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开封日报
全媒体记者 张冰
香饼出炉映明月,团圆之夜一家亲。又是中秋节,又见月儿圆,月饼寓意着圆满,寄托着思念,祈盼着丰收,也承载着几代人各有滋味的中秋记忆。
我的外公今年83岁。在他的记忆里,中秋月饼是分切成块儿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用面粉、鸡蛋、少许糖做成皮,配上绿豆馅,就是一块儿自制的手工月饼。出锅前,用干茴香瓣点上小花,虽没有红花梨木的模子,但也圆满了中秋的仪式感。半斤重的月饼又干又硬,一家子有几口人便被分成几块,拿在手里如获至宝。外公说,他总不舍得吃,等月上中天了,才在土墙围起的小院里,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
20世纪70年代初,五仁月饼是我的妈妈对中秋节的全部记忆。那时候的五仁月饼,包裹的馅料不是满满的南瓜仁、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而是冰糖、青红丝和玫瑰瓣。月饼用油纸包着,一人一个,外壳粗糙、馅料简单,吃在嘴里窸窣作响,却让妈妈对下一个中秋节满怀期盼。
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我的中秋节记忆是多元的。在我小时候,京式、广式、苏式、港式月饼走向全国,纸盒、铁盒、绒布盒等盒装月饼琳琅满目,枣泥、豆沙、咸肉、莲蓉蛋黄等,更多口味的月饼“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如今,月饼盲盒、联名月饼、“电子月饼”、轻包装月饼逐渐成为主流。新时代波澜壮阔,一家人的中秋团圆饭,月饼上桌,才能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一块月饼三代人,观月饼变迁,品家国情怀。从口味到工艺的创新、从包装到设计的进阶,无不彰显着祖国的山川锦绣、年华丰茂。万里同庆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