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1 15:0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慈禧太后钦定溥仪继位的消息传到醇王府后,众人反应各不相同:有惊喜交加的,也有惊诧不安的,更多的是额手相庆,奔走相告。一时间,整个醇王府就像炸了锅一样,乱作一团。最有意思的是,载沣的母亲刘佳氏,也就是溥仪的祖母,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就晕了过去。

不过,别以为她是高兴得晕过去的。老太太一醒过来,她不是庆贺自己孙子要做皇上了,而是大不敬地对慈禧太后破口大骂:“先杀了人家的儿子,又来抢人家的孙子!当个皇帝的虚名,还不是终身监禁!”

有人或许会问,老太太这是怎么了,自己孙子当了皇上,这不是天大的喜事嘛,怎么还骂上了?奇了怪了!

这事说来话长。话说老醇亲王奕譞与福晋去世后,载沣母亲刘佳氏开始掌管王府大小事务。或许因为出身的缘故,刘佳氏对政治了无兴趣,但宫中的那个“老佛爷”却屡屡干涉王府家事,譬如两次强迫出继自己的亲生子(载洵与载涛),刘佳氏因此略染疯疾。后来,载沣婚事也是一波三折。

最开始载沣与某满洲贵族之女订婚,不料庚子之变中遭遇不测。刘佳氏之后又给载沣另定了一门亲事,不料慈禧太后横插一刀,非要将荣禄之女指配给载沣,之前亲事只能告吹,刘佳氏脸面尽失。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刘佳氏虽然在背后千百遍地咒骂皇宫里的那个老妖婆,但也只能让儿子按其意旨完婚。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刘佳氏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但她很清楚光绪在宫中的不幸遭遇,而这次又轮到了自己的孙子—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到底算是命运的眷顾,还是命运的捉弄?至少在刘佳氏看来,溥仪进深宫未必有什么好处,弄不好和光绪一样,那就太凄惨了。

老太太这边刚消停,“小皇帝”那边又闹起来了。溥仪当时三岁不到,根本就不懂事。宫里派来的太监来抱他,他是连哭带打,死活不肯。随行大臣和太监们都拿眼看载沣,载沣抱又不是,不抱又不是,急得只知道点头。这时,乳母王妈看小孩子哭得可怜,便拿出奶来喂他,溥仪这才止住哭叫。没办法,最后只能由乳母哄着,等到溥仪困了睡了,这才在载沣的陪同下,乳母抱着半睡半醒的“小皇帝”进了宫。

溥仪进宫第二天,光绪撒手西去,慈禧太后也于次日紧随而去,整个皇宫弥漫在一种肃穆不安的气氛当中。光绪病逝后,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的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在大人的摆弄下,三岁“小皇帝”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一会儿又到慈禧灵前哭祭。作为一个刚刚离开家庭的小孩子,在这种哀声丧气的空气里,溥仪也是被吓得日夜啼哭,惊恐万分。

半个多月后,紫禁城内为小皇帝准备了庄严的登基大典。只可惜溥仪不像康熙小时候那么英武,好好的一个庆典被这个大哭大闹的小朋友弄得十分尴尬,大煞风景。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原来,皇帝登基必须要经过一道道繁琐的程序,他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内务府大臣及侍卫们的叩拜,紧接着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等等,一个都不能少。小孩子注意力有限,经不起这样来回的折腾,还没等接受正式朝拜,溥仪早已是鼻涕眼泪直流,哭着嚷着要回家(回自己的家—醇王府)。

《澄斋日记》里记载了溥仪登基的这样一出滑稽戏:在中和殿时,内务府大臣们刚开始行三跪九叩礼,溥仪已经放声啼哭,声音还特别高,特别尖。空荡荡的大殿本就有扩音的效果,弄得那些大臣们拜也不是,不拜也不是,哭笑不得,最后只能匆匆行礼完毕,再由太监们强行抱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里,文武百官济济一堂,场面庄严肃穆。小皇帝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吓得哭着直往外跑。这时,摄政王载沣赶了过来,他在大臣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抱着溥仪哄了半天,才算把小皇帝哄到了那高大的宝座之上。为防意外,载沣侧身半跪在小皇帝的旁边,以防止他从宝座上溜下来。待到溥仪坐定后,载沣连声叮嘱:别乱动,一会就好了!

