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每谈到诸葛亮,杜甫的《蜀相》,让人心中不免悲怆万分,为之惋惜。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一代忠臣儒将典范,让人起敬。经过一代代文学家的人设打造,诸葛亮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高不可攀,几乎成神,是历史上最具谋略与智慧的军事家之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如《三国演义》那般神乎其神呢?事实并非如此。
然而历史真相却告诉我们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建树不多,很多时候并没有随刘备出征。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通晓天下事,准确研判天下形势,筹谋赤壁之战,挽救刘备于危难之中,促成三足鼎立,如此杰出才能与成就,为何刘备在军事上没有倚重诸葛亮?最后又将托孤之重任交于诸葛亮呢?
三顾茅庐/剧照
其实在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已经和刘备有过交集。建安十二年(207年),忧国忧民的诸葛亮主动见了还处于事业低谷的刘备,他给刘备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也得到刘备的采纳,但这时的诸葛亮并未给刘备留下太多印象。
之后诸葛亮回到了隆中,后来司马徽和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都说诸葛亮是人间卧龙,刘备才亲自拜访,一探究竟。可以说,刘备去见诸葛亮,既是征求意见,也是在衡量诸葛亮实力,真正打动刘备的是《隆中对》,诸葛亮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很合刘备胃口。让居无定所的刘备终于看到了实现理想的希望,高兴地对关羽和张飞说:
“吾有孔明,鱼之有水也”
。
得公瑾,刘备真的如鱼得水吗?
然而对刘备来讲,《隆中对》还只是美好愿景,现实问题是刘备仍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当阳失败后,刘备一行逃到夏口后,曹操也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刘备,建安十三年十二月(208年),在江陵养足精神备足粮草的曹操,率大军顺江而下抵达巴丘,目的就是夺取荆州,消灭刘备。
94版《三国演义》诸葛亮
面对兵强马壮的曹军,如果硬拼只会是以卵击石,固守面对长江天堑,似乎也已经没有了退路,危机关头,谁能拯救刘备?
诸葛亮深知能救刘备的只有东吴,荆州是刘备唯一的生存空间,因此必须全力争取。
刚刚加入刘氏集团的诸葛亮,应该会料到迟早要面对这样的局面,但他依然选择刘备,难道仅仅是因为刘备的宅心仁厚、爱民如子吗?当然不是,而是刘备代表的汉室正宗,诸葛亮最根本的愿望是匡复汉室,所以尽管明知要面对重重困难,诸葛亮依然步伐坚定。
唯一的出路,只能去江东联合孙吴。然而诸葛亮却不怎么受待见,大多东吴人士看来,帮刘备就是引火烧身。
“海内打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尽管诸葛亮给孙权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深度剖析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甚至实施了“激将法”,但由于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分歧很大,孙权无法下定决心。
周瑜/剧照
诸葛亮又去劝周瑜,周瑜作为主战代表,很快答应诸葛亮劝孙权联合抗曹,“外事不知问周瑜”,在周瑜的筹划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当然其中多亏鲁肃帮忙引线。尽管后面的赤壁之战的主要领导是周瑜和黄盖,黄盖诈降,周瑜用火攻之策,击退曹军,但对刘备而言,没有诸葛亮的斡旋,孙吴根本不可能主动出击,可以说诸葛亮拯救了刘备集团。
赤壁之战,这场战役是划时代的,之此是群雄逐鹿,此后三分天下,其中收获最大的自然是刘备,赤壁之战前,他寄人篱下,东奔西跑,短短四五个月,就咸鱼翻身。之后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纷纷归附刘备,刘备自任荆州牧,列入一方诸侯。
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跟,诸葛亮功不可没,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我们都以为诸葛亮会在征途上不断建功。
实际上,诸葛亮却难以走上前线,尽管字中有军师二字,但主要工作是负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征收,管理三郡,征税备粮,做的是管理和后勤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诸葛亮无法走上正面战场。那么跟随刘备征战,那么谁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入蜀地庞统建功
赤壁之战后,尽管刘备在荆州暂时稳住了脚跟,可是对于光复汉室这样的雄伟计划而言,立足荆州是远远不够的。刘备早有占领西川之意,但是蜀道艰险,易守难攻,益州又是在同宗刘璋的统治下,有道义上的顾虑,刘备有心无力,诸葛亮对此亦无良策。庞统的到来,则解决了刘备心中所焦虑的问题。庞统告诉刘备,仁义固然重用,但被仁义所累,事业会因此止步不前,若是犹豫不定,益州这块肥肉迟早会被他人所夺。在庞统的鼓动下,刘备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夺取益州。益州的刘璋刚好也给了他这个机会。
