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年过半百的苏阿姨前段时间被寒潮“袭击”了,老是感觉到身体发冷,并且出现持续的头晕,整个人提不起来一点精神。
无奈之下,苏阿姨只能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帮苏阿姨测量体温后,告知苏阿姨她发烧了。
随即便为苏阿姨开药输液治疗,并告诉苏阿姨要每天测量体温,如果体温在38度以上要吃退烧药。
苏阿姨回到家后,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进行体温的测量。
但是很快苏阿姨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的体温始终维持在36.6度至36.8度之间,始终无法到达37℃。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为什么人们的普遍体温达不到37℃,体温降低意味着什么呢?
一、体温恒定的原因
早在两个世纪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就开始探索关于身体的各种秘密。
而德国的一位医生对人体的温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十分好奇人体的体温是否是一个恒定值。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这位医生对他所居住市区的25000名居民进行了腋窝温度的测试实验。
通过对这25000名居民腋下温度的数据收集分析后发现,这些实验参与者的体温大约维持在36.2℃到37.5℃之间。
随即,该名医生就从这些实验数据中选取了中间值37℃作为人体温度的标准。
从此之后,37℃便成为了世界各地广为接受的正常体温标准,也成为了判断人体是高烧还是低烧的标准。
37℃作为衡量人体体温的标准后,不免又出现一个问题,人体的体温为什么会恒定在37℃左右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
但是通过一些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众所周知,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平均体温大约为38℃。
但是鸟类是恒温动物中的特例,它们的体温相对较高,平均体温大约为41℃。
这就体现出鸟类在任何气温条件下都能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当然,恒定体温有利就一定有弊端,由于恒温动物的体温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
所以恒温动物并不需要像变温动物那样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休眠。
但这同样意味着日常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这也是天冷穿衣添火的原因。
而37℃的恒定体温与我们适应了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早期漫长的人类进化历程中,非洲是最早孕育新生命的地方,也是我们原始祖先的发源地。
那个时候的非洲白天的平均温度相对较低,而人体37℃的恒定体温则能够控制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从而维持体内的温度不发生激烈的变化,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和繁衍后代。
因此,37℃的体温是人类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下的一种进化结果。
二、人体体温的变化
但是近年来,不少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体温好像并不能维持在37℃了,普遍都低于37℃,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在2017年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对人体的体温进行了重新的调查研究。
他们团队收集了3.5万人的近25万份体温记录,发现人体的平均体温为36.6℃。
随后,该团队分析了19世纪60年代后三个时期收集的体温数据,样本高达67.7万份。
发现现代的男性体温要比19世纪的男性体温低0.59℃,女性体温比19世纪的女性体温低0.32℃。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体温降低是否对我们的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呢?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体温上升时,基础代谢速率也会增快。如果体温过低,我们人体的正常代谢就会受到影响。
新陈代谢的速率一旦出现减缓的迹象,那么我们人体体内的白细胞的工作效率就会变低。
使得人们的抵抗力下降,增加人们患病的风险。
当然,一般情况下人体体温略低对身体并不会造成损伤。
实际上,一个人的体温也并非恒定在一个数值上永恒不变。
当人们静止时,体温会略低些,而运动、吃饭后的体温就会些许的升高。
除此之外,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也各不相同。
比如,腋下的温度大约在36℃至37℃;直肠的温度大约在36.5℃至37.7℃;耳后的温度大约在35.7C至37.5℃;而口腔舌下的温度大约在36.3℃至37.2℃。
总之,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略高有时会略低。
但只要在正常的范围内,并且没有出现头晕、发冷等症状就不需要过度的担心。
当然如果担心体温过低,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身体内新陈代谢的速率,从而提高自身的体温。
比如,在睡前用温热的水多泡泡脚,可以有效的提高体温
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而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而维持身体的基础代谢率,确保摄取足够的营养对于维持体温同样很重要。
三、体温过低的危害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曾记载“生气以行方,死气以还藏。”
这不仅向世人强调了气血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持身体的温度平衡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那么,长时间的体温过低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1、脾肾湿寒
早在1700年前的古中医医学典著《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写道“脾肾湿寒是万病的源头”。
而体寒的本质就是血液以及湿气等各种的液态垃圾於堵在人体体内,无法排出体外。
脾肾湿寒轻则手脚冰凉、脸上出油、身体肥胖,严重的则会引发女性痛经、关节痛,甚至会导致囊肿或是肿瘤的出现。
如果脾肾长期处于低温状态下,那么肾脏地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慢,从而影响其正常地生理功能,容易出现各种关于肾脏的疾病。
2、对心脏的危害
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泵,血液每时每刻都会为心脏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能量。
而体温降低时,血液的流动速度就会变慢,那么就会导致心脏的供血量不足。
因此,为了保证身体各个部位的供血量,心脏的跳动频率必然会加快。
长此以往,心脏的负担就会加重,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的营养供给变慢,就会出现各种心脏疾病。
如果长时间因体温过低出现胸痛、气短、乏力等现象,请务必前往医院就医。
3、对肝脏的危害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排毒器官,如果体温过低,体内血液循环的速度变慢,那么肝脏的排毒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从而使得大量得毒素积累在肝脏内部无法排出。
长时间下去,就会形成脂肪肝,甚至会形成高血脂。
不仅如此,还会引起胆汁分泌的紊乱,导致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而原本就存在内分泌失调的女性,如果存在体温过低并且已经影响到肝脏功能的情况,那么内分泌失调的问题会逐渐加重,甚至会引发乳腺问题。
4、失眠
人体体温一旦过低,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浑身发冷,尤其是脚部的发冷最为明显。
这是由于人体的血液向上走的原因,人体的机能自动的先将血液供往大脑。
因此导致脚部的血液循环速度跟不上,从而出现冰冷的状况。
而此时的脑部神经由于源源不断地供血,从而导致其过度兴奋,因此使得人们出现失眠的情况。
5、低体温症
体温降到35℃时,被称为低体温症,患者会感到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甚至出现走路困难的情况。
而低体温症最容易出现在老年人和营养不良的人身上。
当老年人超过24小时持续的出现体温在35摄氏度时,极容易出现心跳骤停的情况。
6、对大脑产生危害
人的头部占人体重量的5%,可是它需要人体为其提供25%的血液。
当体温变低时,血液运行速度变慢,就会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那么脑细胞就会开始衰老。
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睡眠不好,严重时则会引起脑缺血、脑梗塞等疾病。
总结
人体体温的变化不仅反映出我们对环境改变的适应,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身健康的变化程度。
体温下降作为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但是持续的过低体温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免疫力,大大增加了病毒入侵人体的危害。
一旦出现体温持续的降低或者是持续的偏高,请一定前往医院去及时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的增添或减少衣物,通过适当的锻炼。
增强体质,维持身体的热度,不断提高身体的产热能力,从而提高免疫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0 15: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