偏偏小皇帝不听,他哭着嚷着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大臣们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拜好,还是不拜好。载沣在一边也是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命太监上来按住小皇帝,然后招呼大臣们赶紧行三跪九叩礼。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正当大臣们开始拜时,小皇帝因为身体被按住,动弹不得,更是放声大哭。堂堂太和殿内,充斥的全是小皇帝的哭叫声。载沣也觉得这样实在不成体统,只好低声劝慰儿子说:“不要哭了啊,一会就完了,快完了啊!”载沣连说了好几遍,小皇帝这才被哄住收声不哭,登基大典也就这样草草收场。

事后,大臣们私下里议论,说摄政王怎么能在皇帝登基时说“快完了”这样的话—未免也太不吉利了!

从历史上看,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有半数为小皇帝登基(如顺治6岁登基、康熙8岁登基),而近代以来的最后三位,均为幼年践临帝位(同治5岁登基、光绪4岁登基、宣统3岁登基)。小皇帝的背后,是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太后,即孝庄太后与慈禧太后,两个女人一前一后,扶持了清朝近一百年的历史。不同的是,孝庄太后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辉煌时期,而慈禧太后面对的却是一个风雨如磐的晦暗年代,其运气与能力也远不能与孝庄太后相比。

“国无长君,妇人执政;国运已堕,事不过三”。在慈禧太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执政生涯中,三次传位,三次危机,三次都是小皇帝。如果说同治的继位是理所当然,光绪的继位系权变之计,那溥仪的继位,恐怕就只剩下无可奈何了。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据说,慈禧太后临终前头脑仍旧很清醒。她在与诸军机大臣商议帝位承续之事时,有人提出与其让载沣摄政,不如径立载沣为帝,以免再次发生“国无长君”的局面。慈禧太后听后沉吟再三,但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个意见。她的理由是:同治、光绪二朝都是兄弟相继,假如再立载沣的话,则三代皆为兄弟相承,可谓史无前例,大不相宜。最后,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立溥仪为帝,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慈禧太后之所以不立长君,原因是她认为自己不会早死,而载沣生性懦弱,顺从听话,这样她就可以在背后继续操纵朝政。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她就发现自己大限将至,结果埋下了三年后清朝覆亡的苦果。

以最坏的动机揣测历史的替罪羊,固然道貌岸然,然而与历史的事实毕竟相去甚远。如果放宽历史的视角,我们或许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清末帝位的承续问题上,慈禧太后并没有跳出固有的圈子。那就是:她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丈夫即咸丰的近支家族做文章,而从未越雷池一步。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道光及其皇子们。道光皇帝的子嗣不济,长子、次子、三子均在其生前或去世或夭折。直到他中年以后,才生下第四子奕詝。值得宽慰的是,在之后几年时间里,道光陆续有了第五子奕誴、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第八子奕詥、第九子奕譓。在这六个儿子中,第四子奕詝被立为皇帝(即咸丰),而其他五子分别被封为亲王或郡王(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钟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咸丰的运气很不好,他在位时正好遇上太平军起义及英法联军侵华。而在其31岁驾崩时,咸丰只留下一个子嗣,那就是同治皇帝载淳。而载淳19岁驾崩时,没有子嗣。按儒家宗法制度,慈禧太后只能在近支中为同治选择嗣子。

从年长者来说,咸丰的长兄隐志郡王奕纬21岁去世时无子嗣,后由乾隆十一子永瑆的孙子载治入嗣。这支与咸丰这支已经相去甚远,因而载治之子溥伦被排除在外。排行第五的惇亲王奕誴在咸丰即位前已入嗣嘉庆第三子绵恺为嗣,也失去了承续资格。至于咸丰的八弟钟郡王奕詥及九弟孚郡王奕譓,两人均无子嗣。

恭亲王奕訢当时倒是有两个儿子,其长子载澄16岁,次子载滢13岁。但是,慈禧太后虽然依靠奕訢主持朝政,但又对这个精明能干的小叔子多有猜忌,因而,也不愿意考虑。醇亲王奕譞就不一样了,其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而且其子载湉不满4岁,正好可以收入宫中抚养。二十多年后,慈禧太后又认为光绪“忤逆”并无子嗣,于是在庚子前一年立载漪之子、14岁的溥儁为“大阿哥”(即“已亥建储”)。

载漪为惇亲王奕誴的次子,后过继给瑞亲王绵忻为孙,袭贝勒爵位。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载漪被封“瑞郡王”,不料诏书错写成了“端郡王”,后来就因错就错,改称“端郡王”。之所以选载漪之子为“大阿哥”,据说是因为他的福晋系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另一说是慈禧太后的养女)。但这次的“立储”,最终也因为庚子之乱而废储出宫。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推荐阅读:慈禧如果不用海军军费?甲午战争会不会失败?