刘璋/剧照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由于担心曹操攻占关中之地,在张松、法正的怂恿下,刘璋便派张松、法正请刘备进攻汉中的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一开始,刘备对此战很是担心,后在庞统再三劝说下,刘备和庞统率军溯流而上向益州进发,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荆州固然重要,但同为军师中郎将,带庞统留诸葛亮,可想而知,庞统在入蜀上,比诸葛亮积极,且为刘备解决了很多顾虑,此时庞统更得刘备信赖。
法正与张松倒向刘备/剧照
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刘备率军进攻成都,这时诸葛亮才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不幸的是在围攻雒县时,庞统不幸中流矢而亡。雒县一战一年有余,久攻不下,刘备只好从荆州抽调兵力,围攻成都,诸葛亮才有了一次走上正面战场的机会。
在平定益州后,诸葛亮升为军师将军,据《三国志》记载,此时诸葛亮职责是
“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同样还是管理政务,筹备后勤,工作很重要,责任很重大,但在战争前线上依旧很难看到诸葛亮的身影。
蜀汉定型归功法正
当初刘璋想要联合刘备对付张鲁,法正被派往出使,回来后就与张松密谋,良臣择主而事,法正、张松选择辅助刘备,有了法正、张松的投靠,坚定了刘备入蜀的信心。成都决战时,刘璋属下郑度提出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要知道刘备在雒城可是围攻了一年,刘备也犹豫,要不要继续进军,法正了解刘璋,预判刘璋不会执行此策略,给了刘备继续进军的信心,拿下成都,降服刘璋后,法正的功劳最大。
刘备入主益州,作为外来户,本来益州的情况就比较复杂,有刘焉时期的东州集团,也有益州的本土士族,双方本来就有矛盾和利益冲突,结果又来了刘备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要让本土士族接受,并不容易,作为益州本土人士,法正给了刘备很多帮助,劝说刘备娶了吴壹之妹吴氏,使刘备在益州一步步站稳了脚跟。
刘备攻略益州的两年付出极大的精力,原本想休养生息,但法正认为曹操已经占领汉中,假若不趁着军队士气高昂之际出兵汉中,未来将会处处被动。哪怕诸葛亮、赵云等人不建议出兵,刘备还是采纳法正意见开启汉中之战。
72岁的黄忠将夏侯渊斩杀于定军山/剧照
汉中之战,曹操让夏侯渊坚守不战,导致蜀军在定军山停滞不前,无法打开局面,后来是法正的东击西之计,导致夏侯渊被72岁的黄忠秒杀,又在汉水边上半渡而击曹军,帮助刘备正面击败曹操,稳固了大后方!这场仗是刘备集团这辈子打得最漂亮的一场仗,也助力刘备走上巅峰,自此刘备不在受制于人,有了敢于和曹魏叫板的实力。《隆中对》这一战略布局得以全部实现,可以说由诸葛亮开启,庞统接力,法正定型。
汉中之战刚结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阳、樊城战役,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打得曹操几乎迁都,这也是蜀汉政权的巅峰时刻。然而在正面战场上几乎看不到诸葛亮的身影,先庞统后法正,都在正面战场为刘备开疆扩土,独不见诸葛亮。
遗憾的是法正在战后第二年便离世,刘备痛哭不已。
庞统法正之后,诸葛亮能否走向前台
在刘备集团最得意之时,却没想到,孙权竟然与曹操穿一条裤子,在二者联合下,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江陵、公安,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孙吴在杀死关羽夺取荆州后,很清楚自己与刘备的关系已经彻底破裂,孙刘间的战争迟早会爆发。
公元221年5月,刘备在成都西北武担山即皇帝位,7月便御驾亲征,出兵孙吴,为关羽复仇。对于这场战场,诸葛亮没有发表意见,也自知无法劝阻一意孤行的刘备。东征队伍没有一流的军师和将领,关羽阵亡,黄忠病故,张飞被杀,马超防魏于北,赵云对东征保留意见,不受信任,排除在外。刘备也没有要带诸葛亮出征的意思,指挥这场战争的只有刘备。
偏将军黄权深知吴军不好对付,蜀军顺江而下,进易退难,因此建议由其担任先锋试探,避免孤军深入的风险。刘备不仅不听,还把黄权打发到江北,蜀军不顾一切向前推进。
作为江东士族代表,陆逊同样是一位儒将/剧照
此时孙吴的将领是陆逊,与周瑜一样是一位儒将,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陆逊让部队大踏步地撤退,任刘备如何挑衅不与之交锋。公元222年正月,蜀军推进到东吴的西大门夷陵,进入两军进入相持阶段,陆逊任蜀军挑衅,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到了六月,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仇敌情绪已不如前,人员逐渐疲惫,给养开始跟不上,人心慢慢涣散。反击的机会到了,陆逊抓住机会,毫不犹豫,使用火攻策略大破蜀军,刘备惨败而逃,史称夷陵之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八月退至巫县,得知刘备失败后,诸葛亮长叹说:
“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可见诸葛亮之尴尬,不赞成伐吴,自知反对无效,干脆不发表意见,也进一步证实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法正不在了,刘备谁的话都不听,孔明先生也只好做“事后诸葛”。
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促成,并出谋划策;进取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并出生入死,刘备在军事上不使用诸葛亮确是事实。所以庞统战死,刘备“言则流涕”;法正病故,刘备“流涕累日”,法正死后的待遇,甚至比关羽还要高。诸葛亮只是兢兢业业做好管理和后勤工作。为何君臣鱼水情难以调和?
