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恭亲王奕䜣一道关于同文馆的奏折,为何会引爆朝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08 21:0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仍然不愿意正视西方诸国,将他们横写的字母文字蔑称为“蟹行文”,交往学习更是无从谈起了。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留守议和的恭亲王奕䜣就因此遇到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

当年十月刚被释放的英国公使巴夏礼给奕䜣写了一封信,信的大部分内容是用中文书写,但是结尾又单独写了几行英文。不光奕䜣,整个京师的官员无一人能识。信都看不懂,还如何回复?(为此从天津征调了一名广州籍的行商)

虽然这几句英文并不重要,只是巴夏礼按习惯写的敬语、时间以及署名,但朝廷也意识到学习外文的重要性。同治元年六月,清廷正式开设同文馆(设在总理衙门内)并聘请外国传教士教授外文,以备与洋人接洽时作翻译之用。

当时官绅之家仍视科举为正途,不仅觉得入同文馆会耽误学习儒学经典,还普遍认为学习洋文是学羞耻之事。在这种氛围下,就不难理解恭亲王奕䜣一道关于同文馆的奏折,为何会引爆朝堂了。

同治五年末,奕䜣为了便于洋务运动的推行。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科甲正途以及五品以下官员,学习以天文算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朝廷刚发出相关告示,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就上折反对:天文、算法,宜令钦天监天文生习之;制造工作,宜责成工部督匠役习之。文儒近臣,不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若以自强而论,则朝廷之强,莫如整纪纲,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臣民之强,则惟气节一端……

这也是当时朝堂内外大多数官员、士绅的态度。虽然两次折辱于洋夷,但是皇朝上下仍然普遍认为大清的文化、制度、理念等都无比先进,洋夷只是在一些上领先皇朝。作为应对,朝廷安排一些“不入流”的人去掌握相关技能即可,怎么能舍本逐末让皇朝的中坚(文儒)去师法蛮夷?

张盛藻的奏折一公开,朝野内外纷纷附和并指责奕䜣和军机处,“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很快早就看洋务派不顺眼的清流领袖倭仁也借势参与了进来。

作为理学大师,倭仁指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而聘请洋人教习士子,会让他们逐渐疏离礼仪最终“变夏为夷”。事情一下子就被他上升到“亡国灭种”的高度。

一时之间各种抨击和嘲讽向奕䜣飞去,诸如“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的顺口溜都出来……奕䜣不得不出面与倭仁论战。

奕䜣上奏驳斥倭仁,其称想要大清强盛就得像洋人一样造火器、轮船、机器等等,这就必须重视自然科学,必须学习天文算数等技能。而倭仁这帮清流平日只会高举道义大旗空谈嚷嚷,不但让人裹足不前、无心实事,真打起仗来,他们不是袖手旁观就是找借口逃避。

倭仁并未直接回应奕䜣的主要观点,而是单独挑出奕䜣的一句话“忠信仁义,足以制敌之命,臣等未敢信”,来反击。

倭仁称,如果士人不能以忠信仁义为根本,怎么指望他们尽力报国,不忠不信之人学什么技能都没有意义。同时倭仁认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朝廷想求精通天文、算术之人,发出招帖即可,不需要为此聘请洋人。

奕䜣则辩解,聘请洋人增设天文算学馆,只是为了让士子们学西方技术,并不是让他们放弃忠信之礼。而且“挑刺抓辫子”奕䜣也会,你不是说“不患无才”么?那你来推举些精通天文算学的人。

被反将一军的倭仁,只得尴尬解释自己是担忧聘请洋人会妨国体害学子,而且自己也不认识精通天文算术的人才,不敢推举。

与此同时奕䜣还用“权谋”恶心了倭仁一把,他奏请两宫太后允许倭仁到“总理衙门行走”(是一种职权不是官职),并再增设一个同文馆交倭仁管理,以为互相激励。

此时的慈禧太后也有些厌恶清流的迂腐,所以她最终站在了奕䜣这一边。同治六年三月十九日两宫太后颁布懿旨,下令停止争执、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同时令总理衙门增设一馆,由倭仁到总理衙门行走管理此新馆。

注:倭仁等清流在之前“李鸿藻丁忧”一事中因过于强调祖制,冒犯了慈禧(慈禧一度认为他们是在暗示她和慈安垂帘听政有违祖制礼法)。因此这次慈禧也有报复的意思。

对于倭仁来说,以帝师的身份去招募管理洋人并教授“淫技”,这不仅是投降还是一种羞辱。以至于给同治授课时,竟然“涕泪交集”。后在翁同龢和李鸿藻的参谋下,倭仁想到一个“逃避”的办法。