有人或许会说,既然都是亲兄弟,醇亲王、惇亲王两家都获得了一次承袭帝位的机会,那这一次该轮到恭亲王家了吧?不,这次还是醇亲王家。

摄政王载沣在当天日记中记载:“面承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即光绪)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钦此!”

穆宗毅皇帝即同治,大行皇帝则是刚去世的光绪。慈禧太后在谕旨中说得很清楚,溥仪承袭的是同治之嗣而兼承光绪之祧,亲疏之别是明显的。不过,这都是虚的,关键还是醇亲王府落了好处。

也有人说,慈禧太后对醇亲王府同样是心存忌讳,《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甲午年后,帝后失和,内务府大臣英年乘间献媚于慈禧太后,说醇王园寝有古白果树一株,高十余丈,树阴数亩,形如翠盖,罩在墓上,风水上看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之“白”字,加于“王”字之上,明明就是个“皇”字,这于大宗不利,应请旨速伐此树云云。慈禧太后听后大怒,说:“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慈禧太后说的“他”,指的就是光绪皇帝。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内务府诸臣领了懿旨,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奏闻皇帝。光绪听后不允,并下严谕:“尔等谁敢伐此树,请先砍我头!”僵持月余后,光绪皇帝听太监说,太后已于黎明亲自带内务府的人前往妙峰山醇王园寝。光绪得信后急忙命驾出城,还没到就遥见亭亭如盖的白果树失了踪影,不禁号啕大哭。到园后,太后已去,只见树身倒卧,数百人正围着砍树根,周围还挖了十余丈的深池,用千余袋石灰加入水灌其根,以防止复生芽蘖。目睹了这一幕后,光绪默然无语,顿足拭泪而归。

《方家园杂咏纪事》的作者王照系戊戌变法时被革职的礼部主事,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他把这事说得绘声绘色,据说还去现场做了调查。有村民说挖树时还从地底下钻出了数百上千条大小蛇,大的有一尺多粗,数丈长。还有人说,庚子年闹义和团,就是这些蛇精转世报仇,始作俑者英年也因拳乱而被斩杀。

故事听起来很邪乎,帝后先后出城也近乎无稽之谈,但锯树一事也不完全是信口胡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初七,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了这么一条:“园寝有银杏一株,金元时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锯去。”这条记载并没有说明“懿旨锯去”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似乎又说明伐树一事并非无中生有。

人称“七王坟”的醇亲王奕譞园寝位于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今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乡),这里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据说曾是唐代法云寺的遗址,而金章宗时“西山八院”之一的香水院也位于此。园寝当中,确有一棵高十数丈的白果树(即银杏),树身八九人都抱不过来,据说是金元时期种下的古树。

1891年,醇亲王奕譞去世后,清廷赐谥号“贤”。从谥号上看,慈禧太后似乎与他没有太大矛盾,但为何要跟他园寝里的一颗白果树过不去,这个中缘由,恐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历史上看,奕譞为人本分,谨小慎微,论才能实不及恭亲王奕訢远甚。不过,奕譞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懂得谦恭自抑,不像奕訢那样张扬,因而颇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在儿子载湉被立为皇帝后,奕譞即退居王府,不再问政。为表示自己的谦抑,奕譞有意将王府的厅堂命名为“退省斋”“九思堂”“恩波亭”等,以示自己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慈禧为什么选择三岁不到的溥仪

所谓“退省”,大意是“闲可养心,退思补过”,这句话还被奕譞刻在了书房常用的象牙镇纸上,以表明自己绝无干涉朝政的想法。“九思堂”则来自于《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归根结底,不脱“忠义”二字。

奕譞还亲自为醇王府撰写了家训,以警示后人,曰:“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作为清末最尊贵的王府,奕譞的家训是否故作姿态呢?也不完全如此。原户部官员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曾这样描述:“醇王旧邸,即德宗诞生之地,例名为潜邸。醇王薨,以其邸改为醇贤王庙,犹世宗潜邸,今改为雍和宫也。余时派往查估工程,见其房屋两廊自晒煤丸,铺满于地,俭德殊不可及。后来亲贵非常骄奢,不数年便覆败。可见祖宗世业,守之难而失之易也。”