理念之差让两人渐行渐远
赤壁之战前后刘备是非常倚重诸葛亮,但在之后,有了庞统、法正的辅助,他们在战略进取上比诸葛亮积极,刘备使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刘备也逐渐认识到,诸相比于军事能力,诸葛亮更善于治理国家,让诸葛亮坐镇后方,统筹政务、后勤,是一个更加明智的选择。陈寿在《诸葛亮集》中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较为公允,一方面是肯定了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和治军能力,另一方面也认为诸葛亮缺乏奇谋。诸葛亮擅长的宏观战略分析,而不是擅长战术当中的千变万化。
而这些不足,恰是庞统、法正擅长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进一步说:
“(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再度说明诸葛亮是治理国家的人才,可以类比为历史上的管仲和萧何。换而言之,诸葛亮更适合管理工作,而不是指挥作战。刘备人尽其才,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在蜀汉成型之后,诸葛亮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理念的冲突让刘备和诸葛亮始终不能做到推心置腹,才出现了夷陵之战前出现无法沟通的情景。
诸葛亮有匤扶汉室的远大理想,之所以放弃曹操、孙权如此有势有钱有地盘的豪门,而选择辅佐穷得叮当响甚至连块根据地都没有的刘备。就是看中了刘备代表的是汉室正宗,诸葛亮匤扶汉室的志向和决心,让他义无反顾地辅佐刘备。
诸葛亮没想到的是,主公有了与汉贼对抗的实力,突然有一天,称王称帝了,匡扶汉室、讨伐汉贼扔在了脑后。诸葛亮知道“汉贼不两立”这块牌子早已经刘备被抛之脑后,只好埋头苦干做好分内之事。俩人看似无甚变化,理念却愈走愈远,一个滑向如何保全当下的利益,一个仍然坚守匡扶汉室的初心。
在诸葛亮眼里所谓的汉贼就是曹魏,刘备偏要为了荆州和关羽,向孙吴挑起战端,与诸葛亮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诸葛亮反对伐吴,而自知反对无效,无法阻止一意孤行的刘备,只能坚守后方。
刘备/剧照
起初,刘备也有理想,也不乏热血,但得到荆州和益州后,思想上便发生了微妙变化。闹了三十多年革命图个啥,此时的刘备心里装满了利益,理想却化为云烟,眼里只看到利益没有了理想,想着如何稳固自己的政权,想着为自己的兄弟报仇。理念的冲突导致两人在战略规划上的差异,诸葛亮想进取,刘备想守成。
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这就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根本区别,也就导致两人无法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刘备托孤/剧照
诸葛亮为何又受托孤之重?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病不起,不得不考虑继承人问题,刘备自知刘婵能力有限,必须为他寻找辅臣。但问题在于法正、庞统、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已经去世,有能力和威望的只有赵云和魏延,能够托孤的只有诸葛亮,但刘备放心吗?
放心也不放心,毫无疑问,从忠诚和能力看,诸葛亮是最好的选择,这点刘备是放心的。不放心的是,诸葛亮是有理想的,如果他为了复兴汉室,不惜鱼死网破与曹魏决战,难道不是对他刘家政权的最大隐患吗?
这不能不防。所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同时还指定李严为副,李严原是刘璋的人,属于东州集团,他们也想稳固既得利益,能与诸葛亮所代表的荆州集团形成一定的制衡。这也导致两人势必起冲突,诸葛亮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排除所有干扰,所以后来李严被杀,诸葛亮开始了北伐。
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无论是取而代之,还是有权废立,充分说明刘备是最大程度放权给诸葛亮。同时也向诸葛亮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蜀汉政权是我的,也是你的,我死以后,就是你的,你总不能轻易把它弄丢了。
诸葛亮当然明白这意思,所以不能不鞠躬尽瘁。可惜的是,诸葛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从来不放弃理想,始终坚持内心的信念,七次北伐就是诸葛亮决心的表现。
结语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诸葛亮为“兴复汉室”治理蜀汉,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诸葛亮治理蜀地期间,宽政爱民,简约朴素,因此赢得了益州人民深深的爱戴,以至于到了晋朝都已经建立多年之后,蜀地人民依旧头戴“葛巾”以追思他们心中伟大的诸葛丞相。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7 19:45:2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