是张特,朝廷升其为杂号将军,封列侯,后来又升其为安丰太守。刘整、郑像也被追封为关中侯,让他们的儿子继承爵位,同时将他们的士兵身份追升为部曲将领,以将领规格安葬。
(蜀)汉卫将军姜维于四月如约率数万人马从狄道攻魏,出石营,经董亭(今甘肃省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东)。魏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召集关中、雍、凉共十多万人马增援南安。陈泰走到洛门时(今甘肃省武山、甘谷间),姜维粮尽退兵。
诸葛恪兵败后并没返回京城,而是驻扎在长江水中洲上,不知是没脸回去见人呢,还是想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他竟然想的是在浔阳屯田。经此大败,朝廷不能不过问,他这个当事人不在谁也说不清楚事情的经过,于是朝廷催促其返回的诏书一封一封地送达,诸葛恪才很不情愿地慢慢班师回朝。
一年前是辉煌无比的凯旋,现在却是灰头土脸的败退。这对心高气傲的诸葛恪来说,是何等的悲凉惶啊!更惨的是,一脚踏上的是鬼门关黄泉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2 18: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