堂堂一个醇亲王府,居然节俭到要“自晒煤丸”的地步,由此也可见奕譞做事之小心。不过话说回来,奕譞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正如荣禄所说:“皇上(光绪)性暴,内实忠厚;太后心狠,令人不测。”在奕譞看来,慈禧太后的性格与手段非一般人所能窥知,一旦对自己起了疑心,其结果不但会危及王府,而且会威胁到光绪的安全。因此,对慈禧太后特赐给他的杏黄轿,奕譞的做法是把它供起来,一次也不曾用过,原因就是怕别人说他以“皇帝本生父”的身份招摇过市。

奕譞后半世有意的窝窝囊囊并非没有回报,慈禧太后在临终前再次选择醇王府的人接班就是明证。事实上,载沣在1901年访德回来后即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他曾先后担任过宫廷行走、阅兵大臣、随扈大臣等差使,而这与他的年龄及阅历是不相当的。对于载沣地位的上升,外国的观察家们似乎早有所知。在溥仪出生之前,在京居住多年的英国作家白克浩斯就曾对另一名知名的外国驻京记者莫理循说过:“如果醇亲王意外有了儿子,肯定会承续大统。”

事实果真如此。溥仪出生后,载沣的地位更是如火箭般提升,次年其即被任命为正红旗满洲都统,成为朝中一品大员。1907年6月,时年不过24岁的载沣受命入军机处“学习行走”,从此进入了清廷最核心、最机密的部门接受锻炼。次年,载沣成为军机大臣,接班迹象已经十分明显。

皇储是传统皇权专制系统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清末在皇位更替问题上出现的种种麻烦与波折,均与皇帝没有子嗣有关。作为一个最合适的候选对象,载沣对此想必也是心知肚明。但是,年轻的他是否对接班已经做好了准备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1 17: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溥仪和慈禧什么关系,为何慈禧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慈禧是咸丰帝的妃子。溥仪是道光帝的曾孙。溥仪的祖父是醇亲王奕譞,是咸丰的兄弟。所以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咸丰的侄子,溥仪本人就是咸丰的侄孙。从这个角度来说,溥仪应该叫慈禧为伯祖母,溥
2023-01-11 22:34:00
慈禧让溥仪继承皇位,为何隆裕急着问他有几个“爹”
...当清朝皇帝,仿佛是早已计划好一般。事实上,慈禧选择溥仪继承光绪的皇位,不仅仅是早有预谋,就连溥仪这个人的出生,都是慈禧计划好的。自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彻底放弃了光绪,曾一度打算
2023-01-11 14:16:00
慈禧当初为什么会选溥仪作为皇帝
...重演,老醇王变成了小醇王载沣,4岁的载湉换成了3岁的溥仪。决定大清国命运的“大事”就这么决定了。溥仪与其父摄政醇亲王载沣画像可人算不如天算,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就在光绪帝暴亡的
2023-04-23 16:20:00
为何溥仪在清朝时没被杀
溥仪应该算是历代亡国皇帝中,下场最好的一个了。那为何溥仪在清朝时没被杀死?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杀不杀溥仪根本无所谓。溥仪当皇帝时是1908年,他才三岁。三岁的小屁孩能做什么?
2023-02-12 15:52:00
溥仪的父亲,载沣最后去哪了
...府最后统治中国的这三年,其中所有的军政大权都集结在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的手上,上任以后,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清政府,载沣曾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不过最后非但没有任何用,还葬送了清
2024-04-08 19:49:00
溥仪童年有什么癖好
众所周知,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正统皇帝。在晚清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年幼的溥仪冲龄继承皇统,少年有幸短暂复位,中年再继位登基成为傀儡皇帝
2022-12-13 17:26
慈禧临死前,为什么要立载沣为皇帝?
慈禧在临死前,确立三岁的小娃娃溥仪为新任皇帝,而不是立像载沣这样年富力强的人为皇帝,实在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处在崩溃的边缘。这时候,正需要一个能够力
2023-08-20 06:32:00
溥仪九岁时做了一件事,传遍了整个紫禁城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
2023-02-02 14:43:00
溥仪为什么会认为大清朝的灭亡会和“他”有关
...据了主要的一部分,有很多人说是慈禧太后导致的。这个溥仪却保持着不一样的想法吗,甚至他还说出了另一人的名字,溥仪为什么会认为大清朝的灭亡会和“他”有关?末代皇帝溥仪任谁也没有想
2024-02-07 17: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