按照清朝礼制,二品、六十岁以上官员可乘轿入紫禁城。三月二十九日,已经官居一品并且六十四岁的倭仁,特意骑马入朝,结果不幸“坠马受伤”,随即称病居家静养。

当年五月北方大旱无雨,面对严重的旱灾,两宫太后依传统下旨让天下群臣“直言极谏”。直隶候补知州杨延熙借这个机会上奏称,久旱不雨是因为“师敌忘仇”开设同文馆激怒了上苍。他建议朝廷撤销同文馆,示天以诚。

不论他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私下和倭仁串联。在慈禧看来,自己刚给同文馆之事下了定论,这会就借大旱跳出来反对,无疑是在挑衅两宫太后的权威。

很快朝廷以同治的名义发出上谕,首先申斥了杨延熙“呶呶数千言,甚属荒谬”,然后公开警告倭仁“杨延熙此奏如系倭仁授意,殊失大臣之体”,同时要求倭仁赶快去总理衙门履行职责。

就像之前李鸿藻不顾一切的反对夺情一样,倭仁也豁出去了。请求辞去一切职务,以表达自己坚守“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的信念。最终两宫太后同意他辞去帝师之外所有职务,同文馆卫道之争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虽然清流在这次同文馆之争中败北,但是他们实际又取得了“胜利”。因为倭仁的阻击,开设天文算术馆的计划可以说是失败了。

招生时不但无科甲官员报名,报名人数都不够招收人数,后良莠不齐的凑足了三十人勉强开馆。但是第二年就因学习成绩太差而淘汰二十人,剩下的十人也被迫合并入外文馆。

除此之外更严重的是,皇朝又主动放弃了一次自我革新的机会。“天朝上国、华夷之别”仍然充斥人心,那么固步自封就只会继续下去。而隔壁的日本却正在变革中快速崛起,甲午惨败的阴云实际上已在大清的头顶上聚集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9 05:45:5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帝师倭仁抵制西学,与曾国藩亦师亦友
...同可怜的螳螂,坚决抵抗这历史这辆不可阻挡的大车。 同文馆之争便是倭仁一手导演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第一次交锋。同治五年,恭亲王奕訢等请求成立同文馆天文算学馆,并选拔人才接受西
2023-10-20 22:31:00
...人控制,清政府对他们也不放心。1862年在奕的提议下同文馆在北京开办,1863年在上海开办广方言馆,1864年广州开办了一所类似学校。这些外语学校在洋教习的指导下培养了一些
2023-08-19 16:09:00
聊聊晚清那些“没文化”的事儿
...不得后,深深长叹一声。典型的,就是下面这几桩。一、同文馆坏风水两次鸦片战争后,挨了爆锤且被烧了园子的大清朝,多少也长了心,明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的活下去。于是1866年,培养外
2023-07-28 21:38:00
光绪被慈禧幽禁后,每天都在做什么?
...绪学习英语的时间,其实很早。在他20岁那年,就从京师同文馆里招来两个毕业生担任英语教师。这在当时,还是不容易的。即便经历鸦片战争,清朝仍自认是清朝上国,朝廷中的显贵都不屑于学
2023-03-03 14:28:00
咸丰明知慈禧有野心,为何不学汉武帝去母留子
...那拉氏帮自己批阅奏折。懿贵妃在处理奏折的时候,看到恭亲王奕䜣的奏折,奏折上很简单的几个字:“奏请赴行在,敬问起居。”奏折虽简单但是咸丰帝并没有批复,很明显是要将恭亲王的奏折留
2024-04-26 21:21:00
咸丰帝批阅一份折子
...帮他批阅奏折。她正在批阅一份折子,忽然发现了一份由恭亲王奕訢送来的折子。“奏请赴行在,敬问起居。”虽然这份折子很简单,可是咸丰帝却没有批复,显然是想把这份折子交到军机处去处理
2023-08-01 10:49:00
...局和以翻译出版西学书籍为主的新式地方官书局(如广州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江楚编译局等出版机构)。它集校勘、刻书、印制、销售发行于一体,有着明确的底本选取和刊刻思想、出版
2024-04-27 10:30:00
...弼坚毅的品质,凭借出色的成绩,良弼于1898年考入京师同文馆的东文馆,学习日语。良弼刻苦好学,为他今后留学日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留学日本,成绩优异甲午战争后,良弼同当
2023-10-09 16:26:00
咸丰帝临死前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最后结局各是怎样的
...太后离开无异于虎入山林,龙归大海,因为此时在京城的恭亲王奕早已经做好了接应的准备。可昏招还不止这一件,为了进一步坐实自身的实权,载垣、端华、肃顺在九月初四日以事务繁忙为借口,
2023-06-20 20: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